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說苑》
這篇文章寫在“5·20”前,我預期在中美貿易戰休兵、特朗普重新評估對華政策的此刻,賴清德的言行會被嚴加看管,不會敢在執政週年挑釁大陸。相反,他會使勁清洗自己身上的“賣臺”標籤,“保臺”與“賣臺”現在是同義詞。因此,不需要等他“5·20”演講後再動筆。
這場“5·20”演說,空洞枯燥,了無新意,重點不在於賴清德講了什麼,而是他沒講什麼。有關兩岸之事,賴一句都沒敢提,那個曾經高唱“互不隸屬”的“臺獨金孫”不見了。
不過,這也符合臺灣輿論的預期,在中美暫時休兵的時刻,特別在特朗普急欲實現中美領袖高峰會的此時,這位“兒皇帝”的週年講稿顯然受到美方嚴審——“臺獨”想說的,一個字都不能講,以免破壞了氣氛,壞了美國的大事。

賴清德 資料圖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關稅豁免期90天內,“臺獨”正快馬加鞭將臺灣的家產往美國送,連匯率也早早在兩個交易日內強升6%以此來望主垂憐,特朗普的“窮臺”計劃可謂順風順水,得來全不費功夫。連貝森特也忍不住讚歎,臺灣的提議好。雖未言明好在哪裡,但可想而知,臺電子業供應鏈將大舉移美。當然還有其他湯湯水水的“貢品”,肯定也不在少數。
帶領號稱全世界最龐大的“臺灣投資美國隊”團長甚至毫無羞恥地稱,“臺美雙方合作可使美國再次偉大”,奴性冠絕全球。
5月20日之前,站在中美貿易戰休兵的戰場廢墟上,兵敗山倒的特朗普稱,中國同意全面開放市場,這對中美都很好,“對統一與和平也非常有利”。這話在臺灣內部立即掀起一波巨浪,但在大陸卻似乎未起波瀾,或許,大陸政府正在評估怎麼接招比較妥當。
隨後,賴清德在“5·20”前密集接受媒體專訪,也冷不防丟擲“大陸要併購臺灣就要提條件”一說,與前陣子公佈“賴17條”時的法西斯嘴臉對比,既突兀又矛盾。這不是人格分裂,而只是順著特朗普的調子和聲伴唱,善盡孝道之舉,對美表明,無論美國要抗中,還是和中,“臺獨”都能配合。
那麼,針對和平、統一、併購的這套組合拳,大陸該怎麼接招呢?
首先,美國總統突然講“統一”(unification),這已不是罕見,而是數十年來“僅見”的案例,非常符合特朗普打破常規的性格。美國務院按往例,立即澄清總統的發言,稱這個詞並非指涉臺灣問題,而是促成中美經濟“團結”(unity)之意。這叫做愈描愈黑,就像過去八年,美國的官方否認,往往是在侮辱地球人的智商。

2025年5月12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白宮羅斯福廳的新聞釋出會上發表講話。路透社
AI可以證明你的常識與直覺並沒錯,“unification”通常用在分裂國家的政治統一,不會用在貿易談判裡,AI判斷特朗普這番話可能是誤用,或修辭策略。而我們人類都知道,特朗普玩弄修辭根本是日常,而且每一次修辭都有明確目的,不會無的放矢。
美國手上的臺灣牌有兩面,一面是“臺獨”,另一面是統一。這一次,特朗普百分之百就是在打臺灣牌,只是這次是反著打,目的是誘使中方上大談判桌,談大格局的議題,以實現他個人的歷史性功業。
關於特朗普賣臺的預測,我已講過多次,他突然丟擲“和平統一”,個人並不感意外,而是感到欣慰,重點並不在於這句話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而在於他既然說了,我們就大可將計就計,引導他繼續在統一的調子上繼續唱,唱到統一為止。
當然,我們也可以將特朗普此舉解讀為“調戲中國”,甚至視為另一種買空賣空的陷阱。然而,陷阱的危險性在於我們事前不知道是陷阱,如果事前就知道,不但無傷,反而還可以大加利用,讓對手自己跳下去。
這一切不過是一場交易,兩岸終局最好的結果,也就是一場交易,雖然成交沒有那麼容易,但總比僵著強。特朗普既然解了鎖,我們就別怕開箱,因為往後,可能不會再有敢於解鎖的美國總統。
往深度看,我相信大陸已將特朗普研究得非常透徹,特朗普處理對外關係的框架從西洋棋概念轉變成了撲克牌概念,就是他認為過往的外交框架是個包袱,改成“隨機”處理模式,更適合當前“短於戰略,長於戰術”的美國,更適合他慣於虛張聲勢的賭徒性格。
儘管世界因此大亂,但從美國的處境看,我認為他是對的,不趁美國尚有餘威的時候亂中取利,待餘威喪失殆盡,一切都來不及了。
對於這種風格,應對之策通常就兩種,“以不變應萬變”和“將計就計”,兩種方法並不互斥,可以視情況交叉運用。不過,在臺灣問題上,中方“以不變應萬變”的空間已然很小,因為如果連美方都釋出了和平統一的風向球,中方還閉門不應,會給世人一種“不戰不和”的困惑,徒增立場不明的各種麻煩。
至於賴清德的“併購說”,意圖很明顯,就是不希望國際社會認為“臺獨”是戰爭因子,強調自己不排除和談,卻也不需要主動的立場,藉此貼合特朗普的和平人設,將“兒皇帝”角色扮演得更貼心一點。不過,論其真心,還是鐵桿“臺獨”終不悔,現在只是務實釋放假訊息,以免美國爸爸不開心。

臺積電工廠
倒是,“併購說”遭到國民黨與某親藍媒體的大加撻伐,國民黨批賴清德公開要求大陸提出統一條件,彷彿只要對岸開好條件,統一是可以談的事情。某親藍媒體甚至以媒體立場撰文大罵“併購說”是“新賣臺論”,並強調統獨須經全臺人民同意,不能任由執政黨決定。
這畫風大陸看到了吧?到底是“頑固的臺獨分子”比較拒統呢,還是“頑固的華獨份子”比較拒統?兩相比較可能也沒意義,兩者在統一實務上,是不分軒輊的“頑固拒統派”,只是一黨不甘願維持現狀,另一黨堅持維持現狀,兩種獨派殊途同歸,一窩子貨色。
那麼,大陸需不需要提出“統一條件”呢?上個世紀還可以,現在當然不需要,時值獨派盤踞全島,對臺開條件猶如對風撒尿,最終尿自己一身。解鎖的是美國,開箱的是大陸,箱裡的是臺灣,這是中美交易,而不是兩岸招親,談條件的物件自然是美國。
或有人說,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輪不到美國插手。是的,若大陸決定武力統一,確實不需要理會美方態度,但若不希望兩岸兵戎相見,中美和平交易仍是最省成本的選項。
必須強調的是,就算特朗普賣了臺灣,臺灣也不會主動統一,島內這一小撮政客仍會負隅頑抗,四處找救兵。因此我才反覆說,逼統才現實,完全不動用武力相逼是不可能“水到渠成”的。
再者,當前“臺獨”與“華獨”的主要心態,並不是倚美謀獨,而是賭大陸不想速統。我看有些大陸涉臺專家學者,只強調美國因素,彷彿只要搞定美方就成事了。事實上,從蔡英文第二任期開始,也就是第一次圍臺軍演後,島內倚美謀獨的妄想就在持續幻滅。
到了特朗普2.0,賴清德執政一年內就發生4次大型圍臺軍演,加上特朗普的“價格觀”覆蓋全球,“倚美謀獨”的論調與據此構築的心理長城已然相當薄弱,反倒是“大陸不急”的心證,迅速成為兩種獨派的主要“慰藉”。

4月1日至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進行了“海峽雷霆-2025A”演練。
換言之,特朗普這個時候丟出和平統一牌,對美方而言是好招,如果中方表現出“不想速統”的姿態,形同加強島內倚美謀獨與永遠維持現狀的妄念,對美有利;但若是相反,美方察覺中方希望“速統”,特朗普的開價就肯定高不可攀,還是對美有利。
所以才說,中方“以不變應萬變”的空間很小,將計就計才是上策。怎麼個將計就計法?即一方面要引導特朗普拿出具體作為反獨促統,讓“臺獨”不得不配合。另一方面要增強武力威懾,用軍事實力杜絕美西方在臺海“自由航行”,甚至抵境偵查,藉此削弱特朗普手上的籌碼。
這是不是想太美,根本辦不到呢?當然辦得到,對於特朗普必然的漫天喊價,只要中方表現出“交易還不如一戰”的姿態,就能化被動為主動,談出合理的價碼。而這意味著,兩岸關係需要打破現狀,以具體行動讓臺灣民眾體感到局勢丕變。
簡言之,特朗普用和平統一的想象“調戲”中國,我們就用武力統一的想象回敬美國,理論上,即能達到戰術對沖的效果,並能瓦解臺灣政客的妄念。
請注意,我說的是“想象”,可不是攤牌開戰。因此,具體行動仍要服膺灰色作戰路線,以保我方可進可退的戰略空間,最大程度減輕此一行動對中國發展的阻力,並確實推進統一程序。
如果大陸決策層躊躇的是,將“臺獨”逼到狗急跳牆,會不會導致兩岸所有聯絡中斷,並讓“臺獨”在島內大肆迫害統派?個人認為,這方面不必過慮,只要中方掌握特朗普急需的交換條件,又讓他認知可能發生臺海戰爭,臺灣方面如何處理兩岸關係,就不關賴清德的事了,華盛頓會立刻接手,一切按照中美共識來。
如果你質疑,特朗普連澤連斯基都搞不太定,有辦法控制賴清德嗎?我只能說,賴清德的檔次與手上的籌碼,可還遠比不上澤連斯基。
當然,過程一定是曲折的,但我們的信念是,結果必然是直爽的。
不要忽略一點,特朗普現在是自己主動背上“賣臺”的鍋,賴清德亦然,對中方而言,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切莫受困於道義教條,掉入決而不斷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