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樊振東陳夢退出WTT這事

大家好,我是紐約君。
最近樊振東、陳夢、馬龍退出世界排名的事很火,也讓WTT處於風口浪尖上。
因為樊振東說,WTT頒佈了不參賽就罰款的新規,個人無法承受,所以就退出了世界排名。
至於新規何時出現,樊振東也不清楚,但他確定以前自己沒被官方告知過。
那是不是以前與選擇的執行呢?
在這些問題懸而未決時,大家已經把WTT給罵慘了。
剋制一點得會說,我們要抵制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則。
激烈一點的,開始罵賽程安排不合理,罵草臺班子,連個規章和財報都沒有。
尤其是財報,在哪裡啊,你們真的不是皮包公司嗎?
接著攻擊性上了一個臺階。
借古諷今的:
“有一種岳飛被12道金牌召回後,反手一槍挑死秦檜的美”
聯絡全球的:
“任何一個體育專案,任何一個國家,有最受關注的奧運會男女冠軍,被自己國家的專案機構打壓的嗎?現在有了,正好發生在國球乒乓身上。”
這麼一來,咱都致敬韓國的體育精神了。
都到這程度了,得毀了乒乓球這項運動吧。
總要一個具體的人來擔擔罵名吧。
因為WTT世界乒聯董事會主席和中國乒協主席是同一人,所以他們覺得劉國樑出賣自己人利益,就說他遲早得跟李鐵一樣,進去唱鐵窗淚。
說到這裡,你也明白了,這些質疑歸納起來就是幾宗罪。
退賽罰款規定
賽事密集現象
財務不透明
獎金問題
賽事組織水平
劉國樑有沒有出賣國乒
……
當然這不代表輿論一邊倒。
還有很多反對樊振東、支援WTT的意見。
說這規則一視同仁啊,有什麼好怕的呢?
說職業球員就要職業化,你不參賽那就罰錢,像上班一樣。
說樊振東及其粉絲都是利己表現,只會用奧運冠軍的餘溫來綁架輿論。
既然爭吵恐怕還會繼續下去,那與其情緒上頭,不如來看看這幾宗罪到底存不不存在。
  •  首先,罰款規則新不新?
所謂的最新規定中,如果球員退出WTT賽事並參加其他非WTT比賽,將面臨罰款。
像樊振東這樣級別球員會一次被罰5000美元。
光是今年,非洲球星阿魯納就被罰了兩次,罰了5000美元,為此他還和ITTF對簿公堂。
可見這條規定至少存在一年了。
而樊振東感覺新鮮的原因,可能是因為WTT選擇性執法,專挑乒乓弱國下手。
說起來這項罰款制度也不單一,挺多元的。
半年比賽日程登記,罰500美元;
資格賽No-Show罰款,至少罰250美元;
比賽中途傷退未進行醫療程式,罰2500美元或1500美元。
即時到這裡,粗看好像沒問題啊。畢竟有傷的人誰會在同一周棄權了一個賽事還去參加其他賽事呢。
那不是詐傷嗎?
而且有人算了算,主力只有冠軍賽和大滿貫這些是自動入圍的,基本一個月一次就可以,這個比賽強度職業選手完全可以接受吧。
  •  所以,一年比賽多不多呢?
從年初到奧運會開始前,WTT一共開了17站支線賽以上級別的系列賽,橫跨亞歐非美四大洲。
6月更是搞出了全球馬拉松。
而且,你還需要打WTT以外的比賽,比如2月份打過釜山世乒賽;
同時你還需要日常訓練吧。
那算下來沒什麼時間休息,也加大了國乒選手受傷的機率。
從9月的WTT澳門冠軍賽開始,林高遠就接連參加了WTT北京大滿貫賽、亞洲乒乓球錦標賽、全國錦標賽以及WTT法國蒙彼埃冠軍賽等,於是到了11月的WTT法蘭克福冠軍賽,他受傷退出。
同樣,從巴黎奧運會到此次亞錦賽,不到3個月時間內孫穎莎打了34場比賽。於是到了10月,她受傷退出接下來兩站WTT比賽。
而且高頻比賽之下,選手們的狀態往往大幅波動,容易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因為你打得太多,打得太密,你還要打雙打,狀態不起伏,你是神仙啊。
好了,給高工資,然後大家踐行996/007,這也能理解。
  •  但是,獎金真的高嗎?
WTT在爭議中公佈了獎金,按理說獎金基本在漲。
  • 但是獎金真的及時發嗎?
阿魯納說沒發到位,他幾次在網上舉報投訴過,他都快懷疑到了2024年還有賽事活動歧視黑人啊;
法國運動員西蒙·高茨發文也早吐槽過,乒乓球比賽的獎金其實越來越少,有的比賽總獎金額從80萬美元腰斬到了30萬美元。
關鍵就在於WTT始終註釋了:“WTT可自行決定隨時更改任何賽事的獎金,無需事先通知”。
所以獎金實際發放得怎麼樣呢,還得從看財報。
  •  問題是WTT財報在哪裡?
我去查了查,近年來ITTF只公佈了WTT2022年的財報,裡面也語焉不詳。
WTT全名叫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它上面有一個協會,叫ITTF(國際乒乓球聯合會)。
ITTF審計報告裡,最關鍵資料是WTT2022年經營收入。但這是根據ITTF的商業收入猜測的,所以現在有2990萬美元、2642萬美元兩種猜測;
就是這張圖上的兩處數字。
另外,根據審計報告,ITTF的年報應在次年6月前提交。但很明顯,現在缺了幾次。
有趣的是,有網友根據這份審計報告算了算:
又根據審計報告,ITTF集團2022年度全職員工人數在50-250區間。假設WTT有20個員工,則2022年度人均年薪23萬美元(約摺合162萬元人民幣)。
好傢伙,這比運動員收入絕對高。
要是我,我也坐辦公室指點江山,哪會起早貪黑練球打球。
畢竟,另一邊,球員的參賽成本居高不下。
  •  參賽成本有多高呢?
瑞典球員莫雷高德吐槽 ,來中國比賽一週,自己需要花掉5萬元人民幣。
而他2024年他的獎金收入不到11萬美元(77.77萬元人民幣),他不可能像樊振東一樣拿那麼多冠軍,意味著他沒打幾次WTT的比賽就會虧光所有獎金。
更何況現在退賽都要罰5000美元了。
所以有的選手也快進到眾籌經費來參賽了。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你不讓我賺大錢,那就不要讓我多出力。
這麼一來一些不那麼重要的比賽,完全可以捨棄啊。
但是現在不僅不行,會被賦0,還會被罰款!
  •  罰到什麼程度呢?
你打雙打獎金真不夠罰款的。
這還不是最絕的。
網友傳一張圖說,選手全年不參加WTT要罰款164萬,要知道全奪冠獎金不到200萬。
因為像樊振東、陳夢這種排名前10的運動員只強制報名WTT大滿貫賽、冠軍賽以及年終總決賽。
WTT其他比賽並不是強制報名參加,因此也就不涉及退賽罰款。
好訊息是上面的訊息是假訊息;
壞訊息就是還不如是假訊息呢,因為按現行版本來看,會更慘。
直播吧上網友影也給出了一個計算:
若2025年高規格比賽全部奪冠,那TOP10得到選手能拿下的獎金約合人民幣40萬元;
若一位世界排名前十的運動員在2025年不參加WTT強制報名的賽事罰款金額應約在人民幣37萬-89萬元之間。
淨虧可達40萬元。
那還打什麼球,買一年股票都恐怕虧不出這樣子來。
等等,那怎麼一張票能賣12380元,還很搶手呢。
  •  門票錢到底去哪裡了呢?
這事上倒不能全怪WTT。
因為賽事運營的成本是當地承擔的,而門票收入,當地和WTT平分。
有球市的當地自然能賣的很高。
就像很多人吐槽的賽事組織能力。
包括賽事的後勤保障堪憂、沒有到球場的大巴、球員只能入住與賽事達成合作的昂貴酒店等,也跟當地有關。
補貼多的,舉辦大型賽事經驗豐富的地方,自然組織能力更好一點。
惡性迴圈不可避免出現了。
  •  什麼樣的惡性迴圈呢?
獎金少→賽事多→不參賽就罰款→罰款多→你想靠獎金來補→獎金還緩發→收入變少→WTT催你多參賽掙錢→可比賽獎金就是少
這種惡性迴圈還在毀壞WTT的根基,那就是你的世界排名越來越扯淡了。
以2024年最後幾周的積分排名來看,前五里湊不出一個三大賽單打冠軍,這排行得多水啊。
這就變成了資本設立的魷魚遊戲,結局是玩家無人生還。
也導致大家能360度找角度都能正確地罵WTT。

最後你可能想和其他網友一樣呼籲關注球員本身。但我覺得這是正確的廢話。
因為WTT最主要目的是賺錢,而不是以球員為本。
這點和足球、籃球、網球等最紅火聯賽的運營一樣。
因為你在乎球員看法了,勢必要降低賽程密度,這麼一來看點熱搜沒了,比賽就會沒人看,沒人看就沒錢了,球員就打不了球了。
所以你也可以看到一個拉扯過程。
足球和籃球裡各種賽制改革,改得球員抵制。
英超俱樂部抵制密集賽程;
NBA球員抵制賽制改革;
網球亞洲賽季再現退賽潮。
但改的目的都是要你們球迷看得爽,要賺球迷的錢。其實這裡,網球和乒乓球都挺像的。
網球ATP裡有退賽扣分罰款規則;
乒乓球球也有。
ATP強制種子選手入圍高級別賽事;
乒乓球裡也有。
ATP裡有積分排名;
乒乓球也有。
對了,WTT就是模仿ATP打造的。但兩個複製貼上的內容怎麼差別這麼大。
原因就是打網球賺錢。
網球世排名150多位、名不見經傳的球員得的獎金,與王楚欽的一樣。
所以WTT存在的意義就是來把乒乓球的收入提升上去。其他的都是廢話。
現在還算好的,以前更慘。
2013年的乒超,山東隊一場比賽中,全場僅一位老年男性觀眾,還在啃燒餅!
那時候票價低到幾十塊錢能看一天,還管一頓飯。
後來劉國樑就想出了“飯圈”這招。
因為這招可以保證一個文體分支的收入下限。
而他懂“飯圈”,又懂怎麼提升運動員成績,所以哪怕我們編出各種段子,也不妨礙他在中國乒乓球領域裡發揮影響力。
甚至於歐洲更需要這樣的運營人才,因為歐洲的球市更慘,沒“飯圈”那是一點點都不行。
所以你看,就在幾乎全網的質疑中,劉國樑不久前當選新一屆中國乒協主席。
現在,大家覺得“飯圈”毀了乒乓球聯賽。 
其實不是的,“飯圈”拯救了乒乓球聯賽,也讓乒乓球這項運動發展得越來越好了。
畢竟沒錢的運動肯定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
也像曾經柯達衰敗時,很多人引用的一句話:“柯達直到破產的那一天,生產膠捲的質量都是最好的,只是這個世界再也不需要它了。”
競技體育上比任何領域都明白這個道理。
-END-
感  謝  閱  讀  ⭐️  歡  迎  分  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