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未雨綢繆的中年人

中年人的安全感一向昂貴。
因為體力的下降,因為初老的徵兆,因為失業,因為待業,因為缺乏不可替代性,或者只是擔心自己一事無成,不進步即意味著退步——焦慮與危機感無處不在。這種時刻,學習新技能、開創新副業,成了應對不確定性的辦法。
我們找到四名「未雨綢繆」的中年人。他們行至不惑,在本職工作之外拓出了新路。有人從倉管跨越到奢侈品修復,力求一份工作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有人用業餘時間寫網文、考獸醫執照,希望獲得後輩的崇拜、家人的認可;有全職媽媽難於在「顧家」和「上班」之間做出選擇,透過上課、考證來鋪墊未來,減少內耗;有人裸辭後待業兩年,靠早先建立的代寫業務維持生計,也在找工作的焦慮中,試圖一點點學會撫平內心的不安。
他們的最大危機是什麼?如何定位到新的賽道?新技能、新副業,真能夠幫助生活變得更好嗎?
對此,每個人的解讀都不盡相同。可以確定的是,有意或無意,他們建立起新的生活可能性,讓生活即使面對變數,總不至於分崩離析。
以下是他們的講述——
文|馮雨昕
編輯|槐楊
圖|(除特殊標註外)受訪者提供
「30歲以後,我需要一種社會認同感」
@熊子 34歲 廣東廣州
剛過三十歲的那兩年,我經常覺得挫敗。
那是一種長年累月的挫敗積累。我大學學的會計,但純粹是什麼專業熱門就報什麼,學得很痛苦,感覺自己也沒什麼天賦。畢業的時候,找工作已經有點難了,有個親戚推薦我去家附近的出版社做文案編輯,不算有趣但是勝在穩定,我就懵懵懂懂去了。疫情後,公司開始大幅降薪,我跳槽出去,先後在兩個公司做運營。
慢慢地,我覺得自己被同齡人比下去了:我的同學和朋友,有的當了科長,有的帶自己的團隊,有的創業成功,月入十幾萬。而我呢,還是基層崗位最普通的職工。我有點追星的小愛好,但很快發現自己追星也追不過年輕的妹妹們,她們多數十幾二十歲,在群裡聊天、打榜、追活動,精力旺盛得不得了。不像我,過了三十歲,熬夜到兩點就會開始頭痛。
那段時間,我沒有目標和方向,日子過得很虛無。只能常常安慰自己,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同齡人有賺錢的,也有已經坐牢的呀——妒忌是偷走幸福的小偷,我就知足吧!
然後轉機就出現了。
先是去年夏天,一部知名電視劇翻車得厲害,網上出現了很多粉絲二創,我跟著開始寫同人小說。原本就是寫著玩,沒想到寫了六萬字後,被網站簽約了。讀者反響特別好,在小紅書、B站都能搜到好多「自來水」推薦我的書,很多人誇我的書「章章有爆點」、「同人裡的佼佼者」。其實我一直蠻喜歡寫作的,大學的時候就寫過短篇小說,但沒怎麼發出來過。突然之間,我的寫作被認可了,那種感覺是很驚喜的。
也是去年,朋友的貓生了一點小病,去醫院檢查加治療花了兩千多塊。我當時想,如果我懂動物醫學,我不就能閃亮登場,給他們開便宜又好用的藥嗎?就是為這樣一種有點無厘頭的英雄主義,我去報名了成人高考,考上了華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本科,學時三年,每年學費3500元。我和家裡人說我要讀獸醫,他們「哇」一聲,說你好厲害,你是個大夫了!我也特別特別高興。
逐步走向中年,我需要這些社會認同感——我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人,我有愛好,有特長,我的創作有人欣賞;我也不只是一個平庸的中年人,我或許可以透過學習,成為小動物們的救星。你說這是勤奮也好,虛榮也好,反正我是這麼自我要求的。
最早,發展這兩份副業,只是出於這樣簡單的心理,也都開始得很隨機,但我很快就發現發展它們的必要性。
這一年多來,我有三個同齡的、不同行業的朋友被裁員。其中一個在家摳腳好幾個月,另外兩個雖然找到了新工作,但是待遇下降不說,休雙休也好像犯法一樣。我現在的公司沒有出現明顯的人事波動,但在這種氛圍下,我不為自己擔憂是不可能的。
於是,副業就成了謀生的退路。
寫網文,我已經賺了一兩萬的稿費了,而且沒有影響正職工作。我每天7點起床上班,晚上7點下班到家,接下來的一整晚都用來寫網文,每天至少要輸出4000字,很累但是很充實,並且能提供一種安全感。至少我知道,假設我丟了工作,出現經濟危機,我是能靠寫網文掙生活費的。
另一邊,獸醫專業今年3月剛開學,上的都是哲學、英語這種錄播的通識課,我在上班、下班路上,見縫插針地聽一聽就好。下學期會上專業課,但那時我的網文就完結了,有時間專心學習了。等三年本科唸完,我就去考個獸醫執照,有必要的話,去動物醫院從助理做起,慢慢磨鍊成為正職醫生。
再退一萬步,哪怕去應聘保姆,我也能拿出我的執照說:我不僅能照顧好你們家的孩子,我還能照顧好你們家的寵物呢!想必,我會比其他保姆更有競爭力。
當然了,以上都只是我的設想。如果手頭這份工作能幹到退休,也是我樂於見到的。畢竟那樣少了轉行的折騰,還能讓寫作和做獸醫變得更純粹,和我的初衷保持一致,不為謀生,就為興趣和使命感。
我覺得,人過中年,學新技能不只為了功利的結果,學習的過程本身就很愉悅。
備考成人高考時,我有一個已經結婚生子的同學,經常捧著書和電腦去圖書館自習幾小時,手機關掉,誰也不搭理。我太理解這種感受了,備考只是名義,在關機的幾小時裡,我們可以逃脫掉職場的、家庭的、社會上的各種干擾,進入那種心流式的學習。
成年人學習還有個好處:你可以自己給自己正反饋。小時候考了滿分,要等爸爸媽媽給獎勵,他們給或不給,你都是被動的。現在呢,我通過了成人高考,我就獎勵自己去烏鎮旅遊了一趟。
在考場上,我見到過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婆婆,不知道她是為了什麼來考動物醫學。是為生計,還是為興趣?我那時心想,不管什麼原因,老天爺一定要讓她透過呀。看到一個上了年紀的人還願意努力學習,還有目標和夢想,你是會很動容的,並且也會給自己增添勇氣。
獸醫學本科第一學期,熊子學習高數。
「真正想謀生的人,沒法顧忌那麼多」
@吉吉 41歲 江蘇南京
剛出社會的時候,我在電子廠流水線打過工,在批發市場給人管過倉庫,後來去銀行金庫做過點鈔員。第一次產生職場危機,就是在做點鈔員的時候。
那會兒我三十七八歲了,還是每個月掙幾千塊死工資,乾的又是最沒技術含量的活兒。我就總害怕,會不會哪天我就被機器替代了?我得學點什麼,防備失業。
在一個保安同事的建議下,我做了第一次嘗試,去考了張消防監控證——掌握一些基礎的消防理論和消防裝置使用後,我可以應聘到物業監控室裡工作,正常來說每個月能掙四五千元。當時我想,這活兒雖然也沒啥技術含量,但至少保有量大,畢竟每一處產業都需要物業。
但實際考證的時候,這種幻想就破滅了。我第一回是在江蘇省報名考證,居然有六萬多人排隊,要等兩三年才能參加考試。沒辦法,我轉移到安徽把證考出來了。那會兒我就知道了,消防監控是一條很擁擠的賽道,我想上,別人也想上。
後來我就把這張證擱置了,輾轉又到一家民企做倉庫管理。應該是去年下半年吧,我迎來了最焦慮的職場時刻。
去年一整年,公司的效益都太差了,訂單掉了大半,老闆變得非常暴躁,總挑我們差錯。我有幾次聽到他面試新人,張口就嫌人年紀大。我也過四十歲了,心慌得不得了,感覺要麼公司倒掉,要麼我被開掉,反正沒有好結果。
我又在網上搜,「40+的女的學什麼東西好?」雜七雜八的推薦很多,什麼學AI的、寫程式碼的、做電商的,反正都感覺離我很遙遠。
偶然看到有人提奢侈品皮包修復,覺得還蠻新鮮有趣的。我就繼續研究,發現這是一個很年輕化的行業,裡頭基本都是90後。很多人學這門技術,是想追求一份「更自由的工作」。比方說我後來認識的一個96年的女孩,蘇州大學畢業的,原本做著月薪兩萬多的網際網路工作,覺得太「卷」了,就辭了職去學修復,想學成後自己開工作室。
但「自由」從不是我考慮的第一要務,我就是要一份工作。這是一份手藝活,不那麼講究學歷,也不用太懂網際網路,我覺得我能做。
我就找了本地的一個門店做學徒,不限課時包教會,學費一口價兩萬元。當時是有過糾結的,店裡的師父說,哪怕天天上課,最少學個半年才能出師。我和家裡人都覺得,經濟和時間成本太高了。
一邊是對過度投入的擔心,一邊是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的擔心。糾結到最後,我只能說,真正想謀生的人,沒法顧忌那麼多。
起初我白天繼續在倉庫裡上班,晚上下了班去店裡學兩三個小時,後來覺得不行。修復皮包是一門並不簡單的技術,有修傷、補色差、鍍金等好幾項工藝,光是學會在皮包上覆制荔枝紋路,就花了我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得靜下心來練習。
所以去年年底,我把倉庫管理的工作辭了,破釜沉舟地開始學藝。我差不多每天吃早飯的時候去店裡,晚飯後才回家。一般師父會在早上講一遍工藝的要點,剩下一天的漫長時間裡,就要我自己在廢皮上反反覆覆地動手練習。
其實這種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挺幸運的。到我這個年紀了,還能專心學一門手藝,很難得。像我那些同齡的前同事們,揹著房貸、車貸,還有家庭要供養,不可能長期學藝卻不工作。他們也愁未來的生計,卻不知道還能做什麼、學什麼。我身上沒有貸款,又是離異狀態,孩子跟著前夫。學藝,是天時地利加人和。
因為學這門手藝,我人生第一次接觸到奢侈品,知道了奢侈品包分牛皮、小羊皮以及鱷魚皮等稀有皮。剛開始練習是在廢皮上,逐漸過渡到幾千塊、一兩萬的包,那種大幾十萬的愛馬仕包包,我直到今天也不敢上手。我聽老師說過,有些限定款的包,有錢也買不到,得先在品牌消費「一個小目標」。
但我對奢侈品本身沒有興趣。最開始,我純粹把修復的手藝當飯碗來學,逐漸感覺出趣味來,就有點喜歡修復的過程本身了。
我這個人有點強迫症,越是難搞定的事兒,我興趣越大。比如,一個包的把手,因為長期被拎拽,已磨損到和包身有了明顯色差。這時候,就得由修復師調色、噴色、吹乾、上固定劑,把它恢復如新。很多次練手,我卡在調色的環節,調不出正確的顏色就不走,一直留到深夜,留到店都要打烊了,或者乾脆把材料拿回家繼續琢磨。
最有成就感的,是前不久修一個返工的老花包。這個包經上一任修復師的手,裂開的口子添了新傷,有一道疤痕一樣的刀口。我需要給它粘傷口,按照皮的紋路手繪補色,不滿意就擦掉重做。前後一共花了一個星期,最後修出來的包,不說完全無痕,但至少社交距離是看不出異常。我覺得這是我的作品,是真正意義上屬於我勞動創作出來的東西。
我打聽過,在南京,一個奢侈品護理熟練工的月薪大約在一萬多塊。如果屬實,我很滿意。我還聽說,有位已經「畢業」的同學,到杭州的一家奢侈品店上班,兩個合夥的老闆鬧掰了,其中一位臨走前,指名要帶走那個同學。
這就是手藝人的待遇,我做倉管、做點鈔員時,是想也不敢想有這樣的待遇的。
估計還有一兩個月,我的技藝就算出師了。前兩天我往招聘軟體上傳了我的最新簡歷,已經有好幾家奢侈品修復機構聯絡了我。我的計劃是,出了師,先找一個消防監控的班上,拿一份工資,同時接點私活,再實操打磨下修復的技藝。再之後,我會找一家修復機構正式入職。我現在很少感到焦慮了,因為我幾乎是頭一次,覺得自己有得選了。
圖源劇集《melo的體質》
「人到中年,就想做點真正喜歡的事情」
@老金 41歲 陝西西安
我最早提出去學養老護理的時候,我爸不同意。他是編內教師退休,我也當過十年老師,他不理解,我怎麼就想去伺候老人了?
我是學經濟管理的,大學畢業後,做過兩個月文員,後來考了教師資格證,去一所小學教思想品德和資訊科技。2019年,我休產假,又遇上校內人事變動,新任的直屬領導和我很不對付,我就乾脆把工作辭了。當時想的是在家呆一兩年,等孩子大些,再去學校工作。
沒想到,兩年以後又兩年,在家呆久了,習慣了慢節奏的生活,讓我再回到早七晚六的學校上班,我實在是受不了。另一方面,老公動不動出一兩個月的長差,我又邊界感比較強,不願意和雙方老人生活在一起,最好的選擇,就是我自己全職照料孩子。
按現在的眼光看,我辭職那年35歲,是職場或人生相當重要的一年。我當時有沒有猶豫?一定是有的。我會擔心被嚼舌頭,年紀輕輕就不求上進,也擔心被說成是依附於丈夫的非獨立女性。
再加上我老公是個卷王,從不拒絕加班和出差,而且一直在瘋狂學英語,常年霸佔多鄰國的榜一大哥位置。有他在,即使我處於待業狀態,也能猜想到職場和就業環境在變惡劣,繼而就會擔心自己與社會脫節,到再想找工作時已被徹底淘汰。
孩子三歲以前,是我最煩躁的時候,常常徘徊於「留在家裡」和「趕緊找份工作」之間。但在這個階段,我父母和老公都很支援我。他們說,我找不找工作都行,家裡不缺我那份工資,只要我自洽、快樂就好。
也是機緣巧合,2022年,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我在業主群裡看到政府提供再就業培訓的公告,有烹飪、推拿、催乳、育兒、電工、美容美髮等課程,聽上去都是頂實用的技能。報名沒有任何門檻,而且課程全免費,我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挑來挑去,報了個養老護理的課程。因為我父母年紀大了,都有些慢性病,防患於未然,學點護理知識以後用得上。
我爸從這時候開始反對,他覺得做養老護理員就是做保姆,遠沒有我之前做老師來得體面。
但在我看來,做老師就體面嗎?我是副科老師兼副班主任,管著上百號學生,懷孕七個月的時候還跟著學生跑操,累得要死。學校裡的人際關係很複雜,說難聽點會有人使絆子、勾心鬥角,我很不喜歡。比起在學校裡帶孩子,我更傾向於與老年人相處。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去世得早,一直以來,我對老人有天然的親切感,和陌生老人都能聊兩句。
我和我爸說,勞動對我來說無分貴賤,人到中年,我就想做點真正喜歡的事情。而且這兩年,透過新聞和社媒,我也知道,在老齡化社會,家政行業的前景很不錯。我爸就漸漸被我說服了。
前年夏天我開始上課,一期課程大概一個月左右,先在線上上課,再去線下培訓,中間還去過一次日間照護中心實操,慢慢掌握給老人刷牙、洗頭、滴眼藥水、插鼻飼管等等的技能。都不難,都是用心學就能掌握的技能,當年7月,我考過了養老護理員初級證,9月考過了中級證,就算具備從業資格了。
但我沒那麼急著找工作,像我和爸爸說的,我學養老護理,更多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我本來就挺喜歡做照料者的。老公總是在外地,我一個人就能把家裡的老人、孩子、魚、貓和狗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我爸有糖尿病、高血壓之類的基礎病,以前他住得近的時候,我會給他做好一日三頓健康餐,順便幫他把衛生搞了。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是一個很優秀的家庭主婦,這個家沒我不行。
某種程度上,做養老護理,是在把我日常的家務能力職業化,再適合我不過。
其實,為了這種職業化,我考過的可不止養老護理一個證。早在2020年,為了開摩托車送老公上地鐵站,我考了摩托車增駕證;再之後,為了給家裡人做更好吃的飯,我考了箇中式烹飪證;最近,我又報了一門西式烹飪,正預備開課。
這些證都指向生活裡的小技能,我考它們的出發點,是為家庭服務,但我也很感謝和享受考證的過程。
第一次考,正好是孩子上幼兒園後不久。那會兒我多出了大把空閒時間,本來很容易陷入「要不要去找工作」的矛盾中,但因為這幾年來密集地上課,我的焦慮得到了有效緩解——至少我有事做,我在學習,我有越來越多的技能傍身。我過得很好,不需要透過馬上進入職場來證明自己。
我目前還不知道,究竟哪一天,我會下決心重返職場。大概要等到我的家人們不再那麼依靠我時。老人和孩子就不說了,家裡的貓和狗都14歲了,每天光是遛狗、鏟貓砂、餵食、拖地等等一大堆事,就能絆住我的腳。
也許,等我五十來歲,卸下家庭重擔,就持證上崗,做日間或者居家養老照護。按護理課老師的講法,護理員在我們本地的月收入大概是三四千元。這樣工作幾年,加上我已考下的教師資格證,我大約還可以做一名護理講師。總之,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脫下長衫後,我的路是很寬的。
掙多少錢我其實無所謂,我想,真到了重回職場的那一天,我更希望的是用工作實現自我價值。有些人可能覺得,這種價值只能在人還年輕時去實現,老了就不趕趟了。但我不怕,我也逐步變得自洽——做家庭主婦,我一樣在發揮充足的價值,一樣有飽滿的自我。
眼下我想顧家,那就先顧著,不管外界的評價,更不會用年齡和職場焦慮去束縛自己。但未來我想工作,那麼我會從現在開始保持學習。做什麼、做不做,我希望主動權始終在自己手裡。
老金在上養老護理課。
當焦慮和自由一樣多
@小楊 37歲 山東青島
剛入職網際網路公司的時候,我沒想到我會考公;剛進體制內的時候,我沒想到我會裸辭;剛裸辭的時候,我沒想到我會待業兩年。我的生活裡總有很多想不到。
我從中文系畢業,2010年左右找到第一份工作,在房地產網站做運營,再之後跳槽做電商。這兩份工作加班都很厲害,經常熬大夜,雙休日也要盯活動。最忙的時候,兩三個月就能長出新的白髮。
我當時的心願就是有完整的雙休,有正常的下班生活,就嘗試往體制內的文聯、圖書館走,總覺得那會是份閒差。恰好當時某地的崗位空缺,就報考了。一考就中,也沒想太多,2020年年初,自己開了4500公里的車去上崗。
過去不久後,我就發現,清閒是不存在的。當地的文聯掛靠在宣傳部下面,宣傳任務很緊張,雙休日也隨時需要切換到工作狀態。而且大大小小的會議材料很多。直到現在,我每天上午十點半,右手還會不自覺抽搐——那是之前領導開始批改材料的時間和訊號。
於是,2023年,我又辭職了,回到青島老家,待業至今。
我辭職如此果斷,和上份工作的重要收穫有關:邊境縣城太小,沒什麼娛樂活動,偶爾下班早,沒事做,我就在網上試著找了份材料寫作的兼職,慢慢發展出客戶群,代寫述職報告、競聘材料、思想彙報等公文,也代寫新聞通稿類的商業文案。恰好我在企業時寫過商業文案,進了體制總寫各種報告,這兩樣我做起來都得心應手。
當時,透過網上的各個中間商介紹,單子源源不斷,最多的時候,我一個月能掙兩三個萬的外快。就是這份收入讓我有了自信,覺得本職工作想辭就辭,按過去幾年順風順水的求職經驗來看,還怕找不到新工作麼?大不了,就全職代寫,一樣養活自己。
等我回到青島,在軟體上開始投簡歷才發現,工作突然變得難找了。至今,我投出去總有上百份簡歷,要麼是送達未讀,要麼是已讀不回。我也分不清楚,是我年齡太大的緣故,還是市場不景氣的緣故。代寫的副業也受到很大沖擊。這兩年,各種AI興起,和我搶活兒,願意花錢找人代寫的客戶越來越少。寫公文的單子以前每天能接到,現在一個月就接那麼兩三單。
生活突然變得過分悠閒,每天多不過在晚上工作兩三個小時,代寫單子就能完成。我自比為一種「廢物」生活,在家門口弄了個小菜園,種下油菜和香椿。偶爾也會去海邊看人家釣魚,要麼就在床上躺著,看窗外的藍天白雲。最近一段時間,我總在外面挖野菜。
人就是這樣,不管掙不掙錢,忙碌的時候想休息,休息久了,又慌張。有時四五天甚至六七天接不到一單,我真有點坐立難安,怕收入斷掉,怕走向破產。但排解的方式仍然只能是放鬆——去挖土、種菜、打遊戲。
我現在已經不挑工作了,行政、文員,大廠、小廠,什麼都願意做。也收到過個別HR的回覆,一查在職人員的評價,公司經常加班到晚上11點,又把我嚇退了。有一段時間我想,乾點體力活算了,就去快遞站做分揀員,三個半小時70塊錢,累得我腰痠背痛,做了三天就辭了。
其實,代寫的單子雖然變少了,維持溫飽還不成問題。我開電瓶車,住自建房,加上以前的儲蓄,短期內不至於為錢發愁。所以我慶幸當時發展出了這份副業,否則,真不知現在要怎麼辦才好。
我自問過,再讓我選一次,不加班、自由自在但收入難保的生活,和穩定但繁忙的生活,更願意選擇哪個?答案是前者。儘管當我真正自由時,焦慮和自由一樣多。
或許直到找到工作前,我都不會停止焦慮,或許找到了工作我仍會焦慮。如果要總結陳詞,我的心得是,焦慮歸焦慮,自由歸自由,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盲目悲傷。現實之外,生活還是有很多閃光點的嘛。
比方說,虧得我的代寫副業,我去菜市場買蛤蜊認識的魚攤老闆請我批改他閨女的直播帶貨計劃書,並最終塞了我一條黃花魚當潤筆費。獨居的鄰居劉奶奶,在中秋夜給我送月餅,順便問我能不能教她用手機寫回憶錄。現在每週三下午,我都去她家喝嶗山綠茶,陪她語音轉文字、寫稿子。我幫一位牧場主代寫過祖傳的養馬秘籍的非遺申報材料,教洗衣店的老闆用思維導圖規劃女兒的婚禮……這些時刻,無關金錢,能夠撫平我內心的不安。
這幾天我梳理了情緒,想了想自己還能做些什麼。首先,我要保持每天都投簡歷,哪怕沒有任何反饋,至少在日常裡製造了一種期待。萬一能進入面試環節,那最好不過了,也是讓我和外界能保持溝通。待業久了,我甚至會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退化了,很多時候詞不達意。再者,抱著對面試的期待,我能儘量維持正常的生活狀態,不暴飲暴食、放縱自己的體重。上份工作過勞,加上目前待業的狀態,我已經胖了三十斤。
說到底,我並沒有絕對的信心能夠找到一份工作,但我能做的或許也就這麼多了。最近,我新買了很多種子打算播下。還想買根魚竿,過幾天要釣魚去。

小楊的菜地。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