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披露,當前烏克蘭不僅面臨外部戰事壓力,內部高層也陷入權鬥與腐敗風波。下面是他們的詳細報道,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在俄羅斯戰場節節推進、美國軍援突然中斷的同時,烏克蘭政府內部正陷入一場嚴重的權力內鬥,貪腐醜聞、人事清洗和情報系統的明爭暗鬥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一種比俄軍攻勢更具破壞性的“內耗危機”。
6月30日至7月1日深夜,烏克蘭迎來沉重一擊:美國對烏軍援突然全面叫停,所有武器運輸任務暫停,甚至已有軍機被緊急召回。這一變化被普遍認為與特朗普重新執政有關。儘管白宮尚未明確解釋原因,但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特朗普對烏克蘭施壓、逼其與俄羅斯達成停火協議的籌碼。與此同時,前線局勢不斷惡化:俄羅斯正逼近蘇梅,頓巴斯戰線血戰不止,烏克蘭大城市更頻繁遭到無人機與導彈打擊,單夜投彈數量甚至超過500枚。
但更令人不安的,是烏克蘭政壇內部正在上演的權力鬥爭。6月間接連發生三起重大政治事件,成為外界判斷烏政府內部權力格局動盪的重要訊號。首先是副總理切爾尼紹夫因腐敗被調查,他曾被認為是未來的總理人選,卻在出訪歐洲期間被控低價分配公寓牟利,一度拖延回國,成了“負責遣返工作的部長打算自我流亡”的荒誕情況。其次,政府傳出改組訊息,39歲的尤利婭·斯維裡堅科有望取代現任總理什梅加爾,後者一直被視為過渡人物。再次,烏克蘭情報局局長布達諾夫再次遭到總統辦公室企圖罷免,這已是三年來的第九次。這三起事件背後,都被指與總統幕僚長安德烈·葉爾馬克密切相關。
葉爾馬克並非民選官員,卻幾乎成為澤連斯基之外最有權勢的人物。他曾是電視製片人、律師與商人,在2019年低調加入總統團隊,短短幾年內權勢飛漲,如今主導高層人事、干預情報系統,甚至被稱為“影子總理”。多位官員透露,葉爾馬克掌控了總統85%以上的資訊來源,幾乎壟斷了澤連斯基的“視野”和“耳朵”。有分析認為,布達諾夫之所以接連被打壓,正是因為他在軍方內部人望極高,且敢於直言,不受總統辦公室控制。而切爾尼紹夫的落馬也被視為葉爾馬克為扶持自己親信斯維裡堅科所精心佈下的一步棋。
儘管反腐機構否認政治干預,但不少內部人士指出,葉爾馬克慣用的策略是並非直接命令調查某人,而是透過“選擇性執法”來達到政治目的——他故意讓對自己有利、能打壓政敵的案件繼續推進,同時把其他可能涉及自己人或不利於自身利益的案件擱置不動。切爾尼紹夫一方面試圖繞開葉爾馬克,與美國建立獨立溝通渠道;另一方面,他的退出為葉爾馬克打造的權力接班人掃清了障礙。
在軍事情報局內部,布達諾夫的存在同樣被視為“不穩定因素”。在總統辦公室內部,有人稱他是“瘋子”,也有人認為他是“孤獨的清醒者”。這位將軍在前線對俄表現強硬,是少數能對總統說“不”的人。他的“暫時倖存”被認為與美國白宮的直接警告有關。有知情人透露,美方已多次告誡澤連斯基不得解職布達諾夫,否則可能影響雙邊信任。
葉爾馬克與總統澤連斯基之間的關係,既非簡單的上下級,也非純粹的依附。他像是總統意志的放大器,也像是整個政治機器的資訊過濾閥。許多決策看似來自總統,實則由葉爾馬克“先定義問題”,再“篩選答案”。一位官員甚至感嘆:“總統六年來幾乎都與他同處一室,他已經是一個人的政府。”
在戰爭時期,權力集中在某一中樞並不罕見,但當前烏克蘭面臨的局勢已遠超單一領導風格能承受的極限。政權內部不透明的資訊控制、頻繁的政治清洗和對反對聲音的行政打壓,正在消耗烏克蘭本就有限的政治能量。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濫用國家安全理由對政敵實施制裁,封堵其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這種“以安全名義排斥異己”的模式,已在戰時狀態下合法化,並可能成為長期慣性。
烏克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雙重壓力:外部是俄羅斯的軍事進攻,內部則是一個不透明的集權體制正在迅速成形。一位政府高官悲觀地總結:“俄羅斯在用慢火煮著我們,而我們卻在玩政治遊戲,這個代價會非常嚴重。”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