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乒乓球亞錦賽,想必大家都見識到了飯圈“球迷”的聒噪與噁心,這個問題我在奧運會乒乓球比賽時就講過——《“極端粉圈”入侵奧運會》,今天再繼續這個話題,說一說更深入的、更本質的內容。
雖然我天天罵飯圈,雖然那些粉絲真的很傻逼很礙眼,但這個更深入的問題就是:當前乒乓球飯圈文化是一個在外表現形式,根源是相關領域內部的官僚主義、宗派主義、門閥主義傾向。
那些傻逼粉絲不過是人前蹦躂的小鬼,吸引了太多注意力。但是每一坨小鬼背後,都對應著一個“閻王”,而這些閻王們組成的,就是閻王殿!
“閻王殿”的形容來自於毛主席的發明,他老人家當年就批評過:我們有些部門就是“閻王殿”,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扶植自身勢力,上對抗中央決策,下欺騙人民群眾。地方要多出幾個孫悟空,大鬧天官。要打倒閻王殿,解放小鬼。
什麼因結什麼果,宗派主義是因,飯圈亂象是果。不管是乒乓球哈市其他“閻王殿”,都要遵循這個思路去探尋本質問題。
這樣搞小團體、飯圈文化,別說洛杉磯奧運會大機率很難看了,對長遠發展也是很大的危害。現在各省市,除了底氣十足的少數大省和直轄市之外,都不會有太強的培養乒乓球苗子的動力了,培養出來被你各種小團體的太子、公主排擠,資源給不到,公平競爭也沒有,就給別人抬轎子,還不如考慮在別的賽道彎道超車呢。
反正據我所知,很多省份都不約而同轉向要在網球領域“彎道超車”,因為商業價值高、觀賞性強,而且沒有太多論資排輩、官僚主義影響,更容易彎道超車。
乒乓危矣,這流量盛世,也不知如誰所願?

再強調一遍:目前某些領域的飯圈文化是一個表象,根源是某些部門內部的官僚主義、宗派主義、門閥主義傾向,不僅僅侷限於乒乓球領域。那些瘋狂的流量粉絲,恰恰成為了門閥“閻王殿”豢養的打手。
以前我就開玩笑說:雖然流量明星的粉絲很傻逼,但我們得慶幸,他們粉的只是娛樂明星。假如未來有一天,資本家吸血鬼和貪官汙吏們都養起了自己的飯圈,那革命烈士鮮血可真就白流了。
還記得當年共青團中央搞虛擬偶像“江山嬌”“紅旗漫”嗎?

結果評論罕見翻車,慘不忍睹。可見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都比我們某些搞宣傳的幹部高多了……


原因很簡單,天下“苦流量久矣”“苦粉圈久矣”“苦娛樂至死久矣”,你資本推出點不會唱不會跳不會演戲的愛豆出來騙錢也就算了,共青團帶頭搞這個是幹啥?
客觀來講,我認為官方宣傳確實要親民,但是親民不等於粉圈化,不等於低俗化。可能宣傳口的幹部認為,粉圈文化好火啊,二次元文化受眾很高啊,微博熱搜天天都是粉圈的內容啊,我們不如塑造個虛擬偶像吧。
這個思路就跟青睞流量明星的電影投資方一樣陷入了誤區,粉圈活躍但不代表他是大多數,也不代表大多數認同他們的文化。甚至很多追星、有偶像的人都很反感粉圈文化,對於打榜控評等等操作比我們路人還厭惡。最後“能不能扛票房”跟流量大不大,完全是兩碼事。
他們想搞粉圈,想搞流量,但是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數,忽略了那些早已被流量時代的浮躁與虛無折騰的身心疲憊的大多數,自然也招致了最激烈的反對,江山嬌和紅旗漫偶像計劃不幸夭折,享年6個小時。

被全國人民罵到一天夭折,說明大家心裡都有數,飯圈是個毒瘤,千萬不能讓癌細胞擴散。看看乒乓球,給我們打了個小樣。
不得不說,當年我們體制內很多部門,迷信流量、迷信流量明星、迷信粉圈邪教,走了不少彎路。
當年建黨100週年的獻禮片《1921》幾乎全部主要演員都是流量明星班底,其質量大家“有目共睹”。而且因為披著“主旋律”的外衣,這群流量明星甚至都不能批評了,一說文章就被刪,死去的記憶重新開始攻擊我:


其實我早就想說了,咱也不是攻擊主旋律,咱也不是攻擊黨,咱也不是攻擊國家,咱就是覺得這些作品拍得爛、這些演員演得爛,不足以體現出黨和革命先輩的偉大,這都不讓說麼?
他們拍得好主旋律嗎?他們有足夠的歷史知識去了解那先些輩的偉大嗎?他們作為既得利益團體真的能理解為國家為民族為理想犧牲一切的情懷嗎?
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我們的主流媒體、官方機構、主旋律作品、重大晚會演出、主要獎項,都喜歡拉上各種亂七八糟的流量明星,其實就是指望他們那些狂熱的粉絲去完成資料KPI。
曾幾何時,吳亦凡這種要演技沒演技、要唱功沒唱功,一身緋聞被稱為“加拿大炮王”的品種,甚至都是官方機構非常鍾愛的合作物件——


管一個加拿大人叫同志,我都嫌寒磣……這背後還普遍存在著“飯圈邪教”入侵體制,有人借用官方名號私人追星的現象。
當年吳籤真是風光無限,左手領共青團的獎,右手跟中國航天合作,抽個空還能在央視釋出新歌……


所以我們要感謝吳籤!吳籤真是個好老師——這個“老師”不是教育群眾的,而是教育了尚且對流量明星存在著各種不切實際幻想的領導幹部的!
當年流量亂象本質:一方面資本和流量有求於領導,希望小鮮肉們能在重大節慶演出、主旋律作品中露臉、相關獎項的傾斜,這也就意味著搭上了“官方的線”。
另一方面,有些領導是真的脫離群眾,發自內心地地相信現在年輕人就喜歡這玩意;有些領導心知肚明,但也願意做那個擊鼓傳花中“看破不說破”的那個人,畢竟粉圈的控評可以輕鬆幫他們完成宣傳KPI;還有些領導壓根就是利益相關,非常建議查一查這些領導是不是有一個在娛樂傳媒公司有股份的小舅子。
現在回想一下那一段時間真是“至暗時刻”,各種主旋律作品、重大晚會、官方宣傳,全都是流量明星,你但凡說兩句不好,不用鐵拳出手,粉絲的口水都把你給埋了。那真的是“至暗時刻”,當年流量勢力囂張到,讓劣跡藝人李易峰,去當毛澤東主席的特型演員。

子曰:是可忍,孰不可忍?

自吳籤坐牢之後,體制與流量明星合作的各種歪風邪氣被剎住了。毛主席說要給赫魯曉夫頒發一個一噸重的獎章,因為他逼會了中國人民走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照我說,我們也得給正在牢裡的吳籤頒一個一噸重的獎章,正是他堵死了體制與流量的交媾之路。
現在想想都心有餘悸:閻王揮舞著鐵錘,小鬼們控評、人肉、網暴一條龍……哪有人民群眾喘氣的空間哦。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說了這麼多文化、宣傳領域的彎路,是給乒乓球看的,是真心盼著我們的乒乓球好,難道你體育界就特殊,能在粉圈狂熱中“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嗎?

上個月我專門寫了篇關於宗教的長文《宗教的陰霾依然籠罩著我們》,我為什麼要特別強調我們要關注“宗教思維”,因為我們唯物主義世俗國家中,宗教不能掀起什麼大風大浪,但是宗教根植於人性的弱點,宗教思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會普遍出現各種“宗教代餐”的現象。
這種“宗教代餐”最典型的就是粉圈:那些瘋狂的粉絲就是狂信徒;他們的偶像就是“神”;他們的世界觀就是宗教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要麼是割割的粉,要麼就是割割的“對家”“黑子”;甚至這個組織里還有賣“贖罪券”的神職人員——賺粉絲錢的“粉頭”“站姐”。
同樣的,關於區分信仰與宗教的問題,也與粉圈類似:信仰是關於個人心靈的一場自由的探索,而宗教則是一種關於社會的一系列嚴格的契約。信仰是個人的思想問題,是屬於個人的自由;而宗教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一種經濟組織,更是一個倫理道德制定機構,還有相當一部分暴力機器的作用,與全社會息息相關。

就好像喜歡一個明星和加入他的粉圈的區別。大家看看身邊的例子不難發現:一個人追星,他同樣是一個很友善很可愛可以正常交流的人,這並不衝突;但一個人加入了粉圈,他就變得極端、狂躁、富有攻擊性且言論和思想都變成了“復讀機”。
最簡單的,單純的追星與粉圈不同,追星的人當發現自己的偶像或業務能力不足、或德行有虧、或缺乏擔當、或個人喜好變化之後,很快就不會熱衷於他——這就是批判與反思,也是科學的“可證偽性”;
而粉圈則是徹底單向度的狂熱與崇拜,我家哥哥做什麼都是好的,我家哥哥演技最棒、唱功最強,我家哥哥熱衷慈善舉世無雙,我家哥哥如神一般不可置疑。有的覺得我家哥哥演技不好、唱歌難聽的,都是收錢的職業黑子、是對家(是被撒旦蠱惑了心靈),我們去控評,去舉報他讓新浪封號(燒死異教徒)。

文化娛樂圈已經被霍霍成這樣了,我是真的不忍心看著我們的國球也陷入了流量與粉圈的歧途。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相關閱讀:文化革命的意義
◆ ◆ ◆ ◆ ◆
上一期內容的影片更新了,歡迎多多點贊:


第二本新書正式連載完畢:《資本囚籠》全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