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螞蟻集團旗下 AI健康應用AQ推出iOS版,上線不到24小時,火速攀升至蘋果應用商店醫療榜榜首,超越小荷AI醫生、京東健康等應用。
使用者用下載量投票:我們要的不是聊天機器人,是更像醫生的AI管家。

C端使用者對AI醫療的需求正從基礎互動轉向專業能力,他們需要的是能提供實質性醫療健康建議和服務的AI助手。
值得關注的是,AQ的快速增長與蘋果生態的深度整合同步推進。據多方訊息顯示,蘋果將與螞蟻在醫療健康領域展開合作,AQ的iOS版已實現與iPhone、Apple Watch資料的互通,透過整合硬件資料結合AI分析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健康評估。基於Apple Watch的安全功能,跌倒檢測緊急救援等創新服務也在開發中,一個軟硬體協同的AI健康生態正在成形。
醫療健康作為大模型商業化的重要垂直領域,早已吸引騰訊、百度、京東、位元組等網際網路巨頭佈局。然而兩年多來,真正在C端市場形成影響力的產品並不多見,多數仍停留在基礎問答或功能簡單疊加的階段。
隨著AQ與蘋果、vivo、華為等品牌的生態深度融合,當AI大模型的專業能力與硬體裝置的全天候監測能力結合,一個真正可用、可信賴的“AI醫生”,或許會比我們預期的更快到來。
1
實測:讓AI更像醫生,能追問會看報告
AQ最大的差異化在於它真正做到了“像醫生一樣思考和問診”。
多數患者諮詢健康問題時,往往因症狀複雜、表述不準確等問題無法得到有效幫助,而AQ可以復刻醫生的問診方式和路徑,透過多輪追問引導使用者提供必要資訊,儘可能地還原“望聞問切”。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作者已經因持續咳嗽8周,就醫後經血常規檢查和肺部CT掃描均未能明確病因。
當在AQ中描述症狀並進行多輪互動後,系統推薦其進入AI診室功能。透過約8輪的症狀詢問和反覆確認,AQ基本鎖定了可能的病因,為患者提供了明確的診斷方向。

這個案例充分體現了專業AI醫療系統與傳統健康諮詢工具的本質差異:前者具備系統性的診斷邏輯和深度問診能力,能夠透過結構化的症狀收集和分析,為複雜病症提供有價值的診斷參考。
第二個層面體現的是AQ對稀缺醫療資源的“數字化複製”能力。在現實醫療體系中,專家號一號難求,優質醫療資源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狀態。
而在AI診室獲得初步診斷後,作者透過AQ的多輪輔助問診功能,獲得了相應的用藥指導和治療方案建議。如需進一步諮詢,基於螞蟻旗下好大夫平臺的能力,AQ還提供真實醫生的線上問診服務,形成了完整的診療閉環。

透過AI技術將頂級專家的診療經驗和知識體系進行“數字化建模”,使普通使用者能夠便捷地獲得接近專家級別的醫療服務。這不僅緩解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健康諮詢路徑。
目前,北京協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三甲醫院的200多位醫生都在AQ上開通了AI分身,以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副院長毛洪京為例,基於100小時診療經驗和超5萬篇資料訓練的AI分身,已累計服務超400萬患者,覆蓋全國342個城市。過去毛醫生每月最多接診600名患者,現在透過AI分身一天最多可服務11萬人次。

在醫學報告解讀方面,AQ同樣展現了更專業的能力。每天中國有上千萬份醫學檢驗報告產生,但90%的人都看不懂。AQ基於多模態能力可解讀99%的常見報告,解讀準確率達90%以上,不僅支援單報告解讀,還能進行多報告對比分析。
此外,中國有1.5億皮膚病患者,AQ還能識別痤瘡、銀屑病、白癜風等50類常見皮膚疾病,能夠幫助使用者及時自測、合理用藥、長期管理。

同時,AQ的iOS版已實現與iPhone、Apple Watch健康資料的互通,透過硬體監測資料結合AI分析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健康評估。系統能夠基於使用者的運動資料、心率變化、睡眠質量等生理指標,主動識別健康風險並提供針對性建議。

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需要的不是僅會討論醫療話題的AI工具,而是真正具備醫生專業能力的AI助手。同時,隨著個性化醫療需求的提升,使用者更期待一個能夠深度瞭解自己健康狀況、提供專屬化服務的智慧健康管家。
醫療AI的發展方向正從泛化的健康諮詢,轉向專業化的診療能力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只有真正解決使用者的實際需求,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從“能聊”到“能診”再到“能管”的跨越式發展。
1
技術突破與生態整合,AI醫療的雙重進化
AQ能在激烈的AI醫療競爭中異軍突起,背後是螞蟻集團在技術深度上的差異化佈局。當大多數公司選擇用通用大模型簡單適配醫療場景時,螞蟻走上了一條更為艱難但更具前景的道路——系統構建專業醫療大模型。AQ背後的螞蟻醫療大模型,基於超萬億tokens的專業醫療語料進行訓練,資料覆蓋醫學教材、臨床指南、病歷報告、藥品說明書等醫療領域的核心知識體系。
真正讓AQ與眾不同的,是其訓練方法的創新。螞蟻醫療健康團隊中60%的成員具備醫學背景,他們聯合上千位醫學專家訓練大模型,並組建了千人規模的專業標註團隊。這支隊伍不僅包括臨床醫生,還匯聚了藥學專家、影像學專家等各個細分領域的權威人士。透過反覆的模型調優和資料標註,他們正在教會AI如何“像醫生一樣思考”,這種深度的專業化訓練讓AQ具備了真正的醫學推理能力,而非簡單的問答匹配。
在技術架構層面,螞蟻醫療大模型展現出了強大的綜合能力:千億引數的視覺語言識別技術,融合千萬級醫療知識圖譜,實現文字、影像、語音、影片等多模態資訊的深度理解。這意味著AQ不僅能準確理解使用者的文字描述,還能分析醫學影像、解讀檢驗報告,甚至透過照片識別皮膚病症狀。在HealthBench、MedBench等權威評測中,螞蟻醫療大模型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在醫療視覺文件問答專用評測集MedDQA中更是達到了SOTA水平。
技術實力為AQ奠定了基礎,而生態整合能力則為其打開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AQ與蘋果生態的深度整合堪稱典型案例:iOS版本上線後,使用者授權連線iPhone或Apple Watch,系統便能透過步數、心率、睡眠、健身記錄等資料提供個性化健康評估。據透露,AQ還將基於Apple Watch的安全功能開發跌倒檢測緊急救援等創新服務。
這一合作的意義遠超技術層面。蒂姆·庫克多次公開表示,蘋果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將體現在醫療健康領域。從Apple Watch的心電圖監測、血氧檢測,到iPhone的健康資料整合,蘋果正在構建一個覆蓋消費級健康監測的完整生態。AQ的加入為這一生態增添了關鍵的AI診斷維度——傳統可穿戴裝置主要負責資料收集,而結合AI大模型後,這些資料能夠轉化為具有實際醫學價值的健康洞察。
這意味著AQ不僅能在使用者生病時提供診療支援,更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健康守護者的角色,實現從被動就醫向主動健康管理的轉變。
當然,AQ的生態佈局並不侷限於蘋果。目前已支援與魚躍、三諾、矽基動感等慢病管理裝置,以及華為、Vivo、榮耀等可穿戴裝置的連線,能夠基於血糖、睡眠、運動等多維度資訊提供綜合健康建議。

Vivo的藍心小V便能呼叫AQ進行專業解答。實測顯示,Vivo手機用戶可透過語音直接喚起AQ,當其智慧助手藍心小V識別到健康問題時,也會引導使用者進入AQ,獲得更專業的醫保問答、報告解讀、醫生推薦等醫療健康服務。

深層次來看,AQ的產品設計體現了螞蟻對AI醫療的理解和想象。無論是全流程醫療服務的串聯,還是健康資料的即時監測提醒,都需要產品具備與使用者及時互動的能力。這正是螞蟻選擇推出獨立應用AQ,而非簡單依託支付寶的重要考量。
透過獨立App與硬體裝置的配合,AQ正在實現從「問答工具」向「健康管家」的根本性轉變。這種轉變的核心在於服務模式的革新:從被動響應使用者諮詢,轉向主動監測健康狀態並提供預警。這個策略反映出一種洞察: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不僅是偶爾使用的醫療諮詢工具,更是能持續關注健康狀況、在關鍵時刻提供專業指導的智慧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