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古原
這個法案,一邊減稅,一邊增加債務。
這是真減稅嗎?增加債務,就意味著,政府支出沒有減。政府所有的支出都是稅,因此,這只是一個騙人的把戲。
他愚弄的是最沒有文化水平的普通人。
不僅如此,預計增加3.8萬億美元的債務,也必然是錯誤的。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美國政府在債務預測上一向"過分樂觀",而共和黨的減稅政策總是帶來比預期更嚴重的財政後果。
要理解為什麼3.8萬億遠遠不夠,我們得先回顧一下美國過去幾十年的減稅歷史。
每次共和黨政府推出減稅政策時,都會伴隨著美妙的預測和糟糕的現實。
里根政府在推出減稅政策的同時還提出了一攬子開支削減計劃。
在里根的八年執政期內,聯邦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一度從1981年的2.5%升至1983年的5.7%。
雖然到了執政的最後兩年,為了選舉,降到了3%的水平。
但是魔鬼在細節裡。里根政府執政期間聯邦政府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年均值達4%,遠超前任2.4%的赤字率。
更關鍵的是,當里根政府推出減稅計劃時,公共債務佔GDP的比重僅為30.8%,到了執政末期增加到49.6%。
小布什時代的減稅更是一個經典案例。
2001年小布什《經濟增長與減稅協調法案》公佈當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還為盈餘,佔GDP比重1.2%,但2002年隨著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財政收支迅速由盈餘轉為赤字,赤字率高達1.5%,並開啟連續十五年的財政赤字之旅。
從盈餘到連續十五年的赤字——這就是減稅政策的真實威力。
那些承諾"減稅能刺激經濟增長從而增加稅收"的政客們,似乎忘了提及這個小細節。
川普2017年的稅改帶來明顯減稅效應。從減稅的結構來看,個人所得稅的減稅規模仍大於企業所得稅。從稅收收入減少的總量變化來看,2019年和2020年將是減稅效果最大的兩年,之後逐步下降。
稅改後聯邦政府赤字將迅速上升,突破聯邦政府法定債務上限,將迫使國會提高法定債務上限。
在上一屆任上,川普政府的支出,依然在不斷攀升。
為什麼3.8萬億遠遠不夠?
因為通脹!
通脹不僅僅影響你的購物車,更是政府預算的隱形殺手。
美國政府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與通脹直接掛鉤,特別是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和政府僱員薪酬。
2009年,美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公司和個人,總共在醫療衛生支出的有2.5兆美元,即每人8,047美元。這一數額佔GDP的17.3%,高於2008年的 16.2%。醫療保險成本的增長速度快於薪資加上通貨膨脹率。
這意味著什麼?即使政府什麼都不做,僅僅是維持現有的服務水平,支出也會因為通脹而不斷攀升。
而減稅政策減少了收入,但支出的剛性增長卻無法停止。這是一個簡單的算術問題:收入減少+支出增加=債務爆炸。
按OECD統一口徑比較,2013年美國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高達16.4%,德國為11%,法國為10.9%,英國只有8.5%。
美國醫療成本的高昂使得政府在這方面的支出負擔特別沉重,而這個負擔還在持續增長。
同時,預算往往無法控制。
美國政府在控制支出方面的記錄幾乎和債務預測一樣糟糕。
2023財年聯邦政府財政赤字達1.69萬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長了3200億美元,同比增幅23%。
這還是在沒有大規模減稅的情況下!
想象一下,如果再加上特朗普的新減稅政策,赤字會增長到什麼程度。
由於在教育、醫保福利和債務利息方面的支出增加,美國聯邦政府2023財年上半年(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的預算赤字高達1.1萬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63%。
這裡有一個悖論:
政客們總是承諾削減支出來平衡減稅的影響,但實際上,支出削減在政治上是極其困難的。每一項政府支出都有既得利益集團,每一次削減都會遭到激烈反對。
結果就是,減稅很容易透過,但支出削減永遠停留在紙面上。
最麻煩的問題在於利益的瘋狂增長,這是最可怕的因素。
在創造財政赤字方面,國債利息支出已成為所有支出專案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其中2024財年利息支出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規模增至1.1萬億美元,同比增幅近30%,債務利息支出佔GDP比重升至3.93%,創出過往26年的最高水平。
讓這個數字沉澱一下:利息支出,1.1萬億美元,增長30%。
這還是在債務規模相對較小的時候。目前美國債務總額已突破36萬億美元,債務之比超過100%,而按照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預測,未來十年美國國債可能激增20萬億美元。
按照CBO的測算,2025財年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將達到1.87萬億美元,而利息支出佔比超過50%;長期看,未來十年美國預算赤字累計將高達20.2萬億美元,同期國債利息總支出將增至10.6萬億美元。
這就是債務的雪崩效應:債務產生利息,利息增加債務,更多的債務產生更多的利息。
這是一個自我強化的迴圈,而特朗普的減稅不減支的政策就像是在雪崩中扔了一顆炸彈。
馬斯克都看不下去了。"對不起,但我實在無法忍受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X平臺發文稱,"這項規模龐大、荒唐可笑、充斥著政治操弄的國會支出法案令人作嘔。"

馬斯克的"背叛"其實反映了一個簡單的現實:當你仔細看數字的時候,這些政策根本就說不通。一個商人的直覺告訴他,這樣下去會破產的。
美國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高的債務水平,主要依賴於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但這種特權地位並非永恆不變。
2025年3月25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中唯一維持美國AAA主權評級的穆迪釋出報告,警告美國財政實力已陷入"連續多年下滑"的困境。
連穆迪都開始擔心了,這說明什麼?說明美國的財政狀況已經嚴重到連最友好的評級機構都無法忽視的程度。
美債收益率上升還將提高新發美債的票面利率,加重美國財政負擔。
可見,美債並非可無限量發行。
即使是美國,也不能無限制地借債。
減稅不減支政策在政治上很受歡迎,但在經濟上往往是災難性的。
在選舉壓力和利益集團的重金遊說之下,美國政府對企業往往是減稅容易增稅難。
只要不減支,又不會面臨普通民眾對福利支出的要求。
減稅不減支,就是試圖討好所有人的烏托邦式的政治手段。
全球投資者需要判斷的一個問題是,臨界點什麼時候來?
臨界點由人們的心理決定。
債務已經超過了GDP,而且還在加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任何進一步的減稅不減支都可能引發不可控制的債務螺旋。
當人們不相信美國債務遊戲能持續時,臨界點就來了。
美國政府將以超出常規的利率發行美債時,整個信任大廈將崩塌。
如果連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財政支出,那麼"財政紀律"這個概念是否已經成為了政治修辭中的空話?
也許,我們正在見證的不僅僅是美國債務的螺旋式上升,而是現代民主制度的根本性失敗。
為什麼選票約束不了政府支出?
答案可能正好相反,選票正是財政支出增長、債務不斷增長,最終財政破產的真正來源。
資料來源:美國財政部、國會預算辦公室、聯邦儲備銀行、各主要媒體報道

今天鄭重推薦張老師的新品“張是之經濟圈”,簡單來說,這個下單是“買一得三”:
一個是我的經濟學的教學影片;
二是圈子裡其他內容資源和社群討論;
三是我們智谷趨勢的趨勢研判。
定價499,現在上新優惠只需要365。
下單後停留三秒鐘,會彈出一個微信二維碼,加上我們客服微信,拉你進群。

張老師本人微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