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有點吵、有點卷的世界裡,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節奏,不慌不忙,活出那份獨一無二的“格外”精彩。
作者:蠍子號。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這年頭,渴望“上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考公、考編、進國企、進大廠……大家彷彿遵循著一條軌道:讀書、工作、結婚,去過“主流”的人生。
稍微偏離一點,哪個環節沒跟上,焦慮說來就來。
日本作家吉井忍,也曾走在這條看似穩妥的路上。
她曾在中國成都留學,擔任過媒體記者,出過幾本書。
期間她一度去往法國南部務農,直到10年前,她回到東京,租了一間8平米的蝸居,開始全職寫作。
全職寫作沒有穩定收入,為此她不得不去咖哩店打工,在商務樓做保潔。
這期間,吉井忍出版了中文寫作的《東京本屋》、《東京八平米》,記錄了她在東京非主流生活,遇到的人和事。
一句「身居八平米,坐擁全世界」,激勵了許多年輕人。
最近,吉井忍的新書《格外的活法》上市。
這本書記錄了她走入日本的大街小巷,採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探訪12種主流秩序外的格外的活法。
他們如何謀生?生存狀態如何?非主流的生活更難嗎?
吉井忍透過自己的觀察鼓勵大家:有人喜歡主流生活固然很好,但非主流的人,也並不是無路可走。
點選圖片,購買本書
“格外”的不止是活法
“格外”,中文意思是規格之外。英文名 "extra-ordinary",拆開看是“extra ordinary”(特別普通),合起來又是“extraordinary”(非凡)。
一個漂亮的雙關。
吉井忍說,“非常規”或者“主流之外”,不一定就等於“特別厲害”,但每個人的人生,不管是不是主流,都可以活得“十分厲害”,都可以閃閃發光。
《格外的活法》裡記錄了12個故事,就像打開了12扇小窗,讓我們看到那些在聚光燈外,卻活得有滋有味的人生——
宇田智子,曾在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淳久堂”工作。住在東京嘈雜高架橋旁,這種體面一度讓她感到“絕望”。
後來她跳槽到沖繩,接手了一家快倒閉的二手書店,只有5.5平米,店名叫“烏拉拉”。“離開公司職員身份,我真的就一個人了”。
沖繩創業的日子過得清苦,宇田智子的兒子小時候穿的都是二手舊衣。她卻說:“有人覺得給孩子用二手東西是‘窮’或‘摳門’,但我覺得這反而是一種奢侈——不是花錢的奢侈,是思考的自由。你不需要被‘必須買新的’這種觀念綁架,可以更冷靜地選擇真正需要的東西。”
岡啟輔,一個建築師,花了整整19年,砸進心血和積蓄,在東京親手蓋了座奇特的混凝土“純手工大廈”。
聽著挺浪漫?現實骨感得很。專案幾次被叫停,鄰居找麻煩,開發商想插手,連老婆都離開了他。
為了這棟建築,岡啟輔已經30年沒有買過新衣服了。穿著朋友贈送的衣服褲子,有時候還要自己做縫紉。早上9點開工,晚上5點手工,一點一滴的澆鑄出自己的建築。
夢想這東西,從來不便宜,背後都是硬扛下來的難。
瀧澤秀一,搞笑藝人,但演藝圈不好混。
為了生活,他白天去幹起了垃圾分類回收。他沒覺得丟人,反而把垃圾分類的門道、工作的趣事寫成書,編進段子。
白天是揮汗如雨的體力勞動者,晚上是逗樂觀眾的喜劇演員。兩種身份在他身上,竟然活出了一種特別的和諧。
還有給獨居老人送飯、拍照的攝影師;守著一家快要消失的手工豆腐店的老夫妻;幫助刑滿釋放人員重新生活的NPO創始人(他自己也曾是黑社會)……
這些人拐進了一條條人不多的小巷,用自己的方式,給“生活”這件事,寫下了獨特的定義。
所謂“格外”,不是刻意叛逆,而是誠實地聽從內心,並有勇氣邁出那一步。
8平米的自由:
物質減法,精神加法
吉井忍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是“格外活法”的最佳註解。
1976年出生於東京,吉井忍從小就對世界充滿好奇。爸爸跑國際業務,帶回的世界各地的故事像種子,在她心裡發了芽。
年輕時,她也曾試圖融入主流,但始終沒有安定下來。
吉井忍
剛來成都留學時,吉井忍20歲,中文幾乎零基礎。大學畢業後因為日本經濟破裂,她嘗試了很多工作——在臺北工作幾年,輾轉多地擔任新聞記者,又去法國南部當農民,體驗清晨種菜、林中撿柴、午後咖啡館發呆的日子。
這些年,她回到東京,定居在那間8平米小屋。直到今天她還住在那裡。
吉井忍手繪四疊半蝸居的平面圖
在日本,“四疊半”通常意味著“窮學生的過渡房”。甚至有個說法,單身狗至少得住25平米,才算“健康有文化”的生活。
吉井忍顯然“不達標”。
她也住過郊區大房子,但大城市周邊豐富的公共資源,更能滿足生活所需。
8平米小屋,沒冰箱,吃多少做多少;沒洗衣機,去投幣洗衣店;沒有浴室,她就去公共浴室洗澡。頻繁走出家門,讓她有豐富的機會接觸社會,奪回線下生活,和各式各樣的人生產生對話。
8平米租金非常低,只需要少量體力勞動就能承擔。省下的房租,吉井忍就去看展、聽live音樂會、參加各種文化活動,享受東京這座大都市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她感到一種“從物質的捆綁裡解脫出來的輕鬆感”。
這像不像前面說的開書店的宇田智子?從6600平到5.5平,從“體面”到“簡單”。她們做了看似“向下”的選擇,卻找到了向上的內心空間。
吉井忍說:“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自己活得盡興,我很認同這樣的信念。”
八平米裝不下生活的全部,但足夠安放一個豐盈自由的靈魂。
點選圖片,購買本書
理想背後的粗糲現實
格外的活法更美好嗎?吉井忍並不這樣認為。她冷靜地記錄下光環下的陰影和代價。
那個花20年蓋樓的建築師岡啟輔,他付出的辛苦和犧牲一般人難以想象。專案停擺、鄰里矛盾、開發商介入、妻離子散……這些都是他選了這條“非主流”路後,必須硬著頭皮面對的一地雞毛。
吉井忍也說,這種生活方式絕不只有詩意。為了別人眼中那點“流動的特權”,她自己放棄了多少,冷暖自知。
她講了個故事:在北京遇到一位二十多年的老友。年輕時是熱愛自由的藝術家範兒,多年後,卻進了國企上班,這個決定讓她挺佩服。
她說:“他所放棄的剛好是我現在抱著死活不肯放棄的自由,我所放棄的是他現在享受的穩定、家庭和對未來的保障。若別人對我的狀態真的像您說的‘無比羨慕’,恐怕那是一種誤解。”
這份坦誠,是這本書最打動人的地方。它不賣廉價雞湯,不鼓吹“逃離就好”。它只是平靜地告訴你:選哪條路,都有好風景,也都有泥濘坑窪,生活本就如此。
那個開免費圖書館的前暴走族成員,結局也不是浪子回頭的童話。吉井忍在後記裡記錄下,他又因為涉嫌案件被警方調查了。
人生充滿了反覆和不確定,哪有那麼多一蹴而就的逆襲。
選擇“格外”,不是選擇了“容易”,而是選擇了“不同”的難題。看見粗糲的真實,才能踏實地前行。沒有一種人生全是陽光,也沒有一種人生毫無價值。
在“常態”裡,
找到屬於自己的“格外”
讀完這些“格外”的故事,我們這些過著“普通”日子的人,能從中得到什麼呢?
我想,至少有這幾點啟發,能幫我們的心鬆鬆綁:
1. 重新定義“成功”:人生不是隻有一條跑道、一個標準。
我們習慣用錢、職位、房子這些東西去衡量自己和別人,人生像場沒完沒了的比賽。
這本書卻說,成功的樣子多著呢!開一家自己喜歡的小書店是成功;在體力活裡找到踏實感是成功;甚至,只是誠實地面對自己,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樣子,本身就很了不起!
2. 看見“體力活”的價值:給身心找個平衡點。
吉井忍做保潔,搞笑藝人收垃圾,無論體力活還是腦力活,都是生存的一種方式。只要能實實在在地換來收入,就能找回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
有時候,身體累點,心反而鬆快了。
3. 擁抱不確定性:生活本來就不是設定好的程式。
無論走哪條路,意外和變數都是常態。
建築師的專案會停,前黑幫大哥也可能“翻車”。
吉井忍說得好:“路變窄了,但還可以走。” 就算遇到困難、走了彎路,生活總有微光,總還能往前走。
岡啟輔建造中的房屋,地下室底層的天花板
也許我們還不能像書裡的人那樣徹底換個活法。但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裡,找到精神上的“格外的活法”。
那可能是一段雷打不動的獨處時間,一個讓你廢寢忘食的愛好,一種不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
重要的是向內看,找到那個能讓你安放自己、感到自在的小空間。
結語
吉井忍說:“知道不同卻可行的其他活法,或許能夠讓你在人生道路和選擇上多一份自由。”
這大概就是《格外的活法》這本書,最想帶給我們的東西。
它不給答案,不指路,只是溫柔地、誠實地,把那些活得不太一樣的人,帶到你面前。
他們就像夜空裡那些不太亮的星星,散落在各處,但每一顆都在按自己的軌跡,發出獨特的光。
看到他們,我們或許能少一點對“主流”的執念,多一點對“不同”的理解和包容;少一點對未來的焦慮不安,多一點對當下的珍惜和往前走的勇氣。
在這個有點吵、有點卷的世界裡,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節奏,不慌不忙,活出那份獨一無二的“格外”精彩。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