新冠又來?

目前新冠病毒已成為
國內大部分地區門急診就診量首位的病原體。

張婉瑩
編輯阿樹
來源|南風窗(ID:SouthReviews)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一夜之間被病毒攪垮”,歌手陳奕迅近期因確診新冠肺炎,緊急宣佈推遲演唱會,引發公眾對新冠肺炎疫情復燃的關注。
這並非個例。5月之後,社交平臺上說自己“陽”的人變多了。一位確診新冠肺炎的人表示,自己持續低燒,喉嚨像吞了刀片,一直在流鼻涕。
中國疾控中心在2025年5月8日公佈的資料也表明,自4月以來,門急診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呈上升趨勢,由原來的7.5%(3月31日-4月6日)攀升至16.2%(4月28日-5月4日)。住院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新冠陽性率同樣不容小覷,由3.3%提高到了6.3%。
這相當於每6個門急診呼吸道感染症狀患者中就有1人感染新冠,檢出率已超過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原體,目前新冠病毒已成為國內大部分地區門急診就診量首位的病原體。
2025年第14周-18周(3月31日-5月4日),呼吸道樣本病原體核酸檢測陽性率 /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
“新冠已經走向常態化”,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向南風窗表示,大家要用平常心去看待新冠,“病毒是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我們要做好未來與新冠病毒共存的充分準備。”
雖然此次流行的毒株較弱,但對於高危人群來說,仍不可小視。
多位專家提醒,對於60歲以上老人、有基礎疾病者(糖尿病、心腦血管、慢阻肺等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腫瘤治療中的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高風險人群,仍需引起重視,做好防護工作。金冬雁提醒,如果本身有基礎病或者屬於年紀較大的高危群體,去公共場合要戴上口罩,要去打新冠疫苗,減少感染機率。
南方正在接近高峰
新冠感染為什麼在近期出現上升的趨勢?
金冬雁認為,主要與人體內抗體水平下降有關。他向南風窗表示,此次小高峰距離國內上一次感染高峰(2024年8月)超過半年,群體免疫力相對下降,“當人體內的抗體水平有所下降時,再次感染的機率就會增加。”
“不要擔心會有大規模流行”,金冬雁進一步解釋,如果將新冠感染最高峰看作是大海嘯時期,那現在的感染率可能不到大海嘯時期1/10的水平。
從區域來看,此輪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北方流行稍早一些,而眼下南方正處於接近高峰時期。中疾控資料顯示,本輪感染中,南方省份新冠陽性率略高於北方。
2025年第18周(4月28日-5月4日),呼吸道樣本主要病原體核酸檢測陽性率區域差異 /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南北方病毒流行存在時間差,北方流行較早,從3月開始升高,5月初就過了高峰。五一期間人口流動大,南方人旅遊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病毒傳播。
沒有證據表明南北方流行差異與氣候有關。不過由於病毒流行的時間差,北方可能會結束稍微早一點。
5月19日,鍾南山在廣州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目前這一輪流行預計6月底結束流行。鍾南山說,“我們有一個預測模型,用於研判疫情形勢,預計6月底左右結束流行,現在處於爬坡階段,將逐步接近高峰。”
與人類社會共存
此次國內流行的主要變異體為XDV和NB.1.8.1,實際上它們均屬於奧密克戎家族,屬於JN.1的後代。
“如果既往感染過XDV毒株,現在對NB.1.8.1還有一定抵抗力,但如果感染過的是更早的JN.1等毒株,保護力就會有所下降。”李侗曾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能成為主要流行株的毒株,免疫逃逸能力肯定更強。
這種新毒株的毒力較弱,特點明顯。一方面,其免疫逃逸的能力更強,之前已感染過或者打過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另一方面,症狀更輕,例如嗓子痛、低燒、咳嗽或根本沒有症狀,容易被忽視。
東亞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是有所區別的。金冬雁向南風窗透露,中國香港目前XDV毒株佔主流,正在接近感染高峰;中國澳門也是XDV,但目前已處於感染高峰迴落的階段;新加坡的流行毒株主要是LF.7和NB.1.8.1,合起來佔2/3左右。
而據醫學博主莊時利和的觀察,中國大陸、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的形勢很接近,在上一個冬天(2024/2025)幾乎沒有新冠浪潮,上一波小高峰還是去年夏天,大多數人因為自然感染所獲得的抗體水平已經顯著下降。
2024年第23周-2025年17周(2024年6月3日-2025年4月27日),哨點醫院門急診流感樣病例呼吸道樣本病原體核酸檢測陽性率每週變化趨勢 /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
但是日本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在上個冬天,日本有一波小高峰,目前日本的新冠病例處於低谷當中。
莊時利和向南風窗表示,這些變化都非常符合呼吸道傳染病的經典規律。
一種傳染病的流行與群體的免疫水平是密切相關的,免疫水平提高後病例下降,免疫水平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人群再次變得易感。但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種帶來的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會降低這種傳染病對人群的影響。
“我們要有充分的準備,與新冠病毒共存”,在金冬雁看來,新冠未來會與流感類似,與人類社會共存。據他了解,世界上一些主流國家已根據毒株變化更新新冠疫苗的版本。
“現在有針對新冠很好的藥和疫苗,還有正在研製的新藥。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兩個武器來挽救生命,減少公共衛生開支。”金冬雁說。
疫苗接種策略有差別
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的最佳方式。
美國CDC釋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在2024年冬天,65歲及以上人群在接種2024/2025季的新冠疫苗後,與沒有接種的同齡人相比,住院風險降低大約45%。
目前,中國獲批的新冠疫苗最新版本是2023年推出的含有XBB變異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疫苗。
包括北京神州重組新冠病毒Beta/BA.1/BQ.1.1/XBB.1變異株S三聚體蛋白疫苗(簡稱“神州新四價疫苗”)、成都威斯克重組三價新冠病毒(XBB+BA.5+Delta變異株)三聚體蛋白疫苗(簡稱“威斯克三價疫苗”)、康希諾生物的吸入用重組新型冠狀病毒XBB.1.5變異株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麗珠單抗生產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融合蛋白二價(原型株/Omicron XBB變異株)疫苗(CHO細胞)等。
含有XBB變異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疫苗
2024年7月,中國內地將新冠病毒疫苗由免費接種政策調整為自費接種後,目前尚未更新針對新毒株的接種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3年9月建議使用含XBB變異株抗原成分的疫苗,取代原始株疫苗;2024年4月建議製藥商更新疫苗配方,以應對JN.1譜系毒株。2024年11月,針對新毒株JN.1毒株的新冠疫苗在香港獲批,向年滿12週歲以上符合資格的居民免費提供。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提醒,高風險人群應儘快接種JN.1新冠疫苗額外加強劑,未曾接種新冠疫苗初始劑次的人士(包括幼兒及兒童)亦應儘快接種。
該部門公告顯示,去年11月採納WHO建議引入JN.1新冠疫苗,面向12歲以上人士接種,代替針對XBB變異株的疫苗。今年2月宣佈接種年齡納入6個月大至11歲幼兒及兒童。
XBB與JN.1同屬奧密克戎毒株
中國臺灣5月13日亦表示,接種新冠JN.1疫苗是預防新冠重症最有效的方式。呼籲滿六個月以上且未接種新冠JN.1疫苗者別輕視疾病威脅,應儘快接種。
同時披露的一組資料顯示,臺灣地區2025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237例,其中4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老人與患有慢性病史者居多,九成以上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本季新冠JN.1疫苗。
2025年,我國臺灣地區新冠併發症本土死亡累計43例
藥物需謹慎
除了接種疫苗防護之外,非藥物干預措施(NPI)也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
莊時利和向南風窗舉例,自己會在機場、高鐵等一些人員密集的公共場合戴醫用外科口罩,以及勤洗手。
“回到家或在外面吃東西前都會洗手,這個針對於許多呼吸道傳染病還有一些糞口傳播的病原體都是很有效的。我自己的包裡會備一些消毒溼巾,在不方便洗手的時候就用消毒溼巾。”
目前,小分子口服藥物是我國目前抗新冠病毒主要治療方案。
2024年,由鍾南山領銜編著的《抗新型冠狀病毒小分子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就提出這一治療方案,目前國內有包括奈瑪特韋/利托那韋、莫諾拉韋、阿茲夫定在內的7款新冠抗病毒藥物上市。
國內上市的7款新冠抗病毒藥物 / @莊時利和
不過,根據WHO的建議,只有中高住院風險的非重症感染者建議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對於低住院風險的非重症感染者來說,WHO建議以對症治療為主。
目前在國內上市的抗新冠病毒藥物中,有三款國產藥進入了國家醫保,分別是樂睿林、先諾欣和民得維,需要醫生開具處方後才能使用。
鍾南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雖然目前國產抗病毒藥物效果好,但因為這些藥物均沒有在0-5歲兒童群體之中進行臨床試驗,所以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小孩使用特效藥物是安全且有效的。
“當0-5歲兒童感染了新冠病毒後,建議使用一些安全藥物進行對症治療。”鍾南山提示,一般情況下,新冠患兒往往伴隨著家庭聚集感染,所以當家人已有不舒服情況時,建議做好嚴格隔離,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小孩。

關注它,能讓你聽到更多真話,
多一分對世界的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