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普惠”並非一蹴而就的浪漫故事,而是由無數“小事”組成的系統工程。


封面來源|IC photo
在醫療AI的賽場上,又一家大廠開始全力衝刺。
6月26日,進入醫療領域11年後,螞蟻集團正式釋出獨立AI健康應用“AQ”。這是去年9月在支付寶內上線的“AI健康管家”的全新升級版;功能上,不只是問診諮詢、健康科普等常規內容,甚至直接連線起了國內千餘家醫院、百萬醫生,以及魚躍、華為等硬體裝置廠商,形成了覆蓋院內院外全週期的健康管理體系。
換句話說,以後再想找AI問問健康問題,辦個異地醫保報銷,或詢問下血糖、血壓的控制建議,不必在各個不同的AI助手和APP之間反覆“橫跳”了,一個AQ就搞定。
螞蟻集團副總裁、醫療健康事業部負責人張俊傑表示:“AQ將是螞蟻向AI醫療健康方向發展的新入口。未來,螞蟻還會聯合更多醫生、醫院、醫療相關企業,透過AQ為使用者提供更普惠的醫療健康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螞蟻近期在醫療領域官宣的唯一動作。6月30日,螞蟻集團釋出年度ESG報告中,也首次將“普惠醫療健康”升級為集團五大業務板塊之一。
這些變化可能意味著什麼?螞蟻為何押注AQ應用,加速探索AI醫療?


AQ究竟為何而來
AQ釋出後,不少人問過張俊傑一個問題:支付寶已經是很強大的流量入口了,螞蟻為什麼要做一款新的、獨立運營的APP?他覺得這與“螞蟻在使用者的健康需求中扮演什麼角色”息息相關。
起初,這個角色是“便捷的支付工具”,11年前支付寶創新了全國首個線上掛號繳費,此後便是一家接一家的醫院支付入口改造,手機上掛號的人多了,醫院裡連夜排隊的人少了。2019年支付寶推出了醫保碼,如今看病就醫刷醫保成了近12億人的日常,其中有7億是支付寶使用者。後來,這個角色是“就醫購藥助手”,伴隨問診、買藥、保險報銷等多樣化使用者需求開始湧現,“連結”成為最核心的內容,於是有了從一張醫保碼,到承載更多豐富功能的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
“過去我們花了十年的時間,解決老百姓看病就醫的小事,少排隊、簡單點,但這些只做到了更便捷,還沒真正觸及到醫療資源如何更普惠的難題。”張俊傑表示。
如今,當AI時代到來,這種直接指向生產力變革的技術路徑,最有望解決的其實是過去難以企及的醫療普惠問題。於是,螞蟻也開始再次思考自身的角色和使命。
今年以來,各大醫療機構積極接入DeepSeek,頂級醫生也紛紛用起AI工具,醫療體系正前所未有地全面擁抱AI。面向醫療機構的專業AI應用及服務,用“雨後春筍”來形容並不為過。
但在硬幣的另一端,普通使用者有極大需求,但還很少能感知AI所帶來的效率與體驗的改變。中國亞健康人口比例超過75%,潛在慢病管理人群規模預估達5-6億,參照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這個資料還會隨著人口老齡化加深而逐步增長。與日益龐大的健康管理需求相比,真正面向普通使用者的AI健康工具還太少了。
對於螞蟻而言,如果能串聯起來自上下游的不同力量,理論上就可以做出更大改變。“我們想象的‘終局’,就是讓每個人都有值得託付的健康管家。過去AI的概念不清晰,我們對管家形象的概念是模糊的,現在我們覺得它應該像一個服務團隊,可以幫使用者搞定所有事。”張俊傑提到。
去年9月,這樣的AI健康管家在支付寶內有了雛形,內建找醫生、讀報告等AI健康服務,並接入了近200個名醫AI分身,來構建服務生態。在沒有大幅運營推廣的情況下,10個月服務了超7000萬用戶,除了真實的好評外,也有使用者不斷反饋“入口太深,找起來不方便”、“為什麼看不到健康管家的推送訊息”等意見。
於是,團隊意識到一個隱藏在支付寶眾多功能中的“健康管家”已經不夠了,獨立應用成為必須,“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決定”。
對於螞蟻而言,這背後反映的其實是一個從“被動被使用者尋找”到“主動向使用者提供”的轉變。“一個健康管家需要能主動觸達使用者、和使用者建立聯絡,告訴他:健康很重要,不能被遺漏。從這個維度,獨立的APP對使用者的體驗會更好。”
從實際效果來看,相比之前內嵌在支付寶裡、需要自己搜尋的AI健康管家,AQ首先帶來了互動體驗的不同:AQ的互動形態和介面更簡潔,只通過對話就能串聯起所有服務;APP在首頁對話方塊上也羅列出了AI問診、報告解讀、醫生推薦、醫保問答等幾大核心功能;而頁面頂部,則可以切換到另一個服務介面,近200名醫生AI分身及多個健康智慧體在此“等候”,提供7×24小時服務。

螞蟻集團AI健康應用AQ
在具體服務上,AQ也進行了升級。比如過去只是簡單的答疑,並不會追問,現在則更新為“診室模式”。系統會根據使用者的問題將其引入AI診室,像醫生問診那樣主動地多輪追問,並給出病情可能性分析和建議,這與在醫院內看診的體驗十分相似。
因為AQ旨在提供諮詢和建議,不能代替醫療專業人士的診斷和治療,所以在AI問診結束後,系統還會主動推送醫生線上問診、掛號等功能,引導有需要的使用者進入線下就醫的流程,並持續跟蹤,提供雲陪診、醫保問答、健康管理等服務。
另一個變化是,AQ與魚躍、三諾、矽基動感、華為、蘋果等硬體裝置進行了打通,在使用者主動授權後,可透過可穿戴裝置對使用者的血糖血壓、呼吸睡眠等健康資料進行智慧分析,並給出完善貼心的建議,幫助使用者做好健康管理。
AQ是螞蟻AI醫療更靠近使用者端的一次嘗試,“使用者利益為先”是立項初始就定下的原則。張俊傑表示:“因此,我們暫時不會糾結AQ獨立APP的使用者量到底要到多少。現階段,我們只是想拿出一個更全面的產品供大家選擇,讓不同需求的使用者都能享受適合的、最好的服務體驗,這是我們唯一的目標。”

醫生、醫院為何選擇AQ?
和螞蟻過往釋出的醫療產品有所不同,AQ的直接受眾是C端使用者。但醫療行業的C端生意不好做,這也是共識。螞蟻為什麼敢邁出這一步?AQ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首先,來看技術層面,AQ依託的仍然是以螞蟻醫療大模型為核心的技術底座支撐,據介紹,該模型在醫學多模態資料體系構建、模型架構設計創新及真實場景應用三大維度具有一定領先性。
比如在資料上,其涵蓋萬億級tokens專業醫療文字語料、千萬級知識圖譜及多模態資料,具備對疾病特徵、診療邏輯和醫學表述的深度理解;場景上,螞蟻醫療大模型在AQ產品應用中識別報告、藥品、皮膚病等影像準確率達90%以上,可以識別並解讀100多種複雜、多頁的醫學檢驗檢測報告。
一個可作為模型能力的佐證是,在以OpenAI主導的HealthBench測評中,螞蟻醫療大模型的複雜推理能力(HealthBench Hard得分0.2702)和醫學共識能力(HealthBench Consensus得分0.9275)兩項核心指標均超過DeepSeek等主流通用大模型;在國內權威醫療大模型評測平臺MedBench6月24日更新的榜單中,螞蟻醫療大模型評測榜以98.7分再次位列第一。
其次,AQ在醫療能力的實現上,既得益於與螞蟻內部好大夫等醫生平臺的相互借力,更離不開內外部上千醫學專業人士的深度共創參與。來自10餘所頂級三甲醫院不同學科的帶頭人也組成專業顧問團,深度參與了AQ專科問答評估等工作,確保健康諮詢、醫學科普等服務的專業性、嚴謹性。
上海仁濟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遲辰斐曾全程參與AQ泌尿外科專科模型、智慧體的開發。他回憶到,醫院在決心擁抱AI時就知道“這會是一個挑戰極大的事”,因為訓練模型不僅需要醫學指南、病理資料等資料,還需要學習頂尖醫生“會基於臨床經驗形成決策判斷,且每位醫生都有差異”。為了將這些經驗“提煉”出來,光是語料庫“就做了幾個月”。隨後,他們還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虛擬患者,讓醫生進行問診,再將問答過程“手把手教給模型”。
目前,該泌尿專科智慧體“RJUA”已在AQ內執行近一年。“我認為,專科智慧體是所有醫療智慧體中最有價值的。因為它只要足夠深就能切實解決醫療上的一些問題。在專科智慧體的基礎上再去演化做醫生個人的智慧體,也是從當醫學生到當醫生的爬坡過程。”遲辰斐表示。
醫生智慧體是AQ的亮點之一。去年AI健康管家在支付寶上線時,醫生智慧體就2個,如今,這一數字實現飛躍式增長,包括王俊、廖萬清兩大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北京協和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等醫院的近200餘名醫生都在AQ上線了智慧體,7×24小時為使用者答疑解惑。
過去找“黃牛”也掛上不號的醫生,如今被聚集在了小小的AQ裡,惠及更多使用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毛洪京提到,過去,自己一個月接診600名患者就到頭了,現在透過“AI分身”,“一天最多能服務超過11萬人次”,服務範圍也從省內拓展至了全國。“如果能讓西藏這些醫療相對技術不是那麼強的地方,也能獲得比較好的醫療資源,這也是我們的初心。”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秦文星認為,AI應用事實上也拓展了醫療的可能,創造了過去人們無法想象的醫療路徑。他在AQ上的“AI分身”曾接待過一位患者的深夜來電: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深夜向“醫生分身”傾訴治療困境,系統立即啟動危機干預流程,透過挖掘其“想看到女兒大學畢業”的心理支點,配合預後資料視覺化展示,最終幫助患者重建治療信心。“這種隨時隨地的心理支援,也是傳統醫療很難實現的”,秦醫生說。
“敬畏專業、趴地而行”,是張俊傑給自己和團隊的警言,這或許也解釋了做好AQ這款產品的關鍵:技術實力固然重要,但專業的打磨更需要和醫生和醫療機構攜手同行。

AQ式“開放平臺”可以走多遠
2025年來,醫療AI的市場競爭持續升級。老牌大廠自不必多談,新銳AI企業同樣不甘落後。但從現在的競爭格局來看,做AI出身的技術派選手,往往強演算法而弱場景;以傳統醫療企業為代表的一方,有渠道但缺迭代。而平臺巨頭們,還需要考慮平衡生態合作的問題。
換句話說,某個單點的突破已無法滿足醫療這個特殊賽道的需求,必須構建涵蓋“技術基座+場景落地+監管合規”的完整生態鏈。
如果跳出螞蟻,站在行業角度看,AQ其實為醫療AI的未來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當技術基座足夠紮實、生態連線足夠廣泛時,醫療AI能否突破“工具”的侷限,真正成為煥新醫療健康服務正規化的“新平臺”?當醫療AI產品從“工具”進化為“夥伴”時,人與AI的關係,是否也會由此被重寫?
誠然,AQ的開放生態已經初具雛形,但未來的挑戰依然存在。比如責任邊界問題,當AI給出醫療建議出現偏差時,責任如何劃分?再比如,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如何維持?這些問題,可能都只有在未來的實踐中逐步清晰。
張俊傑提到,如果僅用一年的時間維度來評價手上的專案,那大多數事情都不該做。比如,與醫院醫生一起打造的專科智慧體花了近2年;幫醫保支付做標準化、規模化花了5年;將全國醫療機構掛號、問診等服務數字化花了近10年。“但這些事情一旦做成,就能讓上億人受惠”。
在螞蟻集團最新發布的ESG報告中,數字支付與生活服務、數字普惠金融、科技產業化、全球化之外,“普惠醫療健康”也升級為螞蟻的五大主要業務板塊之一。

螞蟻集團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
從掛號繳費、醫保碼到AI健康管家,如果說螞蟻在醫療健康領域的11年探索證明了什麼,或許是,科技“普惠”並非一蹴而就的浪漫故事,而是由無數“小事”組成的系統工程。
比如讓一個農村的孩子也能讀懂複雜的醫學報告,讓一個退休老人尋醫問藥時不再手足無措,讓小城鎮小鄉村的普通人看病更簡單、活得更健康。
AQ的未來或許正如它的名字寓意,就是透過AI,不僅擁有AI的智商(IQ),更要具備理解人類健康需求的共情力(EQ)。在醫療資源均衡化這場持久戰中,這種“技術+溫度”的組合,可能才是突破問題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