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職場儀式這個詞會讓我們想起那些強制參加的無聊團建活動,比如信任背摔之類的。但實際上,職場儀式有助於為我們工作的日子提供結構和意義。最重要的一點,儀式通常可以帶來實際的益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保持工作生活平衡,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團隊表現。

“給我W!給我A!給我L!給我橫線!給我M!給我A!給我R!給我T!”
如果你還沒明白讓員工喊這種口號的是哪家公司,那麼答案就在結尾:“沃爾瑪(Wal-Mart)是誰的?沃爾瑪是我的。”公司甚至給出具體要求,讓員工在喊到“橫線”的時候扭屁股。
如果你想想必須參加這種儀式就覺得害怕,跟你同感的人有很多:這個儀式被形容為“三分之二的軍國主義,三分之一的裝模作樣。”而職場儀式這個詞則會讓人想起那些強制參加的無聊公司團建上的老套活動,比如信任背摔之類的。
不過,完全否定職場儀式可能也不對。我的新書《儀式效應》(The Ritual Effect)總結了我自己和其他研究者過去十年裡的研究,揭示了三條關鍵洞察,或許能改變你對職場儀式的看法。
其一,員工報告的很多職場儀式不是企業要求的,而是員工自行設計的;
其二,雖然我們對職場儀式的第一反應就是反感,但職場儀式其實有助於為我們工作的日子提供結構和意義——我們以儀式開始一天的工作,在壓力很大的會議和演示前運用儀式,在團隊中依賴儀式,還會在下班時用儀式來把工作拋開;
其三,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儀式通常可以帶來實際的益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保持工作生活平衡,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團隊表現。
日常儀式的益處
為了證明儀式的普遍性和實際作用,我請《哈佛商業評論》的讀者參與了一項調查,跟我講講他們所在職場的儀式。我對“職場儀式”的定義是:你每隔一段時間就一定會進行的活動,隨著時間推移反覆進行,因為這項活動對你來說有意義。來自23個國家的近140位讀者參與了調查,平均年齡48歲(年齡範圍從24歲到70歲)。我將他們的回答歸為以下幾類:
1、開始一天工作的儀式
這類儀式在參與者中最為普遍,79%的參與者說自己每天早晨都有一項常規儀式,其中較為典型的是祈禱、鍛鍊、冥想,當然還有喝咖啡。有三位參與者分別說:
最棒的一天,是在早晨先鍛鍊,然後冥想,再吃一頓營養均衡的早餐加上一杯咖啡,開車的時候在車裡播放激動人心的電臺節目或者歡快的舞曲。集齊這些要素的日子就是最棒的一天!
我是坐火車通勤,早晨的例行儀式是在路上化妝。這個習慣原本是因為沒有時間,不過這樣讓我信心高漲,在一天剛開始時就意識到自己的女性魅力。
我早晨起床先做個拜日式,感謝這一天。我感謝每一個能讓我有所學習的人,感謝在困境中給我好的建議和反饋的人。
這些儀式或許是有意義的。很多有才華、有創造力的藝術家都說自己有一些相似的晨間儀式——但稍微有點奇怪——比如作家瑪雅·安傑洛每天早晨都會去汽車旅館,把牆上的裝飾品都拿下來,然後開始寫作;還有作家維克多·雨果,會把衣服脫光,讓僕人把衣服藏起來,直到完成每天的寫作任務再還給他。
2、工作進行時的儀式
到了辦公室,人們還會繼續使用儀式。約63%的人表示,他們會在令人緊張的會議或演講之前進行某種儀式,最常見的是具體的準備工作、不同型別的深呼吸和聽音樂。三位參與者分別描述了自己的情況:
(我用的是)深呼吸和冥想。我還會穿上讓自己感到驕傲、強大並且美麗的衣服。我總是戴著我的普拉達眼鏡。
我一般會對著鏡子給自己加油。
我有一個在這種時候聽的音樂列表,不用全聽一遍,只聽其中幾首歌就會讓我調整到合適的自信的心態。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認為,這種在展現自己之前進行的儀式有助於減輕我們的壓力,部分原因在於這類活動迫使我們專注其他事情,減少了胡思亂想的時間和空間。從參與者的回覆中可以看到這種有益的活動如何發揮作用,“深呼吸,想象自己是一片飛舞的樹葉。”

3、團隊儀式
雖然比例較低,不過有38%的參與者表示他們至少有一項團隊儀式。這類儀式有很多是在會議中進行的,最常見的是分享好訊息、放音樂以及呼吸練習(又出現了呼吸練習)。以下是三位參與者的敘述:
在團隊內部會議(透過Zoom進行)中,我們通常會先做90秒鐘的靜默呼吸練習,讓所有成員靜下心來,專注於會議。
我們的每次員工會議都會進行破冰活動,還讓每位成員自己提出不同的破冰活動在每次會議裡換著用。我們玩過“兩件真事和一個謊言”,也玩過“假如這次會議是一首歌,那麼是什麼歌”。這樣可以讓會議在很好的氣氛中開始。
會議開始之前,我們會分享積極的職業發展和個人發展,有時還會在結束時聊聊週末想去做什麼。
一位參與者說,公司的一些團隊會每天一起吃飯,其他團隊的員工則是各自在自己座位上吃,他覺得“一起吃飯的團隊似乎連線得更緊密”。我與其他幾位研究者的研究表明,這樣的團隊儀式的確與一系列積極的成果有關。例如,我們的研究表明,與沒有團隊儀式的員工相比,團隊中至少有一項儀式的團隊成員通常認為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
4、結束一天工作的儀式
最後,人們通常也會用儀式來結束工作。59%的參與者說自己有結束一天工作的儀式,最常見的是關閉電子裝置、建立過渡空間(就像羅傑斯先生那樣),以及與家人聯絡。例如:
關掉電腦上所有開著的網頁和應用程式,關閉電腦。這樣可以幫助自己給這一天的工作劃下句號,不會在第二天開機時被前一天留下的“未完成”的任務影響狀態。
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我會看看團隊裡是否還有人線上——如果有,我會問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或者鼓勵他們結束工作享受夜晚。然後我會關閉筆記型電腦,關掉辦公室的燈,關上門離開。建立一個獨立的辦公室,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關上門,讓我得以在一天結束時擺脫工作的影響。
我會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遛狗半小時,聽聽跟工作無關的電臺節目。這是我關閉電腦、過渡到家庭生活的時間。我是職場母親,從事管理工作,這30分鐘是我自己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我可以發呆,也可以隨意放飛思維。我不跟任何人說話(除了我的狗),如果有情緒需要處理,我就會在這段時間裡處理,這樣就能更專注地應對家庭生活。
我和同事正在進行的研究,對急診室的護士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那些表示自己在下班時用儀式將工作拋開的護士更成功地把工作與家庭生活分開了,部分原因是儀式提醒人們關心自己。一位護士告訴我們,“下班後洗澡時,我會想象整個醫院都變成液體流進下水道。”
有趣的是,開始工作時有儀式的參與者在結束工作時多半就沒有儀式了。這說明,事實上並非一部分人有很多儀式而其他人不做任何儀式。人們都會在特定場合進行儀式。換句話說,我們會自己決定什麼場合最需要儀式,並只在這時進行儀式。
除了我的研究,參與者報告的結果也表明儀式是有用的,並且提供了關於使用場合的建議。你也可以試著用儀式來開始和結束一天的工作,用儀式應對自己的緊張情緒,以及用儀式讓團隊成員團結起來——不用大家一起喊口號。
關鍵詞:儀式感
邁克爾·諾頓(Michael I. Norton)|文
邁克爾·諾頓是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學哈羅德·布萊爾利(Harold M. Brierley)教席教授,著有《儀式效應》(The Ritual Effect),與其他作者合著《快樂金錢:花錢花得更滿意的科學》(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Happier Spending)。他的研究關注的是幸福、身心健康、儀式和不平等。
朔間|譯 周強|編校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