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說文改錯》選:
對“心”與“囟”字的千年誤讀
《說文》在唐、宋兩代曾經經過李陽冰、二徐的大規模改編,故今日所見早非漢代許慎原本,許多文字解說早已偏離古意。
例如今人都以為“心”字的本義是人的心臟,就是指人體內主管血液迴圈的那個器官。
而孟子曾曰:“心之官則思。”於是後人遂以為,中國古人不懂人體解剖和生理,竟然無知如此,不知道人的思維器官是在腦部而非是在胸膛裡的心臟。
其實,發生這種誤解的根源是秦焚書之後,漢代人對兩個同音形近的字——“心”與“囟”發生了顛倒性的誤讀和誤解。
據今本《說文》:“囟,“頭會,腦蓋也,象形。”此字的字義似乎是指人的頭腦。
但是實際上,從囟字的古字形看,這個字並不像人腦骨。這個字的古字形體與人的心臟很接近,可知“囟”字實乃人類心臟的象形字:
何新:《說文改錯》對“心”字的千年誤解 – 何新部落格管理員 – 何新網易部落格 何新著作《說文改錯》(1):對“心”字的千年誤解 – 何新部落格管理員 – 何新網易部落格 何新:《說文改錯》對“心”字的千年誤解 – 何新部落格管理員 – 何新網易部落格何新:《說文改錯》對“心”字的千年誤解 – 何新部落格管理員 – 何新網易部落格何新:《說文改錯》對“心”字的千年誤解 – 何新部落格管理員 – 何新網易部落格





對比人類的心臟圖,可知“囟”字的古字形以及字義,實際都是描寫人的心臟。
而“心”字,今本《說文》則說:“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但比照“心”字的古字形,這個字卻完全不像人的心臟。對於這一點,歷代許多文字學家早就發現,曾試圖曲為之解,但都無法講通。
其實,“心”字之象形並非人的心臟,而是人的頭頂骨、腦部(字形像小兒的腦頂骨縫)。
見下圖:





以故可知:《說文》所言的:“囟,頭會,腦蓋也,象形。” 是錯誤的,應當改為:
——“心,頭會,腦蓋也,象形。”
而《說文》所言的:“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也是錯誤的,應當改為:
——“囟,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換句話說,“心”與“囟”這兩個字的字形和字義在今本《說文》中被完全搞相反了。
心、囟二字的讀音相同、字形近似。因之很可能是在漢代文字由篆體隸變時,這兩字的字形及字義發生錯訛而相亂(類似情況《說文》中還有不少)。於是後人遂讀本義為心臟象形字的“囟”為人的腦囟,以為囟部即腦部。(如出於漢代的《素問·氣交變論》:“頭腦戶痛,延及囟頂發熱。”)而本來是作為描寫人類的頭頂骨之象形字的“心”字,則被錯讀為心臟之心。
總之,孟子所說的“心之官則思”——本應當就是指人類頭腦的官能是思維,心即心靈,在人的頭頂上,乃是人之意識和靈魂之所在。
而“囟”字的先秦本義則是指主管血氣輸運的心臟,漢代以後,才變成腦的名稱。
但是漢代以後的淺薄人則以為思維的器官也是心臟,由是遂發生了認為古中國人不懂生理而以心臟為思維器官的千古謬說。
錯誤的不是秦漢以前的古人,而是宋明以下不再懂得先漢古學的後人和今人。
關鍵詞
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