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場|旅行獎學金申請全攻略,手把手教你不花一分錢去旅行

ArchiDogs釋出旅行獎學金系列的第一篇時,
很多讀者讀者表示: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獲得旅行獎學金呢”。
的確,旅行的過程聽起來風花雪月,
但申請起來卻不那麼容易。
到底怎麼了解獎學金相關資訊,
如何準備申請文章,計算旅行預算,
都是一門學問。
大家期待已久旅行獎學金的第三篇終於出爐啦,
我們請來之前講述過她們旅行經歷的兩位同學,
和我們分享了她們的獨家申請攻略;
從申請過程,選題和注意事項等方面
詳解旅行獎學金的申請策略。
親測有效哦!
作者 |大鯢,Shirley Chen
編輯 | Shirley Chen

以下為正文
 建築篇 
死亡的詩意 | Poetry of Death
建築篇的作者是一名大四建築狗,她的旅行獎學金主題為“死亡的詩意 | Poetry of Death“,靈感源自於她一次無意中瀏覽到Tokyo Vertical Cemetery的競賽資訊以及大一時的一項設計課題:為卡羅·斯卡帕 (Carlo Scarpa) 的布里昂家族墓地(Brion Cemetery / Tomba Brion ) 設計一個遊客中心。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歡迎點選一下連結閱讀:
申請過程
申請第一步:瞭解申請條件和時間要求
建築申請獎學金由不同機構和學校提供,有些競爭非常激烈,比如SOM的建築獎學金。實際上,許多美國的建築學院也有單獨面向本校同學提供的獎學金,名額較多且申請難易度較小,大多由校友贊助。
筆者所在的大學一共提供五類獎學金,金額從2500刀到250刀不等,一年一般有6-7個名額,研究生與本科生平等競爭,但是本科生要在大三以上才有評選資格。獎學金申請截止時間為11月底,申請者需要提交一篇Fellowship Proposal, 大致陳述申請目的,研究課題和計劃行程。這些申請條件根據學校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獎學金的申請對學生的GPA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最少3.5以上。
SOM China Prize 主頁 (cr. https://somfoundation.som.com/award/china-prize)
申請第二步:撰寫申請課題並及時提交
在考慮申請課題之前,我諮詢了一些已經申請到獎學金的學長學姐,也去聽了前一年獲獎者的報告演說,從中獲得了很多經驗。從他們的經驗中, 我意識到成功的Travel Fellowship的命題多種多樣,許多proposal不僅與建築相關,而且也長於結合個人經歷以及現在的社會人文政治背景。
比如,有一位學姐結合自己在醫學和建築方面的興趣,提出研究和比較不同建築師所設計的瑪吉療養中心 (Maggie’s Center)對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Maggie’s Center的概念由英國花園設計師與作家 Maggie Keswick Jencks 提出,它的目的是成為可以讓癌症患者在其中修養,並做好重新面對世界的準備的空間。至今,包括Frank Gehry、Norman Foster、Richard Rogers、Zaha Hadid,Rem Koolhaas以及Steven Holl 等在內的建築師,均為 Maggie’s Center 提供過免費設計)。
Steven Holl 為Maggie’s Center設計的最新專案 (cr. Iwan Baan)
我提出的研究課題是“死亡的詩意 Poetry of Death“,它的靈感源自於我一次無意中瀏覽到Tokyo Vertical Cemetery的競賽資訊。DEATH & CITY 東京垂直墓地是由arch out loud 發起的一次關於死亡與城市的概念性競賽,設計場地位於東京最繁華的歌舞伎町,目的是探索城市與死亡的聯絡。
Arch Out Loud主辦的Tokyo Vertical Cemetery競賽
這不僅讓我聯想到小時候清明掃墓的一些感受和體驗,也想起了大一第二學期的設計課題:為卡羅·斯卡帕 (Carlo Scarpa) 的布里昂家族墓地(Brion Cemetery / Tomba Brion ) 設計一個遊客中心。當時的我翻遍了學院圖書館裡所有關於斯卡帕的書本,包括德語和西班牙語的雜誌,為斯卡帕對細節和材料的匠心以及對生命與逝去同樣致敬的詩意深深著迷。而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我瞭解到斯卡帕從義大利的傳統公墓中汲取了很多的設計靈感。
大一時期布里昂公墓遊客中心設計
由此,我確立了研究的命題:透過研究一系列南歐墓園,探索現代殯葬建築如何為在生者和逝者提供詩意空間的同時加強空間的可利用率。
確認主題之後就是撰寫proposal了。我的Proposal總共分為6個部分 — Abstract, Project Guidelines, Project Information, Itineraries, Budget 和Bibliography:
Abstract
在Abstract中,我大致描述了研究課題的靈感和及現實意義,並引用了Loos的quote:“Only a very small part of architecture belongs to art: the tomb and the monument(僅有少部分的建築屬於藝術:墓碑和紀念碑)。” Abstract的意義在於強調Proposal的重要性,它如何與建築相關聯,以及它對自己未來的設計教育有何影響。
Project Guidelines
Project Guidelines 強調了申請者的旅行的目的和主觀意向,在這個部分,我陳述了自己對鞋盒式的墓園設計的想法,並的個人經歷以及大一時期的設計經驗,提出了課題的核心問題: “現代墓園可以兼具詩意與效率嗎?” 並且提出旅行後的展覽和發表會內容及目標。
Project Information
第三部分的Project Information中,我提出了8個相關場地,簡單地包括了專案名稱、建築師、地點和建造年份。需要注意的是,我的Proposal中包括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一些場地,而實際中我專注於義大利的公墓設計,因此參觀的場地略有不同。這是由我最後獲得的獎學金要求和現即時間問題所引起的。一些建築獎學金可能對此要求更加嚴格,同學們在申請的時候需要注意。
Itineries
Itineraries則是對行程的具體規劃,一般包括行程地圖和時間表。由於申請時間和實際旅行時間往往相差半年到一年左右,申請者不可能對行程有非常完美的計劃,這個部分主要是向審查員表現對proposal的commitment,並不一定要完全照此旅行。
Budget
同理,Budget是對行程中的衣食住行所需經費的大概估算,不需要非常準確。機票部分可以透過機票網站比如Kayak做一個大概的估算。竅門是,不管經費具體如何安排,最終的總和應為旅行獎學金提供的最高金額。
Bibliography
就像寫論文或者日常paper, Bibliography雖然分量不大但是一定要包括,它也使你的Proposal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
最後一定要提醒的是,不要拖延症不要拖延症不要拖延症,最好能在截止日期前一週完成。這是申請最重要的一步,我就差點因為拖延症而錯過了提交時間,與獎學金失之交臂。
申請第三步:審閱修改
寫完proposal,最好能請兩三個人審閱一下,可以是同學朋友,也可以老師。這個過程是保證proposal質量的關鍵。就好像申請學校或者實習中的論述文字,就算內容再好,如果在文字表達上出現疏漏也會影響被選中的機率。最合適的審閱者可以是已經獲得過獎學金的學長學姐,他們往往不僅能夠提出表述上的問題,也能就你的內容提出建議。
申請第四步:等待訊息
等待的過程總是漫長的。不管結果是好是壞,申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很多學長學姐的研究課題成為了他們thesis的重要部分。如果你有志於獲得旅行獎學金,推薦在你有資格的第一年就開始申請,就算申請失敗了還有第二次機會。比如筆者的學校允許第三年及以上的學生申請獎學金,筆者雖然在第一年就獲得了獎學金,但就算失敗,也有第二次機會,而獲得的機會也大了很多。
申請第五步:獲得獎學金,聯絡導師
如果你走到了這一步,恭喜啦!學校一般會透過郵件通知全校同學獲獎名單,同時也會單獨給你傳送郵件,交代獎學金相關的具體要求,同時要求你聯絡獎學金導師。對於國際學生,學校會透過校內payroll系統向你支付獎學金,一定要注意查收。
申請第六步:確定最終行程,制定實際旅行計劃
相信你也意識到了,Proposal和實際旅行計劃本身還是有區別的,在確定拿到獎學金之後推薦儘早確定旅行的時間和預定機票。我沒有選擇在寒假或者暑假單獨完成旅行,而是選擇在丹麥交換的短假期間,這樣既節省了路費,也使得旅行更有效率。
還有需要考慮的一點是旅伴;在申請獎學金的時候,我沒有仔細考慮在義大利單獨旅行的語言問題,事實證明,英語在義大利以及其他南歐國家不全是行得通的,尤其是在非旅遊城市的小村鎮更是如此。幸好當時有同為建築學生的好友Maria同行,她精通西班牙語,也能簡單地說一些義大利語,才讓我不至於窘態頻出。在此,也提醒有意申請旅行獎學金的同學注意這一點,如果執意要自己旅行,最好選擇本人瞭解的語言(語系)國家。
除了語言、旅伴問題需要考慮,在實施旅行計劃的時候還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在行程中留有靈活度; 利用照片,筆記,sketches等方式充分記錄你的經歷,以及充分了解住處及周圍環境的安全。

 景觀篇 
於因紐特人的設計與非設計景觀
景觀篇的作者是一名景觀系研究生,她的旅行獎學金旨在探索關於因紐特人的設計與非設計景觀裡的探險之旅的文章。她的靈感來源於研二時一次偶然在National Geographic上看到一篇關於因紐特人的生活在氣候變暖,海冰消退下受阻的報道以及Barry Lopez 的書Arctic Dreams: Imagination and Desire in a Northern Landscape。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歡迎點選一下連結閱讀:
申請第一步:瞭解申請條件和時間要求
我所在的景觀建築研究生院每年提供三個旅行獎學金,金額根據國際旅行(6000或1000美元)和國內旅行(5000或1000美元)不等,均來自校友贊助。三個獎項各有2個名額,研究生與本科生分開競爭。 獎學金申請截止時間一般在二月底。春季開學後不久,系裡就會透過群郵件和張貼Call for Proposals來通知大家。申請者需要提交一篇Proposal, 在其中有條理地陳述申請目的,研究課題和計劃行程。
前面有朋友提過,許多獎學金的申請對學生的GPA有一定要求, 在我們學校也一樣。研究生的GPA要求比本科生高很多。
申請第二步:確定申請課題及撰寫,提交
每一個proposal都開始於對某個話題/地區/風格/設計師作品的好奇心,接著做研究,收集有用的資訊,整理思路,提出研究問題,然後草擬出一個proposal的大綱 。有了一個雛形之後,最好約上對自己即將撰寫申請的領域有所研究的教授,和他/她聊一聊,從而修正或者豐富之前的大綱(甚至修改選題立意),使之更加有理有據。
Proposal的參考可以從網上找,也可以詢問有經驗的學長姐。我當時完成一稿時,找了一個英文寫作能力較強的同學幫我修改潤色。每年旅行獎學金申請季我們院系辦公室都會把往年上交的proposal放出來,供大家來此閱讀參考。課題的選擇可以純粹源自自己好奇心 (漫遊式Grand Tour),也可以是和學位論文/課程論文有關。
主要的評判標準一般是兩點,一是proposal是否體現出這趟旅行對你學習設計會有幫助,二是課題本身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因為我一開始就考慮是為碩士論文而申請的旅行獎學金,所以我的proposal和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比較相似。
我一直對以人類學視角來看待人和他們所處景觀的關係很感興趣。研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翻看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看到了對在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下困難重重的因紐特人的生活報道。
由於失去了海冰 (sea ice)這樣的“高速公路”,當地因紐特人的交通變得不再便利,從而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沒有穩定的冰面不好捕捉海產為食),人際關係(不能很好社交,走親訪友),以及文化自尊心,歸屬感(升高的自殺率)。同時我瞭解到現代社會將北極圈裡廣袤的土地視為資本和政治的博弈物件,並希望從中獲取暴利,比如透過石油和天然氣,卻並不關心當地人的生活狀況 。從小在亞熱帶海邊長大的我因而由此萌生了探索如何以景觀設計的思考方式改善他們的生活的想法,並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有機會以人類學的視角思考景觀,以此做我的碩士畢業論文。
圖1 因紐特人生活的世界-以因紐特語傳統地名連線在一起的空間網路
我的申請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bstract
簡要綜述上文所述的研究背景後,我提出我的研究主題是探索氣候變化,科技的引入,和傳統地名 (toponymy)與努納武特地區(Nunavut,加拿大東北部因紐特人的一大聚落區)大地上文化景觀變遷的關係及對未來的設計展望。我從景觀設計和社會發展的兩個角度簡要討論了為什麼這是個重要的課題(significance), 並簡述會用到的研究方法。
Research Background
在這一部分我把研究背景分兩部分展開來說。一部分概括了冰川減退的情況和因紐特人如何難以到達他們的傳統地方, 另外一部分則強調了現有的研究這塊地的設計案例和設計類文獻缺少討論的部分:如何更多地借勢當地自然的力量和當今科技的力量,去做尊重因紐特人文化傳統的設計。
Research Question
這一步我提出了最重要的三個研究問題。海冰“高速公路”逐漸消失的過程中,因紐特人和跟著一起消失的因紐特語傳統地方(traditionally named places by Inuktitut)之間的空間關係在宏觀大尺度和人的尺度上各是怎麼變化的?視覺化這些變化後,帶來了哪些啟發?這些啟發對設計有什麼意義,比如,它能幫助我們設計出新的值得命名的地方嗎(propose new places worthy of being named)?
Research Method 
這一部分,介紹了 research design。我的研究計劃分為三個階段, 其中Ethnography需要旅行至當地進行。Ethnography其實是人類學的概念,在實際旅途中我也做了一些類似於人類學研究中participant observation,比如吃當地人的食物,使用當地的交通工具。接著展開介紹了可能的實地調研(field work), 比如觀察當地人怎麼使用和改變空間(observation), 和當地人交流詢問他們改變或適應自己生活環境的現狀及歷史(interview), 參觀博物館,學校,公園,和公共空間(visiting specific places)等幾部分。 
Itinerary and Budget
這一步簡要談了選址和行程。我放了自己做的旅行路線圖。其次是用Excel做一個表格,涵蓋了包括時間(草擬的日期),旅行目的地,交通費用,住宿費用,雜費等幾方面資訊。我也列出在當地會聯絡的人 (Potential Contacts)。這一般是你想要拜訪的對你研究會有幫助的各行專業人士。 
Research Significance
結尾重申這個旅行研究計劃的意義。可以是對一個成長中的設計師(或景觀/建築設計研究生)的意義,也可以是對行業,或者對學術界的意義。
Reference
參考文獻列表
申請第三步:獲取獎學金,計劃最終行程
大概在提交proposal後一至兩個月,院系一般會透過群發郵件公佈旅行獎學金的獲得者。如果獲取了旅行獎學金,要好好慶祝一番。因為這不僅肯定了你的學術能力和潛力,也是對你的好奇心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援。
一般最終的旅程是在獲取獎學金後半年至一年完成的。所以在這期間,你還可以在學術理論和旅途規劃上進行仔細的準備。上路的時間要怎麼選,途經的城市怎麼在交通,時間上順暢地連在一起,都是需要好好考慮的實際問題。最終出發前應該備有修改過的確實可行的itinerary。經費上的考量也會和最初proposal上的有所出入。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在這裡我選出幾個關鍵注意事項和大家分享。
注意事項:
1. 選擇旅行目的地時要注意前往地區的安全性(例如戰亂中的中東國家),在美國的話可以上Travel.State.Gov .檢視即時世界各地的旅行適宜度地圖。 確認自己的學生保險能涵蓋即將前往的國家和地區(例如我同學前往歐洲前和學校確認了我們的學生保險是全球聯保的),並隨身攜帶校方或親人朋友的聯絡方式。
2. 根據需要提前注射疫苗,並針對即將前往地區詢問校醫的衛生安全建議。例如我研二時因為課程需要前往印度做調研, 臨行前在校醫院注射了三四種疫苗,並在校醫建議下開了各種情況下會用到藥物,雖然最後沒用到,但是旅途全程都很安心。
3. 根據需要,出發前準備好可能會用到的研究材料(紙質或電子版因人而異), 比如景觀系的同學喜歡有一個base map可以在上面塗塗寫寫, 以記錄對場地的觀察。每日在途中最好能及時記錄自己的見聞,思考,疑問或感受,可以透過相片,速寫,文字等方式。大部分學校會要求旅行者歸來上交report, 或者做彙報,因此沿途記錄下思考會成為之後的彙報素材。如果不需要提交報告,記錄下的內容也會成為之後的學習材料以及美好回憶。
編者的話:雖然兩位小姐姐為大家提供了相當具體的申請攻略,但是這個過程還是要靠自己。除了內容新穎有意義的proposal之外,更要把握好申請的時機和要求。當然,就算沒有拿到旅行獎學金,還是有機會參觀你夢想中的建築和校園的,比如ArchiDogs的暑期遊學計劃,有興趣的小夥伴快點開以下圖片瞭解更多哦!
作者 |大鯢, Shirley Chen
編輯 | Shirley Chen
版權宣告
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絡ArchiDogs或作者獲得授權
 THE EN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