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去哪裡能搞到錢?
剛剛過去的 2024 年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隨時在變,因為 AI 來了。AI 被視為 2015 年之後,唯一能和移動網際網路相媲美的風口。
2025 年,這一趨勢仍將繼續。投資人們判斷,Agent(智慧體)或許會帶來 AI 原生應用的爆發,而AI眼鏡、AI耳機等硬體如果能量產,也有望帶火一批AI應用,就好比智慧手機量產之後,社交、本地生活 APP 迅速崛起一樣。
還有投資人將目光投向了具身智慧,儘管關注具身智慧是投資行業 2024 年下半年才達成的共識,技術正規化也不夠成熟,但對於永遠樂觀的一級市場投資人來說,具身智慧代表著機器人行業的希望。
除了 AI 軟硬體和前沿科技,離普通人更近的消費領域也有新機會。零食折扣、平價連鎖餐飲這些在2024年仍在融資的消費賽道,以及即時零售、產業帶白牌等 2024 年成長起來的“潛力股”,在 2025 年也將迎來細分機會。
不管你是創業者、投資人還是打工人,面對新的浪潮,都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2025 年開年,「定焦One」與多位科技、消費領域的投資人進行交流,總結出了一些趨勢。大勢之中必有機會,希望我們都能搭上時代的快車,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未來。

AI 機會點:
原生應用和硬體量產
2025 年剛一開年,不少投資人就喊出了“All in AI”的口號。
這個行業是很難預測其趨勢變化的,但大部分投資人的共識是,2025 年,AI 原生應用、AI 硬體的場景細分化,是兩大機會。
軟體層面,2025 年,大家都在期待出現強大的 AI 應用,背後是 Agent 帶來突破。簡單來說,大模型為 Agent 提供智力支援,使得 Agent 能夠進行決策。而 Agent 的自主性和決策能力為 AI 原生應用的開發提供了可能性。
到 2024 年 9 月,OpenAI 公開 AI 大模型 GPT-o1,與此前的 GPT 大模型相比有了技術正規化的改變,更注重推理與多步複雜問題,強化學習和後訓練。
英諾天使基金合夥人王晟向「定焦One」表示,GPT-o1這一技術正規化如果成熟,能在不同的垂直領域裡面數據跑通,中國的Agent業務就能在近兩年發展起來,從而帶來更多真正的AI應用。
王晟一直看好 AI 原生應用,但整個2024年,幾乎沒有看到原生的、高價值的、被大規模使用的 AI 應用出現。國內在AI搜尋、AI教育、AI陪伴等賽道的玩家,主要是兩種模式,一種是在原有業務上透過AI賦能完成轉型,還有一種是原本做 TO B 大模型創業,但是為了商業化考量而做了 TO C 的 AI 應用,比如 Minimax 做了 TO C 的陪伴聊天應用(星野和Glow)。
不過,大部分投資人樂觀地認為,2025 年會迎來AI原生應用的井噴式發展。其中有科技行業投資人認為,上個階段 AI 解決的是效率問題和工具屬性,長期來看,AI 在健康診斷尤其是精神健康診斷和療愈領域,存在一些新機會。
硬體層面,2024 年雖然AI很火,但更多資源都聚攏到大模型的頭部企業,到下半年,AI 硬體才出現了一個大熱賽道——AI 眼鏡。

這股風由 Meta 吹起,它與雷朋合作打造的智慧眼鏡 Ray-Ban Meta 具備拍照、播放音訊、語音識別等功能,一上市就受到熱捧。有券商預測,其 2024 年的全球銷量約 200 萬臺。1 月 4 日,外媒報道稱 Meta 將於今年推出第三代雷朋智慧眼鏡,首度引入 HUD 顯示屏,變身為 AR 智慧裝置。
Meta 眼鏡的成功,讓國內企業紛紛行動。據「定焦One」梳理,入局 AI 眼鏡的公司可以分為三類,包括網際網路大廠(百度、位元組等)、消費電子企業(華為、小米、OPPO、TCL、魅族等)、AR 類智慧硬體科技公司(Rokid、閃極科技、影目科技等)。不過,由於技術所限,目前大多數 AI 眼鏡都處在“只發布不發售”狀態。
很多人預測,2025 年將是中國市場的“AI 眼鏡元年”。是否真的如此,王晟認為關鍵要看兩點,一是國內智慧眼鏡整體出貨量要達到 1000 萬副,市場規模才能吸引更多資金端和創業者入場;二是智慧眼鏡當下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去堆多少新功能,而是要讓使用者願意一直佩戴,使用者使用時長解決了,AI眼鏡才有可能變成像手機一樣的新載體,有了新載體,應用就起來了。
研究機構 wellsenn XR 預測,從 2025 年開始,AI 智慧眼鏡將在傳統眼鏡銷量保持穩定增長的大背景下快速滲透,2029 年,AI 智慧眼鏡年銷量有望達到 5500 萬副,到 2035 年,有望達 14 億副。
在 AI 硬體這個領域,還有 AI 耳機、AI 手機、AI錄音筆、AI PC 等賽道,有投資人認為 AI 硬體的產品化應用在 2025 年會是一大趨勢,關鍵在於挖掘並滿足使用者的細分場景,並將產品做得足夠好用、足夠日常。

消費新趨勢:
正餐快餐化和到店到家融合
2025 年的線下消費仍是一大主流。有資料顯示,2024 前三季度,電商滲透率觸頂,線下渠道表現優於整體,線上線下的流量正被重新分配。
綜合投資人的觀點,線下消費最熱門的行業為零售和餐飲。
先來看線下零售,2024 年,兩家零食折扣品牌鳴鳴很忙和萬辰集團突破萬店,瞬間帶火了這個賽道,三隻松鼠也收購兩家零食折品牌入場。隨著零食折扣賽道跨入精細化運營的下半場,有投資人預測,2025 年,這股零售折扣風還將繼續,折扣渠道正在變成零售的主流渠道形式之一,而全品類折扣超市是 2025 年硬折扣賽道的新戰場。
2024 年,零食有鳴和萬辰集團已經宣佈進軍全品類折扣超市,行業龍頭之外,區域型的折扣超市也正在湧現,用硬折扣的邏輯改造百貨品類,重塑百貨的流通效率。
線下零售另一條註定激烈的賽道是即時零售,2024 年,美團、餓了麼、抖音、京東都在發力即時零售。而作為品牌方,如何藉助即時零售同時佈局到店和到家兩個場景,如何將線上線下多渠道零售形式進行融合,是 2025 年的新命題。
再來看線下餐飲,堅果創投創始人、諸葛開店創始人展豪看好 2025 年這幾大餐飲趨勢:正餐快餐化、爆款集合化、審美高階風。
展豪 2024 年孵化了一個“鐵鍋燉大鵝”品牌,8 個月開了 19 家店,定位就是超級價效比。傳統鐵鍋燉一般需要一個小時、4-6 人桌為主,聚餐場景居多。這個品牌以兩人餐的小鍋為主,人均50元,15分鐘就能一鍋出,一天最多能翻 10 臺,覆蓋工作餐場景。“做到正餐之下,快餐之上。”
此外,現在不少經典餐飲品牌開始從爆品邏輯轉向爆款集合邏輯,提高消費者的進店頻次。比如喜家德水餃售賣鮮蔬鍋、麻辣拌和滷肉飯,霸蠻牛肉粉售賣各式拌飯和小炒。“在這個轉變的過程當中,藏著餐飲行業 2025 年結構性調整的新機會”,展豪稱。

他還預測,有一類在裝修審美上做出差異化的餐飲店也會在 2025 年持續火爆。比如他投資過一家西餐廳,裝修比薩莉亞高階,主打西式快餐,人均五六十元,“帶家人或者請閨蜜去,不丟人,又便宜又好看還能吃飽,也算是一種口紅經濟。”
整個 2024 年,線下業態之所以火熱,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原因是,線下場景能很好地承載使用者體驗。
因此消費賽道投資人陳默默在 2025 年看好線下體驗型消費,尤其是重服務、重差異化,能和消費者深度溝通的方向,比如線下品牌自營店。
過往幾年很多消費品牌的成長主要是吃到了電商和短影片、直播等線上渠道增長的紅利,但當渠道紅利逐步消失,就到了考驗品牌力的時候。她向「定焦One」解釋,線上渠道為消費者解決“購買”這個動作,線下才能承載銷售服務、綜合體驗等體現品牌力的環節。
她舉例,“港股國貨彩妝第一股”毛戈平 2024 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 41% 至 4.93 億元,這個品牌與其他重線上渠道的國貨美妝相比,以門店化妝服務和培訓體系著稱,做到了稀缺性和差異化,客單價也明顯高出很多。
線上消費也並非毫無機會,在大主播逐漸失去標杆意義的 2025 年,“白牌品牌化”有望成為電商行業的新趨勢。
過去兩年,很多平臺都在造風,從運動領域的騎行風、露營風,到服飾領域的巴恩風、多巴胺風,再到美妝護膚的“以油養膚”風等,火的都是品類而非品牌。陳默默表示,這種風潮更有利於供應鏈出身的產業帶白牌借勢做銷量,同時在線上渠道佈局品牌化,這可能是 2025 年的一大機會點。
消費品出海在 2025 年也將延續前幾年的熱潮,只是品牌和廠商卷的將不再是品類和價格,而是本地化品牌運營,這一點與國內消費趨勢類似。
陳默默指出,之前沒有看到太多的品牌強調在海外市場做品牌的能力,更多強調的是供應鏈能力,也就是在當地選一個合作商或在當地開店,沒有真的去運營和調動當地的使用者,甚至有些品牌宣傳海外市場的物料更多是為了讓產品在國內更好賣。
泡泡瑪特算是打了一個樣,在泰國成功打出品牌,直接提升了產品在國外銷量。
隨著 2025 年一眾奶茶、美妝和潮玩品牌發力海外市場,對於其本地化品牌能力的比拼也將開始,國貨出海也將進入新階段。

前沿科技暢想:
具身智慧和量子計算
2025 年年初,不少投資人將目光瞄準 AI 的同時,也集體喊出了“押注具身智慧”的口號。
王晟告訴「定焦One」,自己和團隊其實從 2022 年底就判斷出機器人行業的未來一定是具身智慧,但當時具身智慧的技術正規化還很初期。一直到 2024 年下半年,他才感覺到產業內達成了初步共識,開始看好且投資具身智慧。
簡單來說,具身智慧就是將人工智慧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互動的能力。目前這個賽道有三派玩家,分別是高校教授派、大廠派、老牌機器人廠商。
有人調侃,具身智慧公司都是影片拍攝公司,可能拍 100 條就成功了1條,然後把它剪輯出來拼到一起給投資人看。而且目前階段的具身智慧,機器人的任務不夠泛化,比如訓練出了抓杯子的能力,一旦周邊環境出現細微變化,任務就失敗了。
2025 年,投資人對具身智慧的期待,一是能否把具身智慧的資料量做起來,這需要加強訓練;二是技術正規化上能否有新的突破,但結果非常不確定。王晟解釋,它不像 ChatGPT 釋出之後,大模型怎麼做有一條清晰的、有共識的路徑,而具身智慧還在摸索中。
他指出,人形是機器人領域的最終形態,而擁有具身智慧的人形機器人相當於自動駕駛的 L4 級別。從這一點來看,“人形機器人是個漫長的賽道,目前還非常初期,不僅很難進入 To C 的商業領域,這兩年也很難看到智慧機器人在產業中的智慧應用。”

前紅杉資本投資人、未可知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杜雨也認為,具身智慧這頂皇冠上的明珠就是人形機器人,而具身智慧的核心是要看它的整合性,2025 年押注這個方向是對的,但產業整體任重道遠。
他看到,OpenAI 在這個時間段發展起來,一大前提是移動網際網路階段大量人類的資訊被資料化了,但還有還多東西沒有辦法被資料化,比如非遺、中醫、心理諮詢師的感知力等,而這正是李飛飛的空間智慧大模型正在做的事情——讓AI能像人類一樣對視覺資訊進行高階推理,讓AI有五感和世界觀,這對具身智慧的發展也大有幫助。
同樣在前沿科技方向,杜雨還看好生物科學、量子計算等賽道的前景。
2024 年 12 月,谷歌最新的量子計算晶片 Willow 問世,效能吊打超級計算機。杜雨判斷,量子計算未來在算力、演算法、資料、晶片等領域都能被很好的運用,以前一些只存在於理論層面的AI演算法也有可能被實現。到那時,可能會出現很多類似於ChatGPT這個級別的創新。
而在合成生物方面,他提到,馬上要進入合成生物學的 2.0 時代,上一個時代的合成生物學的產出聚焦於生物醫藥等健康領域,接下來更偏向於生物製造這個方向,運用在服飾、包裝等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場景,這方面存在較大的投資和創業前景。
總結來說,前沿科技這個方向,有些技術正規化還在早期但賽道已存在多年,2025 年,資本普遍更看好其底層技術的突破和長期發展的想象空間。但這些賽道在商業化上尚未大規模落地,也繼續考驗著投資人的耐心。
不過,在這些領域創業,難度實際上是更高的,不僅需要團隊具備高精尖技術能力,還需要有商業化的頭腦。杜雨表示,看下來,對那些純搞科技的公司越來越不感興趣。“前沿科技領域的創業,不光要抓住技術的變化,還要抓住消費者的變化。”

結語
2024 年,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感受到了水溫的變化——世界是熱鬧的,大事件幾乎每天上演;但生意是殘酷的,很多紅利都在消失。大家不得不面對現實,迴歸主業,力求穩健。
在劇烈變化的當下,上述三大行業的機會點或許很快就會被“證偽”,也或許很長時間也得不到突破,但請讓我們再次相信商業的本質,相信“創新”才是永恆的壁壘。
面向全新的 2025 年,投資人和創業者關注重點,將聚焦到“確定性增長”和“靈活性突圍”。
確定性來自專業。展豪認為,消費者的需求在進一步分化,說明消費行業的業態更成熟。這更加考驗從業者的專業性,不僅要預判趨勢並據此進行調整,還要思考競爭對手會出什麼牌。
靈活性來自生活。杜雨認為,不管技術如何發展,懂生活、懂人性的創業者,才能做出一家好公司。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於Pexels。
提示:
本文經定焦One授權轉載,原文標題《2025年,這些趨勢正在爆發》,不代表刀法研究所立場,轉載請聯絡出處。


「品牌觀察」始祖鳥 | 昂跑 | 薩洛蒙 | 迪卡儂 | 凱樂石 | Crocs | BEAMS | 比音勒芬 | 海瀾之家 | s.deer| 駱駝| SKIMS|薇諾娜 | 可復美 | 溪木源|Aēsop | Le Labo | 戀火 | 嬌蘭 | 卡姿蘭| 方里|樂高|Brompton | 戴森 | 徠芬|Jellycat | 百丘 | 茶百道 | 古茗 | 檸檬向右|Manner | 水獺噸噸|老鄉雞 | 柚香谷 | 趙一鳴| 零食很忙|暴肌獨角獸|麥富迪 | 電力寵物百貨 | 韶音 | 英氏|聖貝拉 | HeyBetter | smart | 坦克 | 極氪 | 蔚來|小米汽車| 哪吒汽車 | 小米生態鏈|Tagi. | 老鋪黃金 |多鄰國 | 藍盒子| Bell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