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很多人都認同,AI是工業革命級別的技術變革。
但是,AI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什麼顯而易見的改變了嗎?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混沌君認為,這個變化非常大,它正在重構新消費,尤其是娛樂行業。
這周的混沌課程,正好可以作為佐證。
邱肅川老師是復旦大學的研究員,也是混沌的創新領教,對AI、新消費、元宇宙、二次元有很深的研究。
他在課程中的三個論斷讓混沌君如夢初醒:一切消費行業皆是服務行業,一切消費行業皆是媒體行業,一切消費行業皆是娛樂行業。
這三個論斷在課程裡是有語境的,混沌君單獨摘出來你可能會覺得這三個結論過於絕對,下面我會就這三個觀點做一些解讀和延申,讀完相信你會認可,新消費的三大鉅變正在發生。
想看原版和更多內容,可以掃描下面的海報二維碼,觀看這堂課:


消費行業正在發生變化:
從傳統貨架到體驗經濟,從單向傳播到使用者共創,從功能滿足到情緒價值,消費行業的基因正在被重構。
這是一個不容忽略的行業真相:一切消費行業皆是服務行業,一切消費行業皆是媒體行業,一切消費行業皆是娛樂行業。
所有不甘落後的消費品牌,都在成為服務提供者、內容生產商和娛樂運營商,三位一體。

一切消費行業皆是服務行業
一切消費行業皆是服務行業,這很早就在海底撈應驗了,也帶來了餐飲業中服務的百花齊放:
海底撈在火鍋紅海中殺出重圍,靠的不是口味革命,而是將服務打磨成核心競爭力。當服務員為獨自用餐的顧客擺放陪伴玩偶時,當美甲服務成為等位標配時,消費者購買的早已不是簡單的餐飲服務,而是被尊重的情緒價值。
這種服務意識的覺醒正在重塑消費邏輯:瑞幸咖啡用私域流量構建每日觸達的陪伴感,盒馬鮮生用3公里生活圈創造即時滿足的確定性,泡泡瑪特用會員體系編織情感歸屬的共同體,星巴克用移動訂單系統消除排隊焦慮……
服務業的本質是創造時間價值。在注意力稀缺時代,消費者不僅為產品或功能付費,更願為隱性服務價值買單——包括降低決策成本(如演算法推薦)、縮短行為路徑(如無感支付)、或提供情緒價值(如儀式感設計)。
這些服務創新透過消除消費鏈路的摩擦點,將傳統交易轉化為高黏性的價值互動:當一次服務觸點成為使用者主動分享的社交素材,消費行為便跳脫出“單次交付”,升級為持續生產體驗價值的生態系統。
所以,從本質上來講,一切消費行業,皆是服務行業。

一切消費行業皆是媒體行業
一切消費行業皆是媒體行業,以泡泡瑪特為例:
泡泡瑪特盲盒透過隱藏款機制和限量發售刺激收藏欲,產品外觀高度符號化(如Molly系列),使用者可參與設計投稿活動。消費者在社交平臺展示“端盒”“拆盒”過程,形成“曬娃式”分享文化,甚至衍生出閒魚二手交易和改娃社群,產品成為使用者表達個性與審美的媒介。
當產品成為內容載體、渠道成為傳播場景、使用者成為傳播節點時,消費行為便升維為一種媒體行為。
消費產品必須具有自媒體屬性。元氣森林透過與B站聯動,把氣泡水變成年輕人表達生活態度的社交貨幣。這種媒介化轉型讓產品自帶傳播勢能,形成"購買即傳播"的裂變迴圈。
當產品成為內容載體,消費行為就轉化為使用者自我表達的方式。品牌需要構建的不是廣告投放渠道,而是能讓使用者主動生產傳播內容的參與式生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切消費行業,皆是媒體行業。

一切消費行業皆是娛樂行業
一切消費行業皆是娛樂行業,以星巴克為例:
星巴克推出城市系列馬克杯,融合地標建築、方言等元素(如上海“儂好”杯、成都熊貓杯),每年更新引發收藏熱。消費者透過收集和展示杯子表達地域身份認同,社交平臺形成“打卡全國星巴克城市杯”挑戰活動,產品成為旅行記憶的載體。
拼多多的多多果園將購物轉化為養成遊戲,餓了麼的時令官活動讓點外賣變成城市探索挑戰……當消費過程被注入娛樂基因,交易就升維成價值共創的遊樂場。
這給我們帶了什麼樣的啟示?
邱肅川老師提到的一個觀點讓我很受啟發:消費行業要向娛樂業學習。為什麼?因為娛樂業是距離人性最近的行業之一,它洞悉人性,直接用情緒和人性來完成價值變現。它對關係性的探索比傳統的消費行業要超越一個時代。讓它先去探索今天的新媒介、新技術的應用之後,我們會從中得到如何圍繞消費者做下一代產品和商業佈局的答案。
這個觀點很容易就能得到驗證,比如直播帶貨的限時秒殺營造心跳加速的刺激感,購物APP的抽籤發售製造的緊張刺激,都是在透過遊戲機制啟用消費者的參與熱情。這種娛樂化改造不是簡單的營銷技巧,而是重構了"需求-滿足"的價值閉環,讓消費本身成為值得付費的娛樂產品。
當消費不再是冰冷的交易,而成為可感受的服務、可傳播的故事、可參與的娛樂,消費和人的距離也就越來越近了。
在這個體驗經濟、注意力經濟和情感經濟交織的新消費時代,服務、媒介、娛樂的三重屬性正在重塑商業競爭規則。能夠同時扮演好服務設計師、內容製片人、遊戲策劃者三重角色的品牌,將在使用者心智中構建不可替代的立體價值。

新消費三大鉅變的成因
那麼,新消費的這三大鉅變是如何形成的呢?
技術因素:AI
AI是人性的放大器,它的蓬勃之勢將使人的消費行為發生鉅變。
邱肅川老師在課程裡做了一個邏輯推演:AI的技術變革,帶來了媒介的變革,媒介的變革帶來內容的變革,內容的變革帶來消費的變革。以影視行業為例,每年世界上製作出來的影視劇,沒有人有時間把它們全部看完。當AI被應用到影視行業中時,它的價值不在於製作更多的影視劇,而是如何為內容製作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未來,在AI技術的支援下,在電影院觀影的場景很有可能會變成在家,戴上VR眼鏡。VR眼鏡就是新的媒介,新的媒介決定了新的內容形式。未來的內容製作,會圍繞VR或其他新的媒介展開。消費,也會因為新的內容形式而發生鉅變。比如,未來的電影可能會是觀眾呆在家裡帶著VR眼鏡,與電影中的角色互動,改變劇情的發展。
經濟因素:人均GDP帶來的審美紅利
使消費鉅變的,還有經濟因素。
邱肅川老師引用了一個經濟學觀點: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時候,就是一個國家文化紅利的開始。中國是在2019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所以近些年不管是《黑神話·悟空》還是《哪吒2》的爆火,本質上都是一種審美紅利。
“審美的平民化,帶來了消費者的升維。今天,我們進入到一個文化消費崛起的時代。顏值即正義已經不是一句調侃的玩笑,而是一種真真實實的商業存在。在這個過程當中,價值創造已經不再是原來由廠商向用戶的單向給予,而是廠商和使用者基於某種共同的目的雙向奔赴。
社會因素:哲學意識的覺醒
邱肅川老師從哲學層面講了一個問題:
現實並不比虛構更有特權去定義什是真實。像初音未來、洛天依……是我們創作出來的虛擬人物,可以說它是虛構的。但是,現實也是一種虛構,是這個社會的倫理和秩序給了大家一種規則,這個規則是人制定的,也是一種虛構。
而現實≠真實。
所以,人類一直追求的完美愛情往往只能在虛構的文學、影視、遊戲作品之中還原。“故事是假的,但愛是真的。”這也是我們對虛擬人物仍然抱有感情的原因,初音未來的演唱會門票賣得特別好,即便是圈內朋友眾多的邱肅川老師,也一票難求。
大家之所以能夠沉浸在數字虛擬世界,是因為想透過這件事情,重新塑造生活的意義,追求更多“真實存在”的人生體驗。
人是追求意義的物種,AI時代,人的消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明早9點,復旦大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高階研究員、混沌創新領教、混沌上海AI研究院院長邱肅川老師將帶來《新技術、新媒介、新秩序——新消費時代的特徵與邏輯》的課程分享:
本堂課將:
● 揭秘新消費時代的4大特徵與發展邏輯
● 深度解構元宇宙、虛擬化身等新興流量入口,預判新的商業機會
● 從更廣義的社會、文化層面系統認知新消費的鉅變
這堂課程是“混沌會員”的主題必修課之一,“混沌會員”,每年50場主題必修課,已有600+主題課。
“混沌會員”正式價1498元/年,現月卡僅需99元,即可觀看本文相關的完整課程,以及月卡體驗期內,600+主題課都可全部收聽!
掃碼下方二維碼,購買月卡
收聽全部主題必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