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俄烏命運的攻勢

東歐地區有一個“翻漿期”的說法,一般指每年春天的3、4月份。
所謂“翻漿”,是指春天融雪造成的道路泥濘,使人和裝備在泥土路上行走變得異常困難。
歷史上,這一氣候地理現象曾極大影響過蘇德戰爭的進展,被稱為左右戰場形勢的“泥將軍”。
1942年3月,德軍後勤部隊在蘇聯庫爾斯克州陷入泥潭的場景。
猶記得2022年2月俄軍劍拔弩張之際,就有軍事分析人員稱普京不能再等了,再等烏克蘭進入“翻漿期”,將給俄軍機械化部隊的後勤保障帶來巨大挑戰。
可由於種種原因,俄羅斯方面一拖再拖,錯過了軍事角度的最佳進攻視窗期。
2022年3月的基輔戰役期間,大量俄軍機動部隊被困在田野裡,泥濘的土地迫使他們不得不依賴幾條主要道路,為烏軍實施伏擊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條件。
風水輪流轉,待到2023年春,“翻漿期”又成了俄軍的保護罩、烏軍的大難題。
當時烏克蘭陸續接收了數百輛北約主戰坦克,但遲遲未發起進攻,一直等到5、6月份才啟動“夏季攻勢”。
而俄軍則充分利用了這段時間,於2023年初修築起堅固的“扎波羅熱防線”。
基輔戰役期間的俄軍的“一字長蛇陣”。因道路泥濘,俄軍只能依靠公路運輸物資,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成為烏克蘭軍隊伏擊目標。當時俄軍一些裝甲車輛曾嘗試離開公路,然而卻陷入了爛泥中。
2024年是俄烏開戰的第三個年頭,俄軍在年初的2月份攻克烏東重要堡壘阿夫迪夫卡(2月),之後隨著“翻漿期”到來,俄烏前線整體上歸於平靜。
直到5月份,經歷過幾個月的不溫不火後,俄軍突然在哈爾科夫邊境線附近攻勢,佔領了烏克蘭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
爾後烏軍如法炮製,於8月份突襲了俄羅斯庫爾斯克州。
原本烏軍想透過進攻庫爾斯克調動俄軍回防,怎料戰略目標並未實現,俄軍繼續將進攻重心放在頓涅茨克方向,接連攻克三座戰前人口約兩到三萬人的中型城鎮,分別為塞利多沃(10月)、武赫萊達爾(10月)和庫拉霍沃(12月)。
2025年初,俄軍攻勢依舊,於1月份成功佔領頓涅茨州中型城鎮託列茨克和大諾瓦西爾卡。
剛剛過去的3月初,俄軍發動庫爾斯克攻勢,一舉收復蘇賈,並將本國境內的烏軍壓縮到面積不足100平方公里的河谷地帶。
圖中深藍色區域為烏軍仍控制的俄庫爾斯克州領土(3月11日圖片,目前已退至邊境)相較巔峰期已所剩無幾,且一部俄軍已經反攻進入烏蘇梅州(圖中橙色區域)。
烏軍在蘇賈周圍陣地部署了大量地雷與防禦工事,為了出奇制勝,俄軍特種部隊沿著直徑1.5米的天然氣管道潛行近16公里,在管道里待了幾天,然後從蘇賈附近的後方突襲烏軍。圖為俄軍特種部隊戴著防毒面具和手電筒在管道內前進的照片。
目前的俄烏戰場,除俄方希望畢其功於一役的庫爾斯克外,前線兩軍總體上進入休整期,只留個別焦點城市仍在交火。
按照過去幾年的規律,雙方下一輪激烈攻勢很可能會在今年5月底重啟,這期間將留給各方充分的外交斡旋時間。
根據3月11日美國與烏克蘭沙特會談後發表的聯合宣告,烏克蘭表示願意接受美國提出的立即實施為期30天臨時停火的建議,這一停火可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延長,並須經俄羅斯接受且同時執行。
儘管俄方不買賬,提出若干“先決條件”,但某種意義上講,這一停火建議確實也是選了一個不太適合大規模攻防的時機。
當下針對俄烏局勢的任何討論,其實都基於一個前提,即相對平靜的前線狀況。
對於這種平靜,西方戰略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
一種是“僵持論”。
持該觀點的學者或政客認為,俄烏戰爭的運動戰階段已經結束,戰場陷入了僵局。
考慮到戰場現實以及穩定國內社會經濟局勢等因素,莫斯科決策層的戰爭思維偏向於“守成”,即不給前線部隊施加過多壓力,也不再進行國內動員,而是寄希望於靜待西方援烏熱情消散,最終等來“勝利”。
持“僵持論”的西方政客認為,俄羅斯為了維持戰場僵持將不得不採取代價高昂的永久性軍事集結,並且不斷遭受各種型別的襲擊,這種準戰時狀態將對俄國的民用經濟造成很大傷害。
“僵持論”的樂觀者還有一種不太切合實際的幻想,那就是烏克蘭的某些戰術成功(比如對黑海艦隊的襲擊、對俄國後方設施的襲擊)可以在戰爭中帶來戰略勝利。
不僅如此,他們認為開戰以來對中國的深度依賴也增加了俄羅斯的戰略風險,莫斯科遲早會尋求與西方達成某種形式的緩和。
待到那時,烏克蘭和西方便可以以優勢地位與俄羅斯談判,迫使其做出讓步,因此目前的整體思路是儘可能維持住僵局。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英國首相斯塔默在倫敦峰會上,3月2日。
另一種是“崩潰論”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戰爭並沒有走向穩定的僵局,而是走向烏克蘭的最終崩潰,目前正從6:4變成7:3(俄:烏)。
俄軍有可能在5、6月份發起一輪大規模攻勢,如果西方不直接干預戰爭,烏克蘭就存在失敗的風險,而這種風險歐洲很可能兜不住底。
事實上,假如歐洲實力強大到自己能夠獨立解決俄羅斯威脅,這場戰爭根本就不會爆發。
持“崩潰論”觀點的歐洲政客認為,拋開軍事層面不談,西方對外援助水平的下降也將導致烏國內另一種形式的崩潰,從長遠看,當前的西方對烏援助水平是不可持續的,俄羅斯在人口和軍事生產方面的數量優勢最終會耗盡烏克蘭的資源和西方的耐心。
到達烏克蘭的崩潰臨界點後,俄方會盡可能將與北約發生直接衝突的風險降至最低,並在此前提下謀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吃掉第聶伯河以東的全部烏克蘭領土。
此時歐洲必須做好軍事介入的預案,威懾俄羅斯擴大佔領區的舉動,即“歐洲派兵論”或“歐洲維和部隊論”。
而“歐洲派兵論”衍生出的問題,就是萬一俄歐擦槍走火怎麼辦(《三戰還會發生在歐洲嗎?》)。
毫不誇張地講,在沒有美國直接安全承諾的前提下,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冒同俄羅斯直接衝突的風險,擁核國英法也不例外。
美國現實主義智庫昆西研究所在其報告中寫道:
“雖然戰場局勢目前似乎處於僵局,但大量俄羅斯軍隊集結在烏領土上將給烏克蘭帶來突然軍事崩潰的風險。
即使這種最壞的情況沒有發生,也不能期望烏克蘭在戰爭期間作為‘堡壘國家’實現經濟和政治上繁榮發展,它仍需要源源不斷的西方援助。
各方必須承認這一現實,否則會給烏克蘭的未來和美國的戰略利益帶來嚴重風險。”
澤連斯基開戰以來展現出罕見的“強人”姿態,尤其是罷黜前總司令扎盧日內、啟用西爾斯基一事,可謂謀劃深遠。不同於朝鮮半島停火的情況,澤連斯基對戰局以及停火的影響力要明顯高於李承晚。因為前者美國是直接出兵參戰的,且充當了主力,而後者歐美只是在暗處,一線作戰還是烏軍在打。
綜合考慮以上兩種情況,擺在西方決策者面前的方案有且只有三個:
1、“馬克龍方案”
兼顧政治正確與底線思維,不做對俄妥協,但要為未來某個時刻烏克蘭的崩潰做準備。
該方案接下來需要協調歐洲國家向烏派遣維護部隊,然而這其中牽扯到一系列問題,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很可能無法達成共識。
2、堅守待變
號召大家接受長期戰爭的現實,不斷對烏克蘭輸血援助,哪怕這種輸血僅僅只是為了維持戰場僵局,哪怕美國溜號、歐洲也要單獨咬牙支援到底。
該方案存在極大變數,其一是烏克蘭有可能挺不住,最終仍會走向崩潰;其二是歐洲國家內部挺不住,就像美國那樣發生政治變天。
實際上,一項無限制的投資——無論是金錢投資還是軍事投資——如果僅僅為了阻止事情變得更糟,往往不會在西方國家獲得民眾們的長期支援。
設想一下,假如因戰爭持續導致經濟衰退,使得法國右翼力量趁勢贏得2027大選,那麼歐洲“援烏統一陣線”將瞬間破裂,甚至連歐盟都有解體的可能。
3、“Trump方案”
犧牲烏克蘭,對俄妥協,儘快停火。
俄軍目前已控制恰索夫亞爾大部分城區,恰索夫亞爾身後為烏東要塞堡壘群,這裡有烏克蘭自2014年開始修築的大量堅固工事。其中,斯拉夫揚斯克和克拉馬托爾斯克很早就被認為是“烏東戰役”的核心。
最後,簡單展望一下俄軍今年夏季攻勢可能的場景。
1、徹底收復庫爾斯克州被佔領土
以目前形勢看,這個目標很可能不需要等到下一輪攻勢開始,近期就有可能實現。
2、攻克紅軍城
紅軍城戰役俄軍已經準備了很長時間,目前戰線停留在城市外圍陣地,某種意義上講,紅軍城屬於“待摘的果實”,各方已有心理預期。
3、攻克烏東三要塞
假如俄軍能夠在今年夏秋時節攻克烏東三要塞,將給西方帶來極大震撼,並直接影響停戰程序。
因為該要塞群是烏軍最堅固的防線,以西基本無險可守,一旦丟掉俄軍兵鋒將直接威脅第聶伯羅。
4、任何超出以上三條的重大戰果。
……
總而言之,與當下正在進行的斡旋相比,今年年中的戰場走向或許才是決定性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