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國最現實的62萬人,不關心愛,只在乎錢

Sayings:
今天想聊聊“攢錢”。
起因是我前陣子看到一個熱搜:
中國人四年存了 58.24 萬億元。
相當於 2009-2019 十年銀行新增存款總和。
其實攢錢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豆瓣上專門有一個小組,叫「喪心病狂攢錢小組」,從組名就能看出來,他們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傾向:
要攢錢,而且要竭盡所能地攢錢。
我在裡面待了一個月,看到了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如何攢錢的,為什麼要攢錢,也翻到了十幾年前的帖子。
在那個時候,攢錢還不是一種共識,而是一種選擇。
從消費主義到攢錢風潮,我們的生活似乎被踩下了一腳急剎車。
而在那些事無鉅細的記錄貼中,有一些問題也若隱若現:
“攢錢到底是不是虧待自己?”
“不花錢就是好的嗎?”
“安全感可以拿錢買到嗎?”
這些問題沒有答案,但每個人都在盡力回答著。
下面是我在這個小組中觀察到的一些細節。
01
先分享一個最直觀的觀察:
攢錢的人確實變多了。
喪心病狂攢錢小組,常年掛在豆瓣熱門小組榜單上,組員 62 萬人。
一個組還不夠,攢錢人還延伸出了五花八門的攢錢組。
按財富值分的:
~窮人版~喪心病狂攢錢小組,組員 24 萬
貧民窟喪心病狂攢錢小組,組員 2 萬 8
按性別分的:
摳門女性聯合會,64 萬人
摳門男性聯合會,23 萬人
按消費習慣分的:
今天消費降級了嗎?,35 萬人
低消費研究所,16 萬人
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37 萬人
攢錢,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02
另一個直觀感受是:開始攢錢的年齡提前了。
在過往的觀念裡,存錢、攢錢、節儉常常跟“中老年群體”劃上等號。
@懿 發工資的第一件事是去銀行存定期,洗臉水攢著沖廁所,塑膠袋攢著當垃圾袋。他說自己是在“像老人一樣生活”
@我就是我 為了每個月多攢 200 塊錢戒掉咖啡,說自己“提前過上老年人精打細算的日子”
但這種論調現在已經不被攢錢人接受了。
攢錢組首頁飄著的帖子經常是:
《畢業 3.5 年存到第一個 6 位數》
《讀研三年搞錢 50K!》
《大四終於攢到 30 萬啦》
《大學攢錢!》
點進去一看,是每月 1000+ 生活費的大學生靠抑制物慾月存 800 元。
更有甚者:
當代年輕人攢錢,總想贏在起跑線上。
03
攢錢組不可避免會出現很多數字。
但在攢錢人心裡,數字似乎只有兩種極端。
一種是超乎你想象的“大單位”——
有人提問,“大家一件衣服可以穿多久?”
答案基本是 10 年起步。
@寶兒 到現在還在穿 98 年買的衣服;上班後遇到同學,同學看到他的衣服就笑;
@momo 所有出行都只有一個包,背了 12 年,壞了就縫起來;
@莉莉安 到現在還在穿小學買的衣服,每次找媽媽幫忙縫釦子都被勸趕緊扔掉;
@九鼎之黃金家族 爸爸的襯衣穿了 37 年,自己也經常穿 10 年 20 年前買的衣服。
這群人秉持的生活信條是:
“東西不爛,為啥要換?”
04
另一種是精確到細枝末節的“小單位”——
記賬必須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
羊毛能薅則薅,多省一分是一分。
@林 開始攢錢之後,9.9 的咖啡也不喝了,每月的咖啡額度只留給有 8.25 元優惠券的那天;
@諾 曾經只在自己的移動支付錢包裡留 13.62 元,其他的全部存定期;
幾百、幾千的“中間值”是不被重視的。
05
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攢錢也是要講求方式方法的。
攢錢人熱衷於研究各種攢錢方案。
“30 天倒數存錢法”——
每個月 1 號存 30 元,2 號存 29 元,以此類推,1 年能存下 5580 元。比較適用於新手入門。
“52 周存錢法”——
以年為單位,第一週存 10 元,第二週存 20 元……一年存 13780 元。
更高階一點的“36 存單法”(也對自己更狠)——
每個月存 10000 元的三年定期,連續存 36 個月。粗略估算從第 4 年的第一個月起,每個月都有 1000+ 的利息可以作為“生活補貼”了。
還有 123 存錢法、365 天存錢法、12 存單法……看得人眼花繚亂。
小時候吃過的數學不好的苦,長大了仍在繼續。
06
攢錢日趨年輕化,攢錢的方法自然也更向年輕人靠攏。
枯燥的數字,省錢的攻略,薅羊毛的表單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年輕攢錢人的需求。
他們追求更“刺激”、更沉浸的攢錢方案。
比如“假裝養娃攢錢法”。
假想自己生了個孩子,從“做產檢”開始記錄每一筆花銷:醫院掛號 25 元,產檢 120 元……
即使育兒是知識盲區也沒關係——去小區群裡加一位“寶媽”就行了,她給孩子花多少錢,今天又報了多少錢的興趣班,自己就往賬戶上存多少錢。
“假裝宮鬥攢錢法”。
假想自己穿越到《甄嬛傳》,重生為 17 歲的甄嬛,從進宮選秀開始攢每一筆花銷:購買耳環、請安陵容喝奶茶……一路攢到大結局。
“假裝和男高談戀愛存錢法”。
開一個賬戶,把準備給假想中的 Crush 的錢全部存起來。攢錢的同時還能體驗一把戀愛曖昧期的美好。
07
但我翻完攢錢組裡的帖子發現,攢錢的核心方法論其實並沒有變,就一個字:
算。
算自己生活需要花多少錢。
@管理員 認真算過每天開燈要花多少錢。
“客廳燈大概 110-130w,臥室燈 30w 左右,其他的大機率不超過 30 。
130+30+30+20=210w —— 那麼十個小時就是兩度多的電。”
帖子下面有人溫馨建議他:
可以把家裡用電設定為峰谷電價,在晚上 10 點之後再開洗衣機等電器,電熱水器溫度最好設定在 45 度 ——“省電既省錢”。
算自己生活還能省多少錢。
@我就是我 認真算過公司附近和家附近的早餐店哪個更便宜。
“公司旁的 4 個包子和 1 碗豆漿,需要 7.99 元。家旁邊的店同樣東西只要 6 元。在家附近吃每個月可以節約 22 元。”
我的朋友@六花 每年購物節大促囤紙巾的時候,都要敲著計算器算,每個品牌的衛生紙平均下來一張是多少錢,貨比三家後再下單。
在攢錢這件事上,學生時代被數學支配的恐懼不復存在。
把生活過成數學題,也是一種心安。
08
攢錢組裡最早的帖子可以追溯到 2011 年,我比對了當年和現在的帖子,發現:
在“攢錢”這件事上,每代人都有不同的精神面貌。
攢錢的動作變了。
以前的人為了攢錢愛囤貨,喜歡在超市大酬賓和購物節買一年都用不完的東西回家。
@湯達人是騙人的 曾經分享,2024 年,他們家終於用完了 1988 年囤的火柴。
當年因為擔心導致物價漲價,全家囤了一堆火柴、肥皂、毛巾。
結果火柴用到 2024 年,搪瓷盆用到 2020 年,@湯達人是騙人的 30 歲之前家裡所有的毛巾都是 80 年代的款式。
而現在年輕人攢錢偏愛“極簡”,主打一個不買、不花、不消費。
@十個村的希望 分享表哥的極簡攢錢生活,交通出行全靠蹬腳踏車——腳踏車是朋友送的,他本人連鎖都沒買。因為鎖 15 塊錢比車本身還貴。
“上班一路能掉三次鏈子。樣子很舊也沒人偷。”
@李朵朵 影視平臺會員全靠銀行積分兌換,堅決不在娛樂消費上支出一分錢。
@momo 擦臉只用凡士林和維A痠軟膏。一年四季只有三雙鞋,一雙球鞋,一雙馬丁,一雙拖鞋。襪子也只留三雙。

“剛剛好。”
極簡的盡頭是想進化生活的每一面。
攢錢組裡常有人發類似的帖:
也永遠有人真誠地給出建議:“甩,把頭髮甩幹。”
09
儘管同為“喪心病狂攢錢人”,對比 10 年前的舊帖,人們攢錢的目標在一步步“通貨膨脹”。
2011 年,月攢 500 是一件值得每天發帖記錄的事。

到後來,有人在組裡發帖問:“大家覺得攢多少錢心裡才有底?”

大家的答案:

“我個人來說 100 萬(無房無車無孩的情況下)。”
“存到 200 萬可能才會安心吧。”
10

攢錢組裡確實有很多人存到了“百萬”——自己曾經設下的目標。

但當有人問他們“百萬儲蓄帶來的變化”時,他們的回答卻很一致:
“沒有變化。”
“該幹嘛幹嘛,還是要上班。”
“甚至比之前更摳了。”
@夏言 覺得,可能是因為百萬這個數字特別適合當心理目標,而不是一種達到就能帶來巨大幸福感的更落地的需求。
這是眾多觀察中最讓我感到意外的。
一個攢錢小組,數字帶給大家的反饋卻是模糊和流動的。
11

還有一個粗糙的觀察:

10 年前的帖子,標題常常帶著很多感嘆號,且經常在帖子裡立誓。
有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衝勁兒。
12
但無論 10 年前還是現在,大家都願意為攢錢這件事做出一些“犧牲”。
@123 為了省 400 塊停車費,會把車停在很遠的停車場,然後走回去。
@7colorleaf 喜歡跑馬拉松,兩條跑步短褲褲腰鬆了也不買新的,就花 5.5 包郵自己買鬆緊帶縫上。
家裡囤積的火柴用了 30 年的 @湯達人是騙人的 ,親戚去家裡做客都勸他們別用打火機,“先消耗一下家裡的火柴”。
13
但這種“犧牲”,偶爾會指向一種消費的負罪感。

攢錢組常常出現的高頻詞讓我有些意外:

“魔怔了”

“很羞恥”

“很委屈”
在攢錢的過程中,餘額的增加沒有帶來舒展和放鬆,反而帶來一些沒那麼正向的情緒。
很多攢錢的人常常會在花錢之前反覆思量,猶豫,咂摸自己是否“值得”花這份錢。
一旦思考結果沒那麼理想,就會陷入自責情緒。
@Lori 焦慮到需要每天都要至少看一遍自己的銀行卡餘額;
@may 天天琢磨著如何存到第一個 100 萬,“只要有支出就難受到變形”;
甚至會生出一些“不配得感”。
@Chole 大四考研失敗後想出去散心,2000 元預算自己完全負擔得起,但還是猶豫,會擔心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花錢大手大腳”,會質疑自己“花 2000 元出去玩是否真的值得”。
14
寫這篇稿子的時候,腦子裡閃過了兩個故事。
一個是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的故事。
他常年住在一隻桶裡,拿兩件披風當床鋪。喜歡喝別人的葡萄酒,看見小孩用手舀水喝,就把杯子也丟掉。
當亞歷山大大帝到桶前拜訪他時,第歐根尼說:
“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第二個故事沒有那麼遙遠,就發生在我身邊。
朋友@狸花 某次經歷地震,震感明顯,睡到半夜驚醒,坐在床上不敢動。
她給我發信息報平安,我問她現在打算幹什麼。
她說, “花錢。”
想把購物車全部清了,想把攢的錢都花掉,想把之前忍住的時刻都補上。總之那一刻只有一個念頭:
要把錢花掉。
15
儲存陽光和享受陽光都很重要。
但不要擋住陽光,最重要。
撰稿:李林
責編:許無
  晚禱時刻:
 在搖搖晃晃的世界中,
 堅持對抗不確定性,
 是確定感的唯一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