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時候開始(可能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開始流行月光而不是儲蓄。小時候我們聽說東亞人也好,中國人也好,有儲蓄的習慣,但到了我們這一代,似乎月光和超前消費越來越流行。
今天我們就聊聊年輕人應該月光還是儲蓄呢?這裡的儲蓄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存錢也好,每個月還房貸也好,我覺得都可以視作儲蓄行為吧~。雖然這兩年地產市場有點波折,但是放長來看,過個二三十年,房子多多少少總歸能保值吧(只要買的城市和地段還行),二三十年之後還貸後還是多多少少手裡有個資產了。
今天我要談的角度是,即便似乎儲蓄的金額不大,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建立儲蓄的習慣。可能80後,90後已經職業有成或者早年買房掙了錢,積攢了一定的財富,對於這個話題比較無感,但是00後可能感觸比較深刻,這幾年工作也不好找,起薪也比以前低了,一個月到手那麼幾千塊,省來省去也就幾百塊,幾百塊能幹嗎呢,為啥就不花掉呢?
似乎這種想法也挺有道理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仍然提倡有儲蓄的習慣呢。這次我們來講講避免“消費滑坡”:
如果一個月掙1萬,但是習慣了花1萬,甚至1.5萬、那麼都已經花了1.5萬,那為什麼不花費2萬呢?常年習慣了遠超過自己收入水平的生活,那萬一工資沒跟上來,那將來咋整呢。
一個月入不敷出1萬,一年就是12萬,從22歲到62歲退休40年就是500萬,差不多一套或者半套房(取決於不同的城市和房屋大小)。那還只是個人的支出呢,將來住房,生娃的教育,以及隨著年齡增長各類意外支出也會上升,如果從22歲到62歲,累計支出超過收入500萬,1000萬,2000萬,那即便是殷實小康之家,一代之後元氣損傷了。更別說這才到62歲呢,現在人均壽命奔90多歲,屆時沒有了收入還得承擔30多年的支出(可能還有娃的一些支出)。
所以避免這個滑坡的比較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把預算放到收入水平以內,可能部分應急支出沒有辦法,確實需要支付,但日常支出控制在收入水平以內,這樣確保隨著年齡的增長,即便收入沒有很大提升,財富水平也沒有很大提升,至少仍然維持一定的積累水平,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面臨經濟波動,就業變遷,也能更為從容。
對本號內容有興趣請關注、轉發,本號堅決三不:不賣課、不帶貨、不割韭菜,每天就吹水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