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底年初,總是儀式感爆棚的時候,聖誕、跨年、春節,一個接著一個。有的人樂於沉浸在節日氛圍中,準備禮物、大餐和各種活動,有的人則對節日的儀式感提不起興致。
這本無可厚非,但這兩種人要是成為了伴侶,事情就有點棘手了。
😠我在家裡搞新年裝飾,你覺得我沒事找事。
🙄節日沒什麼好過的,每年翻來覆去就是那些事。
😠想給我們買紅色的新年毛衣,你卻覺得過年穿一身黑也挺好。
🙄過節的儀式感,不就是製造消費需求嗎?
所以對伴侶們來說,到底要不要儀式感?讓我們請出心理學者當公正的第三方說說看,絕對不拉偏架。
用儀式感說“我愛你”
過節的新舊習俗只是儀式感中很小的一部分,廣義的儀式感,是特定時候的重複行為:
每年都有生日,要吃蛋糕吹蠟燭;
國際賽事頒獎,放冠軍代表國的國歌;
每年9月18日,國內很多城市會鳴笛;
早上開工前大喊“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錯”;
廣東人吃飯前燙餐具(?);
——以上都是儀式感的體現。

《小王子》中對“儀式感”有更詩意的解釋:它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丨wikimedia commons/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心理學家們發現,對個人來說,大大小小的儀式感可以穩定我們的情緒,提升我們對不確定性的控制感;對群體來說,更強的儀式感可以帶來更強的情感聯結,對家庭、運動隊、球迷/粉絲群體、企業來說都是如此。

網球明星納達爾在大賽前,會以固定順序飲用和擺放飲料,這是他穩定情緒的儀式感丨tiktok/eurosport

公司團建會做很多有儀式感的事,有助於增加凝聚力(前提:不尬/不沒苦硬吃/不在週末)丨圖蟲創意
而對親密關係而言,儀式感不僅能讓我們從舊事物中發掘先前忽略的細節、為感情升溫,同時,儀式感還是具有積極象徵意義的行為,成為表達感情的載體——不會說“我愛你”,那就用儀式感來說啊!

頭戴火雞不是當顯眼包,是表白!丨老友記
愛人間的儀式感,遠不止過節和送禮
所以,伴侶相處是需要儀式感的!
過年過節過紀念日的時候轉賬、送禮物,當然是很好的儀式感體現,但還有其他(更省錢省心的)儀式感可做嗎?
當然!
有研究發現,結婚10年及以上的伴侶有數量更多、花樣更多的儀式感。在調查訪問了其中99對伴侶後,研究人員觀察到了7類有助於感情保溫升溫的儀式感。
儀式感之一:二人世界
二人世界在所有儀式感活動中頻率佔比39.6%,是最常見的儀式感型別。
這裡面又分為3種。
娛樂活動:旅行、運動、玩遊戲、看電影、見朋友等兩人共度的快樂時光;
團聚儀式:各做各的事,但待在一起並很享受;
逃離壓力:兩人一起暫時逃離生活中的壓力,比如一起休年假、週末把孩子送去父母家等。

二人世界的反面例子,大概是葛夕和劉爽的家丨《再見愛人4》
儀式感之二:象徵儀式
這類活動的內涵超出表面所見,有很強的象徵意味。
我們最愛:擁有兩人最喜歡的音樂、食物、活動等,比如兩個哈迷成為了伴侶,每年都一起重溫《哈利·波特》系列電影;
私人程式碼:只有兩人懂的“加密通訊”,有的很甜,有的很汙,就不舉例了;
遊戲儀式:與愛人之間的趣味小遊戲,比如我和我物件在曬衣服的時候會進行“曲庫挑戰”,輪流唱出含有特定字眼的歌且不能重複,唱不出來就輸了;
慶祝儀式:和節日、生日、紀念日等特殊日子相關,比如去第一次約會的餐廳吃飯,但這類儀式感是這99對夫婦中最少被提及的。
儀式感之三:日常任務
做家務也能體現儀式感!
做飯時,一個人負責買菜備菜,一個人負責掌勺做菜;大掃除時,一個人專攻廚衛,一個人著眼客臥;一個人是收納小能手,另一個是人形掃地機——這些習慣也為親密關係做出了貢獻。

《史密斯夫婦》的高甜片段:兩人在廢墟一般的家裡做早餐丨《史密斯夫婦》
儀式感之四:親密表達
用身體表達愛意的方式。大學時候,宿舍熄燈前總能看到樓下擁抱的小情侶,不論怎樣分別前就是要抱一會兒,也是一種儀式感。
儀式感之五:溝通儀式
談戀愛,就是要“談”嘛!
異地情侶深夜的電話粥、夫妻晚飯時吐槽甲方和領導,都屬於這一類。
儀式感之六:習慣模式
兩個人待在一起久了,儀式感會潛移默化變成互動的模式或習慣:兩個人出去吃飯,一個人總是坐靠牆位置;買了一瓶水,總是一個人喝第一口、另一個人喝最後一口;早起的那個人,一定會為另一個人擠好牙膏……
儀式感之七:精神儀式
研究中把這類儀式感歸為和宗教信仰相關,咱們可以本土化一下,比如兩人在景點買個同心鎖掛上、一起去廟裡拜財神之類。

一些本土化表現形式丨小紅書/一德Charlie
儀式感,從入門到上手
看了7種儀式感還是學不會怎麼辦?
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直接的“溝通儀式”入手。很多研究都證實,日常談話就可以起到維持和延續關係的作用,運用伴侶間獨有的語言更有效。試試放下手機,找個固定的時間和頻率(比如每天睡覺前的半小時),兩個人純聊天。
更進階的做法是培養專屬的儀式感。做一次是偶然,重複兩次、三次,事情就會變成你們的專屬活動,貼上兩人愛意的標籤,儀式感自然就誕生了。
節日密集的年底和年初,送禮、轉賬、拍照,都是儀式感的一部分,但更多的儀式感還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給平淡的日子帶來星星點點的幸福、安全和意義。
你和伴侶有什麼特別的儀式感呢?請把狗糧撒在評論區吧!
參考文獻
[1]Berg-Cross, L., Daniels, C., & Carr, P. (1992). Marital rituals among divorced and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18, 1-30.
[2]Bruess, Carol, and Judy Pearson. (1997). "Interpersonal rituals in marriage and adult friendship."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4(1), 25-46.
[3]Norton, Michael, and Francesca Gino. (2014). "Rituals alleviate grieving for loved ones, lovers, and lotte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1), 266-72.
[4]Berridge, K. C. (2018). Evolving concepts of emotion and motiv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1647.
[5]Church, H. R., Murdoch-Eaton, D., & Sandars, J. (2020). Using Insights From Sports Psychology to Improve Recently Qualified Doctors’ Self-Efficacy While Managing Acutely Unwell Patients. Academic Medicine, 96(5), 695-700.
[6]Eilam, D., Izhar, R., & Mort, J. (2011). Threat detection: Behavioral practices in animals and human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4), 999-1006.
作者:Margaret
編輯:李小葵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