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8日,香港會展中心新翼五樓瀰漫著緊張與振奮交織的氣氛。身著深色西裝的投行精英們步履匆匆,額間未乾的汗漬與緊繃的面容仍殘留著金融風暴的驚心動魄。
在鋪滿慶賀花籃的大會堂前廳,新任總經理高西慶宣佈:中國一家新的國際投資銀行——中銀國際控股公司正式成立。
但真正讓空氣為之震顫的,是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先生的發言,“香港守住了!聯絡匯率制度沒有被撼動!”
2025年的今天,這套歷經1987年股災、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危機考驗的機制,又一次迎來了歷史性考驗。
01
四天累計投放上千億港元
2025年5月6日凌晨,紐約華爾街的電子屏剛熄滅交易資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緊急操作指令已跨越太平洋——78.12億美元沽盤被接下,605.43億港元流動性如潮水般湧入市場。
這還沒完,當天晚些時候,香港金管局又賣出127.9億港元,這也是上週五以來香港金管局第四次重拳出擊,累計投放量已達1294.02億港元。
時針回撥至5月3日,當港元匯率觸及7.75的強方兌換保證紅線,465.39億港元如開閘春水衝入銀行體系。這是自2020年10月28日以來,強方兌換保證首次被觸發。48小時後,95.32億港元再度注入。

香港金管局近日向市場注資情況
四波資金洪流背後,是香港聯絡匯率制度在高速轉動。從1983年開始,這一制度將港幣與美元掛鉤,匯率維持在7.75至7.85港元兌1美元的區間內。
當國際資本大量流入香港時,市場對港幣的需求激增,推動港幣匯率走強。一旦匯率觸及7.75的強方兌換保證水平,香港金融管理局便會介入市場,買入美元、賣出港幣,增加市場流動性,防止匯率進一步攀升。
反之,當資本外流導致港幣拋售壓力增大時,匯率可能跌至7.85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此時金管局會反向操作,買入港幣、賣出美元以支撐匯率。
這一雙向調節機制看似簡單,實則是香港應對1983年貨幣危機的關鍵舉措。當時港元匯率曾暴跌至9.6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聯絡匯率制度的建立及時遏制了危機。
如今,聯絡匯率制度再度成為穩定金融市場的重要手段。然而其背後折射出的,卻是全球貨幣體系深刻變革的複雜圖景。
美國政府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加劇了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國際投資者對持有美國資產的意願也在減弱。甚至巴菲特再股東大會上也多次提到美元貶值的風險,還直言“我們不想持有任何我們認為會貶值的貨幣”。
而彭博資料顯示,衡量亞洲地區貨幣表現的指標在上週五飆升至2022年以來最高水平,而衡量新興市場外匯回報的指標則創下歷史新高。而在主要貨幣兌美元走弱的情況下,人民幣、港幣兌美元逆勢升值。
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的情景,在港元實行聯絡匯率制度的情況下,成為國際炒家攻擊的焦點。
02
背水一戰的“東方諾曼底”
1998年的夏天,香港的空氣裡瀰漫著一種令人窒息的緊張。這座剛剛回歸祖國懷抱的國際金融中心,正面臨著一場不見硝煙的生死之戰。
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炒家,在橫掃東南亞之後,將貪婪的目光投向了香港。

對沖基金巨頭索羅斯
他們像一群嗜血的鯊魚,企圖撕碎香港的聯絡匯率制度,讓這顆東方明珠淪為下一個“提款機”。
這場風暴的序幕早在1997年10月就已拉開。
一些投機者採取“雙線作戰”策略:一方面在外匯市場大規模拋售港幣兌換美元,另一方面在期貨市場建立鉅額空頭頭寸,企圖透過迫使港幣與美元脫鉤來獲取暴利。
這場金融圍剿導致香港銀行同業拆息一度飆升至驚人的300%,恒生指數及其期貨合約暴跌逾1000點。據統計,炒家們僅在首輪攻擊中就拋售了超過400億港幣,透過證券市場套現數十億港元。
嚐到甜頭的國際炒家隨後變本加厲,在1998年1月和5月又連續發動多輪攻擊。這種“立體式”做空策略讓香港金融市場陷入惡性迴圈。
嚐到了甜頭的投資者繼續玩弄同樣的手段。在1998年1月、5月,相同的一幕一次又一次在香港上映。西方輿論戲稱,香港成了國際投資者的“自動提款機”,他們一旦缺錢花了,只需要在這個提款機上按幾個按鈕。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使出了“任一招”——大幅提高短期貸款利率,雖然暫時穩住了匯率,卻讓實體經濟付出了慘痛代價。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飆升,樓市腰斬,部分家庭因破產走上絕路。

時任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
然而,這僅僅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1998年8月,決戰時刻到來。
5日,炒家單日拋售200億港元,金管局一改被動姿態,動用財政儲備全數吸納;6日,再拋200億,金管局不僅照單全收,更將港元注入銀行體系以穩定拆息。
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董建華更是發表談話,他說:維持匯率是特區政府最堅定不移的政策。“如果有人覺得我們會有所動搖,他們是錯的!我們絕對有能力與決心維持聯絡匯率,我們一定會做得到。維持聯絡匯率將能確保香港的長遠經濟活力與利益,短期的痛苦可以接受。”董建華頗有悲壯之色,就像是背水一戰的“東方諾曼底”。
8月14日,香港政府宣佈動用外匯基金直接入市,與炒家展開“巷戰”,致使那一天的恒生指數反彈560多點,升幅8%,以7224點收盤。
但真正的鏖戰發生在28日——恒指期貨結算日。
當天,790億港元的成交額創下歷史紀錄,相當於每分鐘有1.6億港元在刀鋒上翻滾。
特區政府像一座孤城,面對排山倒海的賣盤,時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下令:“全部吃進!”恒指最終定格在7829點,比炒家建倉的7500點高出329點。
收市鐘聲響起時,曾蔭權宣佈:“香港贏了!”
這場勝利的背後,是超越教科書的經濟博弈。
國際炒家先在匯市拋空港元推高利率,再在股市做空藍籌股,最後透過期指合約放大收益。
而香港的反擊同樣凌厲——動用1200億港元外匯基金直接入市,相當於當時外匯儲備的13%,規模甚至超過1993年英國“英鎊保衛戰”的77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中央政府派出了兩名央行副行長坐鎮香港,朱鎔基總理那句“不惜一切代價保衛香港”的承諾,成為壓垮索羅斯的最後一根稻草。
03
穩匯率就是穩信心
為鞏固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香港金管局於1998年9月7日果斷推出7項強化聯絡匯率制度的技術性措施,包括可以按固定匯率把港元兌換為美元等。
隨後,特區政府又陸續頒佈30項配套政策,旨在提升證券及期貨市場的監管透明度,有效遏制跨國資本的投機行為。

香港媒體形象地將這一系列措施稱為“七招三十式”,既暗合中國傳統武術的招式名稱,又生動體現了香港金融防禦體系的系統性佈局。
1999年12月6日,香港股市迎來重要里程碑——恒生指數成功突破16000點大關,最終收報16168.62點。這一突破標誌著香港證券市場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歷經兩年多的調整與復甦,終於重新站上16000點的重要心理關口。

歷史總是螺旋上升。
當全球資本因美元信用體系出現裂痕而集體轉向亞洲貨幣時,港元被動升值的壓力已遠超市場預期,博弈已從“刀劍相向”轉為“內力比拼”。
這背後是全球經濟格局的重構。1998年危機的本質是亞洲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暴露,而2025年的資本洪流則標誌著美元霸權鬆動與全球經濟版圖東移的歷史性轉折。
南華期貨分析指出,從中期基本面來看,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持續低迷,其結構性困境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這為美元走強構成了實質性約束。
資料最具說服力:2025年第二季度,港元兌美元已累計升值0.4%,這一趨勢仍在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外匯儲備已從1998年保衛戰時的928億美元躍升至2024年的4200億美元,金融防禦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而兩次危機的應對策略更形成映象對照。1998年戰役後,香港金管局頒佈新規頒佈了限制賣空和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大受限制。2025年此刻,中國正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與“港股通擴容”。
兩次危機看似相反,卻指向同一命題:金融主權,本質是制度設計能力與危機響應速度的乘積。
當上千億港元砸向市場,其背後不僅是技術性調控,更是一場預演——若美元霸權進一步鬆動,香港這個“東方紐扣”,將如何繫緊亞洲金融安全的第一粒釦子?
或許,2025年的真正啟示是:當港元成為全球資本洪流的洩洪閘,穩匯率就是穩信心,而信心,才是比黃金更珍貴的貨幣。
參考資料:
《21年前的今天,那場驚心動魄的香港保衛戰!》中國青年報
《港金管局四日三次注資維穩港元》財經雜誌

當一條美人魚溺了水,中產新寵何以失控?
天剛矇矇亮,一個大驚喜,中國資產極速拉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