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那一座座烏克蘭的城市,從利沃夫到馬裡烏波爾

昨天我在影片號裡發了個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和澤連斯基走在基輔大街上的影片,一下子引來了很多鵝粉的攻擊。
還有人問我:你支援烏克蘭還是俄羅斯?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先跟我認識幾座烏克蘭的城市。
#
以前我出去旅行,不管國內還是國外,臨行前總是習慣開啟谷歌地圖辨認一下目的地城市的方位和城市佈局,再到維基百科裡大致瞭解一下它各方面的情況,地形人口、山川風物、歷史文化都快速學習一下。
有時候我還會開啟谷歌街景挑幾條街道虛擬步行,感受一下從酒店到地鐵公交車站旅遊景點的路線。
這是旅遊攻略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一個遊客的自我修養,我總覺得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貿然進入一個城市是一種冒犯,在到達之前建立初步的瞭解是最起碼的尊重。
這段時間每天看烏克蘭戰爭報道,我也在做著同樣的功課。在新聞裡看到陌生的地名,我會盡量去搜集了解關於它們的資訊。
一座座烏克蘭城市,利沃夫、哈爾科夫、敖德薩、尼古拉耶夫,慢慢地開始輪廓清晰起來。
#
像之前我寫過的那個坐在幾成廢墟一地瓦礫的客廳裡彈奏肖邦曲的鋼琴家,她生活的城市叫Bila Tserkva
這座小城市距離基輔80公里,創建於1032年,再過十年就將迎來建城1000週年的重大紀念日。
在漫長的千年歷史裡,它曾經遭受蒙古人的入侵,又落入立陶宛和波蘭的統治,波蘭貴族在這裡修建了夏宮和冬宮。
我查了下,Bila就是烏克蘭語白色的意思,Tserkva則是教堂,直譯就是“白色的教堂”,中文譯名一般是白採爾科維,一半音譯一半意譯。
名字由來的那座中世紀教堂早已不復存在,但城中現在仍有座白色綠頂的教堂,簡潔優雅。
再看整個城市的全景你就明白了,這是一座寧靜美麗的古城,到處都是綠樹環繞的古老建築。
就像整個歐洲那些無數美麗的小城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難以複製的風格。
#
另一座讓我印象深刻的烏克蘭城市是基輔以西600公里的利沃夫(Lviv)。
雖然利沃夫也遭受了炮擊和導彈襲擊,但由於地處烏克蘭西部,這裡相對還算安全,成為戰火中一片小小的淨土。
《外交政策》上有一篇報道講這裡的人們仍然在努力維持著正常的生活節奏。
刺耳的空襲警報聲不時響起,但人們如常去咖啡館,去公園散步,街頭音樂家們如常在廣場上表演。
這樣的景象讓人動容。

當地人說,雖然戰爭還在繼續,“但我們要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我們現在正是在努力生活。”

幾百萬烏克蘭難民在前往歐洲的途中會在這裡短暫地停歇幾天再重新出發去幾十公里以外的波蘭,還有很多不願意離開祖國的人則乾脆在利沃夫住了下來,這座城市的人口因此急劇增長。
來自烏克蘭各地的人們團結在利沃夫,不難想象這裡會凝聚出全新的對烏克蘭國家的認同。
又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利沃夫是赫赫有名的烏克蘭名城,同樣歷史悠久,建城以來就沒有改過名字。
這座城市裡保留著大量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老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裡還有烏克蘭最古老的大學、有眾多的劇院和博物館——
於是你就能大致感覺到,支撐著人們在戰亂時仍然繼續去咖啡館和聽音樂的那種力量來自何處。

#

還有從2月24日戰爭第一天起就被包圍轟炸的尼古拉耶夫。
這是烏克蘭南部的造船工業重鎮,被中國買下來的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就出自這裡的巨型船塢。
我喜歡這座城市的地形,整個城區被蜿蜒的河圍成半島,而俄軍也正是在河的對岸、從三面發起進攻。
但我對尼古拉耶夫產生好奇,是因為我發現它的英文名字是M開頭的Mykolaiv,按理說M的發音是“米”,而不應該是“尼”。
後來我在Facebook上偶然看到有人轉發這張圖,才知道原來很多烏克蘭城市都有俄語和烏克蘭語兩個拼寫略有差異的名字。
拿尼古拉耶夫來說,烏克蘭語名字是Миколаїв,轉譯成英語是Mykolaiv。
但它還有一個俄語名字Николаев,轉譯成英語就是Nikolaev,這樣一來中文譯名也就能解釋通了。
烏克蘭語和俄語相通,但也有很多的差異。
比如月份,俄語對每個月的叫法和英語接近,但烏克蘭語則有另一套體系,月份名稱都和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月直譯過來的意思是“伐樹”,三月是“樺樹抽芽”,五月是“野草生長”,十二月是“積雪的大地”。
很詩意,很美。
語言的選擇,或許也是對自己文化身份的一點小小的堅持?
#
還有烏克蘭南部亞述海邊上的海港城市馬裡烏波爾(Mariupol)。
如果你一直關注戰事,這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過去一個月裡外界緊張地關注著這裡的戰況,因為馬裡烏波爾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這是孤懸在一片俄羅斯控制區裡的孤島,俄羅斯拿下這裡,就能打通從頓涅茨克到克里米亞的通道。所以開戰後不久,俄軍就在這裡重兵圍困。
經過一個月的慘烈圍城之後,馬裡烏波爾90%的建築被炸燬,50萬居民大部分已經出逃。

3月中,俄羅斯用爆破力巨大的炸彈持續轟炸馬裡烏波爾劇院,當時有上千人藏身在劇院底下的防空洞裡避難,其中大部分是帶著孩子的媽媽。

商業衛星公司隨後釋出的衛星影像顯示,為了躲過襲擊,馬裡烏波爾人在劇院外的空地用白色的大字寫上了“

兒童

”(дети)字樣,但這樣無聲的哀求並沒有讓殺紅了眼的魔鬼們心慈手軟。

到今天馬裡烏波爾的大部分割槽域已經被俄羅斯拿下,剩下幾萬人被困在兩片小小的區域裡苦苦堅守,不知道他們還能堅持多久。
城中種種慘狀,外界尚未一一親見,但想來也必是人間地獄。
#
還有這幾天頻繁登上媒體報道的布查(Bucha),這裡發生的一切震驚了世界。
這個位於基輔郊區的小鎮被俄軍佔領數週,和馬裡烏波爾一樣與外界中斷聯絡。
直到3月31日俄軍撤出,人們才發現這裡發生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街道上橫七豎八到處躺著平民的屍體。

很多人雙手被反綁在身後,顯示他們遭受的是行刑式的處決。

有人被射殺的時候正騎著腳踏車。

有人塗著鮮豔的紅指甲。
俄羅斯汙染資訊、劫持事實的動作很快,這場屠殺被曝光後他們和以往一樣第一時間就在網上放出了各種小道訊息,什麼屍體的手會動之類,想要誤導外界認為一切都是烏克蘭人在自導自演。
但這一次他們沒有能騙到太多人,因為衛星拍到的照片影片顯示大部分屍體從3月布查還被俄羅斯佔領的時候就已經躺在路上,絕不可能是烏克蘭演員扮演。
很多布查倖存者們也提供了證詞,講述自己看著親人遇害的過程。
布查這個悲情城市的名字從此寫進歷史,相信在以後很多年都會被世人反覆提起,更會被烏克蘭人世代銘記,成為永恆的傷痛。

加繆在《鼠疫》裡寫,“

認識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那裡的人們如何工作、如何相愛、如何死去

”。

很不幸的是,因為這場戰爭,那些大大小小的烏克蘭城市被第一次推到世人的視線裡時,我們就需要直面那些慘烈的死亡。
#
所以,當我們在關注戰爭的時候,我們在關注什麼?
對我來說,就是關注這一個個城市,它們曾經擁有的或長或短的過去,它們那些曾經可以作為茶餘飯後談資的無關緊要的小細節;
它們在這一個月裡突然遭受的苦痛;
還有這些城市裡如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突然被打亂被顛覆、甚至是從此畫下句點的生活。
只有用這樣微觀的視角去觀察戰爭,你才不會被那些宏大的敘事所迷惑所綁架。
你才能透過無比喧囂的輿論場,聽到遠方的哭聲,也聽到你自己內心的聲音。
再回到開頭那個問題,你支援烏克蘭還是俄羅斯?
提出這樣的問題,一下子就能看出提問者的思維方式,那就是“立場先行”。
對他們來說重要的從來不是事實對錯,不是正義良心,而是站在哪個陣營,不站在自己陣營裡的人屁股就是歪的。
抱歉,我從來不用這樣的方式思考。
對我來說,支援哪個國家並不重要。
不要扯到北約、不要扯到美國、不要扯到地緣政治、甚至也不必扯到頓巴斯,如果要討論那些問題,我另外可以寫十篇文章批判你們漏洞百出的謬論,但我不想和這樣的胡攪蠻纏浪費時間。
我們就事論事。
如果是烏克蘭對俄羅斯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炮轟俄羅斯的城市,殺害俄羅斯的人民,那我支援俄羅斯。
如果是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把一座座烏克蘭城市炸成焦土,奪走一個個烏克蘭平民的生命,那我支援烏克蘭。
此時此刻是哪種情形,難道還不明顯嗎?
你問我支援誰?
我支援那些正在熱愛生活、卻被奪去所熱愛的生活的,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小號也開始更新了,歡迎關注
—————
最近文章
看完請點在看 | 歡迎轉發朋友圈 | 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