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戰爭研究所公佈了2024年俄烏雙方的戰線變化。
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部分地區逐步艱難地推進,全年共奪取了4168平方公里的田地和村莊,相當於烏克蘭0.69%的領土。
這一資料比2023年多出七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半的戰果是在2024年最後三個月內取得的。
城鎮攻防領域,俄軍過去一年佔領了四座戰前人口約兩到三萬人的中型城鎮,分別為阿夫迪夫卡(2月)、塞利多沃(10月)、武赫萊達爾(10月)和庫拉霍沃(12月)。
烏克蘭方面,2024年唯一主動出擊並取得顯著戰果的方向為庫爾斯克——巔峰期烏軍控制著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約1300平方公里土地,截至目前仍佔領著約500平方公里以及一座戰前人口約五千的城鎮蘇賈。

庫爾斯克烏克蘭佔領區變化,藍色為最新範圍,有西方訊息稱此處出現了朝軍。

紅色和橙色為俄軍佔領區,其上方城鎮即烏東後勤補給樞紐紅軍城(烏方稱波克羅夫斯克)。紅軍城及其毗鄰的姊妹城是多條鐵路和公路交會處,戰前擁有十餘萬人口。
簡單介紹完2024年的戰線變化,接下來談談美國軍方(而不是政客)對這場戰爭走勢的判斷。
根據媒體報道,2021年10月五角大樓首次向拜登總統通報了俄羅斯可能發動對烏克蘭的戰爭,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擬定了一份“美國利益和戰略目標”清單。
在這份清單中,排第一位是“美軍和北約不要與俄羅斯發生直接衝突”,排第二位的是“在烏克蘭地理邊界內遏制戰爭”。
米利認為,一旦美國軍方捲入與俄羅斯的熱戰,把戰爭保持在核門檻以下將是極其困難的,尤其考慮到俄羅斯常規軍事力量相對美國偏弱,它採取核升級的可能性就更高。
當以下四種場景發生時,俄羅斯最有可能主動打擊北約成員國,建議白宮制定政策時極力避免:
1、懲罰北約成員國採取的對俄重大敵對行動,比如提供機場供烏空軍使用(截至目前未發生該場景)。
2、俄方認為北約對烏克蘭的直接干預已迫在眉睫,不得不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截至目前未發生該場景)。
3、阻止向烏克蘭轉讓可能對戰場形勢造成重大影響的武器,比如有目標確定的援烏遠端導彈過境北約成員國,恰好被俄羅斯發現(直到卸任前夕拜登才解禁使用遠端武器打擊俄本土限定距離內的目標)。
4、俄羅斯國內發生動盪(瓦格納事件發生後,美國第一時間宣佈與之無關)。
不難體會,在管控介入戰爭力度這一問題上,拜登政府整體上採納了軍方建議,始終以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援助烏克蘭。

米利與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其他成員合影,2020年11月。馬克·米利1958年出生,歷任營長、旅長、第101空降師副師長、第10山地師師長、第3軍軍長和陸軍參謀長,參加過入侵巴拿馬、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美軍歷次重大軍事行動,2019年10月至2023年9月擔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雖然援烏問題上拜登採納了軍方建議,但在和談/停戰問題上白宮與五角大樓的觀點卻截然不同。
自俄羅斯從基輔周邊撤軍、“特別軍事行動”轉入第二階段以來,美國防部長奧斯汀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曾多次向外放話,表示“俄烏戰爭將會持續數年”。
2022年11月,米利首次公開敦促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俄烏戰爭找到“政治解決方案”,稱烏克蘭戰爭無法透過純粹的軍事手段獲勝。
米利表示:
“烏克蘭軍事勝利的可能性——定義為將俄羅斯驅逐出整個烏克蘭,包括他們聲稱的克里米亞——在軍事上短期內發生的可能性並不高。”
這一表態的潛臺詞很明確,那就是勸華盛頓和基輔見好就收,利用戰場優勢地位與俄羅斯開啟談判。
考慮到米利言論是在五角大樓新聞釋出會這種官方場合講的,而且背景是烏軍剛剛取得了哈爾科夫與赫爾松的反攻勝利,因此遭到諸多批評。

彭博社2022年11月16日的報道:俄羅斯的損失給烏克蘭提供了一個談判的機會,美國最高軍事將領如是說道。雖說米利和Trump是死敵,但二人關於俄烏停火的觀點倒是很一致。
2022年底至2023上半年,歐美政客們完全沒有理會來自軍事將領的建議,反而掀起了一股援烏熱潮。
期間北約向烏克蘭提供了約20個旅的裝備,其中包括9個“北約親訓旅”,號稱“九大金剛”。
9個“北約親訓旅”不僅配備有全套裝備,還由北約教官手把手訓練,甚至傳言有北約(退役)軍官直接參與指揮。
這一時期西方政客瘋狂打卡基輔,爭相與澤連斯基合影。
西方媒體則對俄烏戰事做“一邊倒”的報道,唱衰俄軍的同時鼓吹烏軍“強大到不可思議”,給外界一種“再堅持一下就可以徹底擊敗俄羅斯”的預期。
2023年上半年,所謂烏克蘭即將發動“大反攻”的訊息搞得世人皆知,按照很多親烏訊息源預測,烏軍將在2023年底收復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全部被佔領土。

根據公開資料,北約國家2022和2023年間共向烏克蘭提供了約800輛坦克,既有前蘇聯庫存也有西方主戰坦克,步兵戰車則高達上千輛。
2023年上半年,西方媒體和政客們對於俄烏戰爭的熱情很高,但北約職業軍人們卻不樂觀。
2月,米利表示:
“俄羅斯在戰略行動和戰術上都失敗了,在戰場上付出了巨大代價,但要在今年內把所有俄軍趕出烏克蘭領土將會非常艱難,希望這場戰爭最終能以和談收場。”
當時米利曾有一個論調,即認為俄烏戰場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線情況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人員傷亡卻十分慘重。
3月,捷克總統、曾擔任捷克軍隊總參謀長和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帕維爾受訪時講道:
“很多國家、很多政治家都期望今年看到烏克蘭在戰場上的一些進展,我認為烏克蘭將只有一次發動大反攻的機會。如果烏克蘭發動的大反攻失敗了,將很難為下一次反攻獲得足夠的資助。”
5月,帕維爾到訪基輔,在和澤連斯基會面時他又說道:
“烏克蘭不再具有去年成功進攻哈爾科夫與赫爾松時出奇制勝的條件。”
不難體會,部分軍事將領和擁有軍事履歷的西方政客很早就意識到戰場形勢複雜嚴峻,他們要麼希望早日啟動談判,要麼認為反攻應準備得更充分一些、不宜輕舉妄動。
然而可惜的是,這些聲音都沒有成為主流意見。

2023年6月24日爆發的瓦格納兵變驚出世人一身冷汗,如今回頭看,這其實是普京自開戰以來最脆弱的一段時間。
有句話說得好:美國的鷹派大多聚集在國會,其次是白宮,五角大樓反而顯得冷靜。
國會的老爺們為了哄選民開心,經常發表極端強硬言論,或者草擬幾份瘋狂提案來博人眼球。
與只說不做的議員們相比,白宮和外交口的官員得具體辦事、具體執行,辦不好還要承擔責任,所以言辭間便溫和一些、理智一些。
五角大樓則是負責兜底的,一旦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美軍就得頂上去,而戰爭是客觀、唯物且異常殘酷的,不以個人意願或輿論喜好為轉移。

美海軍陸戰隊登陸硫磺島,1945年2月。米利的父親二戰期間服役於海軍陸戰隊第4師,參加過瓜島戰役、塞班島戰役、天寧島戰役和硫磺島登陸,戰後擔任餐館老闆和食品經紀人。
2023年卸任之前,米利接受了《外交事務》雜誌專訪,期間曾回憶過這樣一個故事:
“幾年前我擔任陸軍參謀長的時候,去過一次諾曼底,遇到了一位前82空降師的老兵。
他坐在輪椅上,我俯身和他交談道:告訴我,你想告訴陸軍參謀長什麼教訓,或者你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吸取了什麼教訓?
我以為他會說一些關於戰術的事情,比如三秒鐘衝刺,或者如何射擊之類的,結果他的眼睛裡充滿了淚水,他看著我說道:將軍,永遠不要讓它再發生,永遠不要讓它再次發生(General, never let it happen again)。
這時我突然想到我的父親,他也是這樣的,他參加過太平洋戰場上血腥的硫磺島戰役,在19天內有7000名海軍陸戰隊員死在那裡……”
紙上得來終覺淺,有些事情,或許只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