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會讓人思考能力退化麼?

本文是圓方的第1102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AI的發展,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思考能力在退化,有點依賴AI,怎麼樣加上自己的思考能力提效?”
這是昨天直播的時候,小夥伴問我的一個問題。
過去年隨著AI的快速發展,特別是DeepSeek帶來AI平權和出圈的熱度,再疊加上國家在政策上也大力的推動“AI+”的應用,讓越來越多的人用上了AI。
但是這種廣泛應用帶來了兩個結果,一個是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原來需要8個小時完成的工作,現在8分鐘就搞定了,剩下的7個小時52分鐘就可以近期能摸魚了。另外一個則是大家感覺自己越來越依賴AI,沒有AI,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工作了。
所以AI會讓人的思考能力退化嗎?先聽聽小夥伴們的意見。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是這麼回答的:
圓方認為AI是會讓人的思考能力進化的。比如過去你一天思考一個問題,自考的可能還不全面。現在可以嘗試一天思考5個問題,而且思考的更全面。
可能你在每一件事情上花的思考能力,只有過去思考一件事的30%。但是你認真思考了5件事情之後,你整體的思考能力提升其實還是更多的。而且AI在幫你想的時候他也會給你帶來一些思路上的啟發。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天兩天,一件事兩件事,看不出來差別。但是如果我一年比別人多思考1000件事。每件事都多瞭解幾個不同的思維角度。而且這種思考都是系統的,有產出的增量思考,不是那種內耗式的思考。
那麼一年下來,使用AI協助思考的能力提升,可能比不使用AI的,能力提升要超出5倍10倍甚至更多。
02
所以AI究竟是思考能力的"退化劑"還是"催化劑"?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藏在人類文明演進的基因序列裡。
當原始人第一次將燧石綁在木棍上製成石斧時,部落長老或許也在擔憂:“用了工具,我們的手掌力量會不會退化?”三百萬年後的今天,人類的手掌確實不如黑猩猩粗壯,但我們用這雙"退化"的手,造出了宇宙飛船和量子計算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工具論》中系統闡述邏輯思維方法時,可能不會想到兩千年後的人類會擁有“第二大腦”。
就像望遠鏡延伸了人類視覺,AI正在成為思維的"認知望遠鏡"。凱文·凱利在《必然》中預言的"知化"(Cognifying)是一個必然到來的未來。
為什麼這是必然?回看文明史,每次工具革新都伴隨著認知正規化的轉移:
農業革命:犁頭解放雙手 → 人類開始思考"如何組織生產"
工業革命:蒸汽機替代體力 → 人類聚焦"管理效率革命"
資訊革命:計算機處理資料 → 人類探索"知識管理邊界"
如今AI正在推動第四輪認知革命。未來20年,AI將像氧氣般滲透進每個角落,但真正改變人類的,不是AI有多聰明,而是人類學會如何與智慧共存。 
03
那如何去跟AI協作才會讓我們的思考能力進化而不是退化呢?
根據圓方寫公眾號創作的體驗來看。最好的方式大概是:20%輸入+80%重構
Step1:精準提問——把模糊需求翻譯成AI能理解的"演算法語言"
當市場總監需要競品分析報告時,不會直接說"幫我寫個方案",而是拆解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特斯拉Model Y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重點標註消費者決策拐點,資料截止2024Q3"。
Step2:深度解構——像外科醫生一樣解剖AI的輸出
拿到AI生成的初稿後,資深顧問會用三種顏色標註:紅色框出資料謬誤,藍色標註重合戰略的部分,綠色標記需要發散思考的空白地帶。某投行分析師甚至開發了專屬AI糾錯外掛,能瞬間識別87%的邏輯漏洞。
Step3:創造性重構——把AI的磚瓦砌成自己的思想大廈
諮詢公司合夥人常用的"思維腳手架"法:先用AI生成100個觀點碎片,再用思維導圖進行聚類分析,最後透過人類特有的跨領域聯想,構建出顛覆性的商業模型。就像建築大師用鋼筋混凝土打地基,但真正創造藝術價值的,是人賦予的空間想象。
透過這三種方式的協同,圓方感覺自己大概用20%的時間,就可以產出比過去質量更高的作品。
04
站在文明長河的維度觀察,從結繩記事到AI,人類始終在尋找思維外化的載體。
但真正的奇蹟不在於工具的強大,而在於那個使用工具的、永遠好奇、永遠質疑、永遠創新的思考主體
或許正如帕斯卡在《思想錄》中所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而AI,或許正是讓這根蘆葦挺立於智慧風暴中的鋼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