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東南第一州,山圍雉堞月當樓。」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在詩中盛讚了這座讓他流連忘返的城市。
歷史上,這裡曾與蘇州、杭州、揚州齊名,並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之處,形成了這座水上名城。
明清兩代,作為京杭大運河樞紐,南船北馬交匯之地,官方曾在這裡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機構,這座城又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歷史上,這座城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民族英雄關天培、《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等,更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故鄉,可謂人傑地靈。
這座城,就是「江淮名城越千年」的江蘇淮安。
淮安,地處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東部,南鄰揚州,東北部分別與鹽城、連雲港、宿遷接壤;
小城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不僅擁有千年「運河歷史」、更是官方認定的「美食之都」。
可能在很多旅行者的知識儲備裡,都不能將淮安和美食聯絡在一起,但作為淮揚菜發源地之一,早在2021年,淮安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稱號。
低調的淮安,也由此成為繼成都、順德、澳門、揚州之後,中國第五個躋身「世界美食之都」行列的城市。
這裡的美食既有文人菜的精緻典雅,又有市井味道的鮮活生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淮安味道」,是座僅為美食就值得奔赴的城市。
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旅遊城市,不會遭遇人擠人的掃興,這個五一真的可以去淮安「慢遊」,
白天探古蹟、品美食,夜晚泛舟運河,聽一段漕運往事,感受「襟吳帶楚客多遊,壯麗東南第一州」的千年餘韻,享受運河之城的悠哉。
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並稱中國四大菜系,以清鮮平和、刀工精細、本味至上聞名,被譽為「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
過往,對於「淮揚」二字背後,人們多是隻知揚州,而不知淮安。實際上淮安、揚州共同構成了“淮揚菜”核心,是「淮揚菜發源地之一」!
本就有所傳承的淮安當地味道,在淮安地區漕運的興盛之時,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在淮安,有兩道菜並稱「淮炒雙峰」,一道是白袍蝦仁,另一道叫做軟兜長魚,甚至在淮安當地,就有「萬事現成,長魚蝦仁」的民諺。
其中軟兜長魚也叫軟兜鱔魚,是淮揚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名菜,它也是新中國第一次國宴頭道熱菜,有著「開國第一菜」美譽。
淮揚菜最擅長急炒速燴,白袍蝦仁就是其中的代表菜餚,整道菜出鍋也就三五秒鐘,但卻對鍋子要顛幾下、用開水還是涼水、薄芡還是濃芡等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要求。
上桌後,這一整盤的白瑩鮮嫩,讓人不忍動筷卻又難忍食慾,吃過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有「天下第一菜」之稱的平橋豆腐,在視覺效果上甚至比文思豆腐更為奇特。
製作這道菜,要用內酯豆腐切成菱形小塊,配以雞丁、香菇丁、香菜末。高湯打底,慢火煨香,上桌前再撒上一溜胡椒。
說是為廚師「炫技」而創作的菜,吃起來卻也清香爽滑,鹹鮮微辣,口感極佳,這便是淮揚菜重賣相更重風味的寫照了。
蒲菜俗名蒲兒菜,是一種水生植物,蒲菜肉圓是開洋蒲菜和欽工肉圓的結合,是一舉兩得的選擇。
一道菜中,蒲菜清香甘甜,酥脆可口,彷彿有嫩筍之味,欽工肉圓則是選料講究,吃起來光滑細嫩,過癮卻又不會感到油膩。
淮安有座淮揚菜博物館,這裡是一座認真介紹淮揚菜歷史淵源的博物館,也是一座認真做淮揚菜,可以吃的博物館。
作為最大的美食主題博物館,這裡可以清楚瞭解到淮揚菜的悠久歷史和製作工藝。
從淮安獨特的地理環境到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風氣的影響,淮揚菜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將自己獨特的中國味道帶向世界,這裡都有詳盡的介紹。
另一大重頭戲當然是在博物館品嚐淮揚菜!這裡的淮揚菜數量不多但道道精華,前文中出現的軟兜長魚、平橋豆腐、開洋蒲菜等都能吃到。
如果你不愛淮揚菜的陽春白雪,在食不厭精的淮安,也有無數可以讓人吃出人間煙火氣的民間風味,可供選擇。
何處沒有小龍蝦,為什麼要在淮安吃?
因為小龍蝦著名產地之一的盱眙,就在淮安!
夏天是盱眙龍蝦上市的季節,在盱眙境內的陡湖、洪澤湖、天泉湖、貓耳湖、天鵝湖、八仙湖等河湖水塘都有繁育。
盱眙龍蝦體色紅亮、肉質鮮嫩,在原產地吃小龍蝦,要暫時忘記淮揚菜的優雅清新,戴上手套大快朵頤才好。
23種口味的淮安龍蝦宴丨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奔跑吧阿常
文樓湯包因老淮安河下古鎮百年老店文樓而得名。
朱自清先生在《說揚州》中說:“北平淮揚館子出賣的湯包,誠哉是好,在揚州卻少見;那實在是淮陰的名產,揚州不該掠美。”
文中的淮陰指的即是老淮安,老淮安的湯包,又以文樓為最好。
湯包內餡心以肉皮、雞丁、肉塊、蟹黃、蝦米、竹筍、香料、紹興酒等十二種配料混合而成,現在遊客去吃文樓湯包,都會配以吸管,小心吸食包中的湯餡,再嘗麵皮的美味。
傳說中,老淮安人的一天一般從熱乎乎的辣湯油條開始。
淮安不得不嘗的辣湯代表叫做「兩淮一絕」,辣湯的原材料很簡單,海帶千張絲粉絲配辣椒和醋,兩淮一絕的用料更豐富,除了雞絲,還有大塊的雞蛋塊。
當然,這種在街頭巷尾都可以遇到的小吃,並不需要追求某一家名店,食慾最盛時,遇到的那家便最好吃。
如果出遊人數不多,其實在淮安也可以吃到更高性價比的淮揚風味,比如選擇長魚面。
澆頭,可以選擇吃起來軟嫩異常,清鮮爽口的軟兜長魚面,也可以吃一份更新奇的炒鱔魚拌麵,炒鱔魚用的是鱔魚的肚腹肉,更有嚼勁,適合已經在其他淮揚菜館嘗過了軟兜長魚的遊人。
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香、脆、酥、甜還略有些鹹味,茶饊很像北方人口中的饊子,是種一吃就停不下來的小零食。
在淮安,茶饊是婦孺皆知的美食,而且也幾乎處處可見,而且多數地方既可以整包購買,也可以幾塊錢零稱,拎一小袋邊走邊吃。
淮安,作為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節點,自古便有“運河之都”的美譽。其運河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歷經隋唐、宋元、明清的不斷開鑿與繁榮,成為貫通南北漕運的咽喉之地。
「淮安的運河史,半部中國漕運史」運河塑造了淮安,淮安也見證了運河的歷史。
歷史上的河下古鎮,曾是重要的軍事重鎮及鹽商重鎮,清朝時,沿海地區所產的淮鹽皆要運輸到河下古鎮進行檢驗,之後再運輸至全國各地,足可見河下在當時的地位。
同時河下古鎮還是一座文化重鎮,明清時期就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走在古鎮中,梁紅玉祠、吳承恩故居、沈坤狀元府等,都是值得專程探訪的地方。
曾經的河下古鎮,擁有108條街巷、44座橋樑、100餘處園林及60多座牌坊,但時至今日,僅保留下來了一條長約2公里的石板路街巷,石板路兩側的建築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格,也讓河下古鎮成為了楚州古城中儲存最為完好的古街區。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段邗溝,就已經註定了淮安因水而盛的未來。
淮安與運河相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在明清時期,這裡相繼設定有漕運總督府、 江南河道總督府等重要機構,也讓淮安從此成了「中國運河之都」。
江蘇之所以能成為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淮安的功勞很大。
全長30多公里的裡運河,是京杭大運河最早修建的河段,也是淮安人的母親河。
當地打造的運河文化長廊,擁有2處世界文化遺產區、1段遺產河道及5處遺產點,夜遊裡運河是身在淮安不可不體驗的一項玩法。
從清江浦出發,沿途經過中洲島、清江浦樓、清江大閘、石馬頭橋、常盈橋、長征橋等景點,全程約40分鐘,一座座建築次第出現,如夢似幻。
因淮安「扼江北之要衝,為南北交通之孔道」,於是便有了這座鎮淮樓。
鎮淮樓已有1000多年曆史,它雄踞於淮安城中,與漕運博物館隔街而望。巍峨壯觀,古色古香,也是淮安古老文明的象徵之一。
如今的鎮淮樓,不僅是一處瞭城景的雄關,還是一處古物展覽館,讓遊人有機會可以登至鎮淮樓的山樓之上,眺望興盛繁榮的城市風貌。
鎮淮樓為中軸線的老城中,還分佈著許多值得一逛的古城遺蹟,淮安府署內按照東、中、西分佈的房屋有600多間,體現著明清時期淮安府衙制度的健全機制。
整個淮安府署的建築具有很強的官式建築氣息,氣勢恢宏,沿著儀門與戒石坊的中軸線,呈東西對稱排列,想要了解明清時期的健全的法制體系,這裡是不能錯過的一站。
而且悲劇《竇娥冤》中的審案背景,就是這座淮安府署。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淮安發現了漕運總督署的遺址,自此,淮安漕運古蹟得以完整的向世人展示。
淮安中軸線上,以恢弘的仿明代建築風格,復建了淮安漕運總督署,而在建築後方,就是漕運總督署的遺址的所在地。
博物館中集中陳列了古代漕運工具及附屬遺留物品,漕運總督府內工作與生活用品,曾經擔任漕運總督及其他漕運官員的信函、書札等許許多多歷代有關漕糧流通的物證。
而且博物館建設之初,就確定了高度不得超過鎮淮樓的總體思路,因此這座博物館也是向地下探索空間的典範。
清晏園,也就是當地人口中的城南公園,是當今蘇北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園林。
這座園林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是淮陰市唯一保護完好的古典園林,也是中國漕運史上唯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康熙、乾隆兩位清朝帝王數次下江南之旅中,多以這裡為行宮。
據《清河縣誌》記載,清晏園在歷史上多次改名,還曾叫過淮園、瞻園、留園、城南公園,其中城南公園名稱時間最長,直到1991年10月1日,才又恢復為「清晏園」古名。
園內亭、臺、樓、閣、假山錯落有致,曲徑、長廊、流水迴圈往復,四季花繁木盛,精緻完全不輸蘇州、揚州的一眾園林。
如今,那些曾令淮安聲名遠播的「漕運重地」、「鹽運要衝」皆成歷史雲煙;「南船北馬」的交通樞紐也早被高鐵、飛機取代,歷史像風,這座城市為帶來又帶去了種種過往,也留下了南北融匯的精彩。
– END –
點選閱讀原文,收穫更多旅行靈感~
點個在看,只為吃也要去的地方算淮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