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為什麼要啃醫療這塊硬骨頭?

AI 對醫療行業的價值,比其他行業可能都要更大。
空氣只有在失去時才最重要。
健康也是如此,當體檢報告亮出紅燈,或者遇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症,健康的珍貴才會被意識到。
清晨 5 點,城市三甲醫院的掛號大廳排起蜿蜒長隊,這是張姚(化名)這周第三次凌晨趕來排隊,為患哮喘的母親搶呼吸科專家號,她沒有別的辦法了 —— 線上預約總卡在系統崩潰,電話始終撥不進去,黃牛號加價實在太高,社群醫院直接開了抗生素 —— 但很快電子屏跳出 “號源已滿”,她苦笑,“小醫院看不準,大醫院擠不進。”
另一邊,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診室,主任醫師毛洪京,也是全國頂尖的睡眠專家,這位從業二十餘年的醫生感慨道,“即使每天很辛苦工作,加班趕點,一年也只能接診一萬名左右的患者。” 毛洪京說,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概有 30% 的人存在睡眠健康問題,而根據他所在中心的資料,青少年的睡眠問題在過去十年增加了 15 倍。
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足、分佈不均衡是醫療體系的長期問題,一位醫療行業從業人士說,中國 3% 的三甲醫院承載了 42% 的診療人次,“足以想象三甲醫院的擁擠程度。”
“排隊一上午、看病三分鐘” 雖然是個嚴峻問題,但也只是健康管理中的一個環節。上海市東方醫院婦產科主任段濤說,醫生跟患者溝通的時間主要在診中,也就是三五分鐘,住院期間多數也是三五天,“診前和診後,院前和院後都仍需要大量時間來跟進患者的情況。”
曾經最困擾仁濟醫院腫瘤科護士長仇曉霞的,是病人離開醫院之後的疾病管理。她說,腫瘤科病人做化療是一個長期治療手段,平均一位患者需要化療 6 – 8 次,每一次化療後的 3 天是很關鍵的觀察期,“病人在醫院半天化療後回家會出現什麼狀況,很難預判,上十種毒副反應都需要及時進行個性化症狀判斷。”
而對於更大範圍的人來說,他們不是要到患病後才需要健康管理。中國有超過 2.6 億慢性病患者,亞健康人群已經超過了 75%,每天有大概 2 億使用者在網上搜索查詢健康問題,但網上資訊魚龍混雜;他們到醫院小程式翻找,不知道應該找哪個科室,掛哪個醫生的號。
人們對醫療健康的需求一直存在,但長期面對的問題都是,沒有充分的優質供給,沒有人人可用的管理工具,醫療資訊的鴻溝難以跨越。
現在,行業從業者們正寄希望於將 AI 用於改變這樣的現實。螞蟻集團副總裁、醫療健康事業部負責人張俊傑覺得興奮,在數字醫療行業幹了 11 年,前十年網際網路大多數時候都在解決人們看病更便捷、效率更高的問題,而從 2024 年開始,AI 為各行業生產力方面帶來很多創新,他們也終於看到機會——透過科技力量深入供給側,推動醫療健康服務更普惠。
6 月 26 日,螞蟻釋出了一款獨立的 AI 健康應用 AQ,不僅提供上百項 AI 服務,也連線全國超 5000 家醫院、近百萬醫生、200 個醫生 AI 分身等專業服務,並適配了魚躍、三諾等居家慢病管理裝置及華為、蘋果等健康可穿戴裝置。
“我們的目標,是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健康管家,如今實現路徑逐步清晰了,AQ 是更靠近患者端的一次嘗試。” 張俊傑說。
AI 變革醫療,比其他行業都更徹底
醫生的精力有限,一天的接診量也有上限,毛洪京和很多醫生一樣,常常會想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2024 年 10 月,毛洪京成為浙江首批上線 AI 分身的醫生 —— “毛洪京醫生智慧體”,為睡不好覺的患者提供診前評估、AI 電話、睡眠自測等醫療服務。
透過 AI 分身,毛醫生的智慧體平均一天就可能服務到 2 萬- 4 萬人,最多的一天服務量達到 11 萬人次,而在過去,他每天最多隻能接診 30 多名患者,一年坐診加班趕點也就看一萬個病人。上線 8 個月,“毛洪京醫生智慧體” 已累計服務超 400 多萬患者,諮詢使用者覆蓋全國 342 個城市。
這是毛洪京以前無法想象的現實,這個智慧體並非簡單的問答機器,而是吸收了整個中心過去十年積累的臨床診療思路、超 5 萬篇專科科普及論文資料,毛洪京說,“希望未來 AI 可以幫助解決 80% 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讓醫生有更多時間處理疑難雜症。”
目前,智慧體已可以深度參與到診療諮詢的整個流程:在深夜,打電話給毛洪京智慧體的使用者中,很多是因為焦慮難以入眠的年輕人,在西藏的患者也不用來回奔波,而有嚴重情緒問題、睡眠障礙的患者,智慧體會建議他們立即尋求醫生的線下幫助,毛洪京的助理也會主動聯絡病患。上線至今,已幫助毛洪京醫生團隊篩查出約 2 萬睡眠障礙人群,併為他們提供更深入的長期診療服務。
段濤一直走在創新的第一線,他早早開設了個人公眾號,利用業餘時間為大眾科普,粉絲已超過 1000 萬。他從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離開、加入上海東方醫院的重要目標,就是探索 AI 醫療。在 AQ 上推出產科智慧體,就是他擁抱 AI 的一小步,這個智慧體的服務範圍覆蓋備孕、懷孕、產檢、分娩、產後康復、心理、營養等多個領域,目前上線測試僅兩個月,已為 4 萬多患者累計服務超過 6 萬次。
段濤同時還是東方醫院醫學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主任,他說自己接下來還計劃推出兩個智慧體:一個是幫助全國婦產科醫生做培訓的智慧體;另一個跟醫院管理相關的智慧體 —— 在醫療系統裡,需要 AI 幫忙的不僅是患者和專家,還有縣城及以下城市的醫生、大部分醫療從業者和醫院的管理者。
人們在就診前也會先使用大模型進行初步篩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陳修遠,明顯感受到大家對大模型的使用在 2025 年變得更加成熟,他說,很多病人看門診前會和大模型充分溝通,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後問出精準問題,“這是大模型對醫患關係的一次大的推動。”
一位電商平臺高管對我們說,在電商領域,AI 主要的幫助還是在生成圖片或影片素材,以及提高廣告投放的精準匹配度,降本增效是他們首先考慮的目標。
看起來,AI 對醫療行業的價值,比其他行業都要更值得期待。
百川智慧創始人兼 CEO 王小川在今年初曾對我們說,醫療資源的核心瓶頸是醫生供給不足,而非資訊匹配,這不是網際網路邏輯能解決的。所以在這時做掛號網、春雨醫生、好大夫,只是幫患者找醫生,搞不定供給。“AI 賦能,才有可能提升醫療供給,尤其是基層醫療供給。”
在金融和醫療健康領域,專業性和可靠性都至關重要。螞蟻集團 CEO 韓歆毅說,今天的通用大模型還無法滿足這些需要,螞蟻研發的金融大模型和醫療大模型有能力為使用者提供可信賴的服務。
根據螞蟻官方公佈的資訊,其醫療大模型不僅具備 “醫學思維” 的推理能力,還具備 “能說會看” 的多模態能力,依託超萬億 tokens 專業醫療語料底座,支撐自主研發千億引數多模態模型,並融合千萬級醫療知識圖譜,能夠對疾病特徵、診療邏輯和醫學表述實現深度理解。此外,螞蟻正籌備 AI 健康實驗室,推進 AI 在醫療領域前沿研究。
至少在醫療行業,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在張俊傑的觀察裡,2023 年初 ChatGPT 問世後,他發現,上到八九十歲的院士,下到年輕的主治大夫,每個人都在積極瞭解、使用大模型。
他們有的開始花時間整理疾病指南、標準化病例,以此來訓練 AI;他們有的想利用 AI 幫助自己篩選最新論文做科研;年輕的主治醫生想要快速成長,基層醫生想利用 AI 提升自己。
“我們都在學習怎麼跟 AI 一起並肩工作。” 張俊傑這樣總結。
醫療從業者是高知人群,他們對 AI 的研究完全不亞於網際網路從業者,是最早一波接觸 AI、研究 AI、擁抱 AI 的人。以前,知識的積累是醫生最高的門檻,這背後是對每個人來說都平等的時間和年齡,但現在,AI 或許可以幫年輕醫生、醫學生加速進步。
張俊傑在螞蟻做數字醫療已經 11 年,他堅信,未來 5 年中國醫療的數字化和 AI 化程序會比前五年更快,他說以後的每一年,大家都會覺得 “哇,居然可以這樣。”
他甚至修改了自己的簽名檔,以前是 “積跬步,知千里”,現在是 “日日新”,因為一定要跟上快速變化的節奏。和我們交流那天,他說自己比前一天的 “新”,是認識到人類對 AI 的情感需求會越來越強烈。
醫療這件事上,“普惠” 最重要也最難
6 月 30 日,螞蟻集團釋出《2024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醫療健康業務也升級為 “普惠醫療健康” 板塊,成為螞蟻集團的五大業務板塊之一。另外四個板塊分別是:數字支付與生活服務、數智普惠金融、科技產業化和全球化。
五大板塊裡,只有金融和醫療健康兩個板塊,前面加上了 “普惠” 的定語,因為數字支付在今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金融、醫療依然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重要、但門檻依然很高的服務。醫療健康尤其如此,很多人不是不願,而是不能、不會。“普惠” 的終點,是平權,是讓每個人都有使用這項服務的平等機會 —— 它不該那麼貴、不該那麼稀缺、也不該那麼難理解。
螞蟻在醫療領域的 “普惠” 可以拆解為三個方面:
1. 操作更普惠,哪怕是不會打字的老年人,當健康有問題的時候,就像跟人打電話一樣,張嘴問一問,就能把所有的事情搞定,未來能透過對話實現掛號、查醫保、管理健康檔案等;
2. 醫療資源更普惠,小地方、小鄉鎮、農村的人,也可以像一線城市的人一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健康資源;
3. 醫療服務更普惠,普通收入的家庭也可以和有專屬醫生顧問的富裕家庭一樣,享受到更貼心、更懂你的健康管理服務。
這裡的邏輯是:利用 AI,一方面開源,用技術手段升級和擴大服務的供給;另一方面在需求上降低門檻、增加廣度,先解決絕大多數人的問題,讓老人等弱勢群體也可以和年輕人一樣去享受服務,同時把需求更往深處推進一步,讓人們都有機會享受到更懂自己身體狀況的健康服務。
AQ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和邏輯誕生的:2024 年 9 月支付寶上線了 “AI 健康管家”,測試執行 10 個月才擁有了自己的姓名,張俊傑戲稱 “像十月懷胎一樣”。這期間,AQ 已服務了超過 7000 萬用戶,由 2 名院士領銜近 200 位三甲名醫開通了 AI 分身,7X24 小時為使用者答疑解惑,還有近百萬醫生在上面開通了問診和掛號服務。
AQ 介紹和應用介面。
它面向大眾,承擔著 AI 健康管家的角色,使用者可以說一句話、打一段字,直接要求這位管家為自己辦與健康相關的任何事。和其他產品最大的不同是,當對病人分析症狀後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就醫,AQ 會智慧適配和建議最合適的醫生去掛號,無縫連線到線下環節,用一個入口解決所有問題。
很多能向 AI 問出健康問題的人,某種程度上已經是有一定醫療知識儲備的人,而在整個中國,還有大量連問題都問不出的人。這個背景下,張俊傑說,他們在打造 AQ 的時候,希望它不僅能回答問題、看報告、辦理服務,還希望它能夠真正得懂每一個使用者,為使用者提供私人定製化的健康檔案管理。
要服務好使用者,就一定要把醫生和機構都拉進來,“他們是和我們同一個陣營的。” 張俊傑說,除了面向使用者端的 AQ,面向醫生群體,他們推出了 “AI 超級醫生助理” 產品,全面助力醫生的醫、教、研工作;面向醫療機構,螞蟻聯合華為、阿里雲等推出 “螞蟻醫療大模型一體機” 全棧解決方案,慢慢形成了 “三端一體” 的產品格局。
螞蟻集團 AI 醫療總經理劉軍偉對我們說,專業大模型要做到足夠靠譜,不能一味追求規模大、引數高,而要關注效率、真正重視並理解資料質量。
螞蟻做了很多不止於技術層面的基礎工作。最底層,他們首先做了嚴格的專業信源分級,讓大模型學習 “真正金字塔尖” 的醫學知識,同時,內外部醫生團隊對模型回答 “挑毛病、做最佳化”;在具體專科智慧體共建上,還會結合醫生診療經驗對大模型進行針對性訓練,包括高頻出現的病證、部分典型疑難雜症的處理等,目的是讓智慧體更嚴謹、越來越接近醫生本人的問診邏輯。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群體,是金字塔底部的基層醫生,他們每天需要接診最廣泛的全國病患。
2 年前,上海仁濟醫院泌尿外科和螞蟻 AQ 首創專科智慧體,上線前,他們組織了一次評測,由 50 名社群醫生、50 名進修醫生、50 名實習醫生和智慧體同時診斷 1000 個病例,AI 得分 69 分,儘管略低於進修醫生的 73 分,但 AI 智慧體能讓所有醫生的準確率提升 5 – 8 個百分點。雙方從專科資料集、專科大模型到智慧體的共同探索,也讓醫院看到了,推動 AI 向下紮根、三甲醫院更高效幫助基層診療水平提升的可能性。
做了 11 年數字醫療,螞蟻的最大壁壘是信任
螞蟻做了 11 年的數字醫療,這是這家公司 “為世界帶來更多微小而美好的改變” 使命的最好註解 —— 做醫療離螞蟻最擅長的支付基因挺遠,看起來也沒什麼賺大錢的機會。
2014 年,張俊傑就是被這個使命吸引,來到這家公司。之前沒做過醫療,他加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使用者 “看病排隊時間長” 的問題,在全國第一個實現把醫院的掛號繳費視窗搬到手機裡。在醫院使用支付寶,今天如此平常的一件事,在 11 年前卻困難重重 —— 出了資損怎麼辦?錢先入支付寶再打給醫院,還是直接打給銀行?
太複雜了。推進第二家醫院的線上繳費,沒有因為有了第一家的經驗而加快,花了三個多月,合同改了二十多版,每家醫院的情況都不太一樣。“但這些 ‘基建’,我們願意幹,還持續幹了 10 年。”
一直再到後來的 2016 年,深圳上線第一筆醫保線上支付;2019 年,跟國家醫保局釋出第一張醫保電子憑證,去醫院不用再帶上總是找不見的醫保卡;再到後來的親情賬戶,解決中年人帶老人和小孩看病就診的難題;還有 2023 年的數字陪診師,再到今年的 AI 健康管家 AQ。
11 年後,曾經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磕下來的難題,今天只道是尋常 —— 全國已經有超 7 億人在支付寶開通使用醫保碼,超 1 億人開通醫保親情賬戶。每年有近 8 億使用者透過支付寶使用醫療健康服務,螞蟻的醫療健康服務覆蓋超過 300 座城市、5000 家醫院和近 100 萬醫生。
張俊傑說自己做了一個有趣的統計,11 年來,累計用過螞蟻數字醫療健康服務的每一個使用者至少少排了 75 次隊,所有使用者累計省下約 200 億小時,相當於 220 萬年。
沒太多人願意在醫療數字化上花這麼多功夫、這麼長時間,得到的收益又這麼不明確。但在外界看來,當這件看起來很難的事情有了一點改善,收穫的壁壘也是最大,這可能是螞蟻做醫療在前十年積累最大的價值 —— 使用者對平臺的信任。
進入到第二個十年,AI 讓螞蟻在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了更多的創新機會,醫療健康服務 “更普惠” 也終於有機會變成真正的現實。
整個 2024 年,螞蟻梳理清楚了內部戰略 —— AI First、支付寶 “雙飛輪”、加速全球化三大方向,走上聚焦商業增長的道路。
AI First 戰略下,螞蟻 2023 年 11 月釋出了百靈大模型,在此基礎上推出生活、醫療、金融三大 AI 管家。據螞蟻集團的 ESG 報告披露,它們已累計服務使用者超過 1.3 億,其中有 43% 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
螞蟻集團 CEO 韓歆毅說,“我們希望 AI 也能像掃碼支付一樣便利每個人的生活。”
張俊傑回憶起自己在螞蟻做醫療的第一天,他說我們 Day One 就是從普惠開始幹,想解決的是民生問題,出發點不是掙錢,這是螞蟻做數字醫療最本質的區別,“長期主義有兩種,第一種是你一直專注於解決小切口的事情,同時接受它只能滿足一部分需求;第二種是解決大多數使用者的問題,新機會、新技術湧現,你始終敢於投入,不怕觸及更難的事,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法。”
一切就像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韓歆毅在可持續發展報告裡的聯合致辭中說的,“AI 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有機會為小微群體做更多,也做得更好。”
題圖來源:《良醫》
 FI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