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攻入俄境內沒有任何戰略意義,但未必是壞事!

這幾天,俄烏戰爭又出現了一個新局面:烏軍反攻進俄羅斯境內。

說實話,這件事發生以後,我不知道寫什麼,因為這個事情並不複雜,幾句話就能說明白,不夠用一篇文章單獨來寫的。

但是,最近我發現,網路上各種亂七八糟的、帶節奏的都出來了,有說俄羅斯情報部門太垃圾的,有的罵俄軍太垃圾的,甚至有人說俄羅斯已經頂不住了,面臨著二次解體的可能……
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先給大家結論,主要有三點:
第一,俄羅斯很難在第一時間內防住烏軍的攻入;
第二,反攻俄羅斯境內是美國策劃的;
第三,烏軍反攻入俄羅斯境內沒有任何軍事意義,也沒有任何戰略意義,這是一場政治戰。
我們先說第一點,為什麼說俄軍很難在第一時間內防住烏軍的攻入?
很多人在分析這場戰爭的時候連最基本的地圖都不看,然後就一頓分析……其實,只要你看一眼地圖,很多事情,你立刻就會明白了。
這次烏軍的反攻地點選擇在俄羅斯南部庫爾斯克州烏克蘭軍方宣稱,進攻一週以來,烏軍已控制約1000平方公里的俄羅斯領土;俄羅斯庫爾斯克州代理州長阿列克謝·斯米爾諾夫稱,烏軍在40公里寬的區域內向俄境內推進了12公里,約412平方公里。
從宣傳角度上來說,烏軍肯定要誇大戰果的,俄羅斯肯定要“減少”損失的,真實情況肯定是大於400平方公里,但是又小於1000平方公里——法新社根據美國戰爭研究所(ISW)的資料分析稱,烏軍佔領最多是800平方公里;CNN的分析更認為,瑟爾斯基的話應該打三折,烏軍只佔據了300多平方公里。
我們就按400-1000平方公里的中間數計算,也就是700平方公里,這個面積大概相當於中國南方城市裡的3個鎮的面積。
俄羅斯的目標是很明顯的:從烏克蘭手中“收回”當初列寧、赫魯曉夫和斯大林“送”給烏克蘭的領土。
知道很多國家為什麼沒有跟著歐美製裁俄羅斯嗎?
就是因為俄羅斯公佈的目標是拿回當初蘇聯前領導人劃分給烏克蘭的領土,而不是其它地區——本質上來說,無論是列寧,還是赫魯曉夫或斯大林,當初他們將那些領土劃分給烏克蘭並不是說將那些領土給了烏克蘭,而是將行政權劃分給了烏克蘭,因為那時的烏克蘭還是蘇聯的一部分。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包村位於江蘇南京市浦口區的石橋鎮,它隸屬於安徽省巢湖市和縣石楊鎮,總面積為0.4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飛到江蘇的飛地。
大包村被江蘇“包圍”了,這個就非常不利於安徽管理了。所以,從管理的角度,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大包村的行政權交給江蘇。
地方還是屬於安徽的,但是我交給你管理:安徽可以和江蘇簽訂一個30年的協議,在30年內,大包村交給江蘇管理,江蘇省每年將該村稅收收入的30%支付給安徽省。協議到期後,再決定是否續簽。
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很多事情就和這個差不多,只不過當時蘇聯解體的速度很快,很多事情都是一筆糊塗賬,說不清、道不明瞭。
我們不在這個地方說太多了,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
俄羅斯的主攻方向在大頓巴斯地區,對其他地區沒有“興趣”,所以在其它地區主要是以防守為主;烏克蘭也清楚這點,所以他們也主要將兵力放在了大頓巴斯地區。
俄羅斯目前主要在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地區和烏軍作戰,除了這4個州外,哈爾科夫、尼古拉耶夫、敖德薩也是俄羅斯的潛在目標,只不過目前俄軍的軍力不足以同時對那些州發動進攻。
比如,俄軍就多次對哈爾科夫發動戰爭,但是由於哈爾科夫的防守太強大了,俄軍幾次進攻都無功而返,最終不得不放棄。
與哈爾科夫相鄰的是別爾哥羅德州,俄軍在那地方防守也比較強,所以烏軍想要在那個地方反攻進俄羅斯幾乎是不可能的。
現在大家知道烏軍為什麼選擇庫爾斯克作為反攻地點了吧?因為其它地方,烏軍很難取得成功。
庫爾斯克本來就不是戰爭的“前線”,俄軍在那地方的防守非常弱。
本來那地方都不是雙方的重點,所以雙方都沒有在那地方部署重兵,這就讓烏克蘭有了可乘之機,偷偷聚集幾千人,然後突然發動襲擊——如果烏克蘭想要動用上萬人,那麼必然逃不過俄軍的偵察的。
俄軍在庫爾斯克的防守比較薄弱除了上面的原因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由於歐美害怕俄羅斯“狗急跳牆”,對北約發動進攻而引起世界大戰,所以歐美在援助烏克蘭的時候對烏克蘭進行了限制——禁止烏克蘭使用歐美援助的武器進攻俄羅斯的本土。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烏克蘭沒有敢對俄羅斯本土發動地面進攻,最多就是用無人機襲擊俄羅斯本土。
庫爾斯克不是戰爭的“前線”,再加上歐美禁止烏軍使用其援助的武器進攻俄羅斯的本土,這讓俄羅斯在這個方向上失去了警惕。在這樣的背景下,只要歐美取消對烏克蘭的限制,烏軍偷偷聚集幾千人,然後突然發動進攻,俄軍是很難在第一時間就防守住的。
分析到這,我們就可以很清楚一點了:這件事必是美國策劃的。
如果不是美國取消了對烏克蘭的限制,烏克蘭根本不敢進攻俄羅斯本土——如果烏克蘭沒有得到美國的授權就強行使用歐美援助的武器進攻俄羅斯本土,那麼以後將無法得到歐美的資金和武器援助。
俄羅斯很難在第一時間內防住烏軍的攻入反攻俄羅斯境內是美國策劃的,這兩個問題,我們已經給大家分析完了。
下面就剩最後一個問題了:烏軍反攻入俄羅斯境內沒有任何軍事意義,也沒有任何戰略意義,這是一場政治戰。
烏軍攻入俄羅斯境內的人數,媒體上有說1000人的,也有說2000人的,還有說上萬人的。但是,如果大家看完我們上面的分析,就會知道烏軍人數絕對不會太多——小規模的偷偷調動,俄羅斯可能會關注不到,但是如果是上萬人的軍事調動,必會被俄羅斯察覺。
烏軍攻入俄羅斯境內的人數最多2-3000人,這個兵力是沒有能力去佔領俄羅斯領土的,最多就是打運動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到處搞破壞。

如果烏軍想要佔領俄羅斯的領土,那麼就需要擁有足夠的兵力(這點兵力,東分一點,西分一點,必會被各個擊破),構建防禦設施、擁有穩定的後勤補給(包括武器裝備、食品藥物等),而這是烏軍做不到的。

孤軍深入,只能搞點破壞,所以烏軍這次攻入俄羅斯境內既沒有軍事意義,也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既然烏軍攻入俄羅斯境內既沒有軍事意義,也沒有戰略意義,烏軍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很簡單,這是一場“政治戰”。
烏軍想要透過這種方法告訴國內老百姓和歐美,烏軍還是有能力對俄羅斯境內發動反攻的,並以此要求歐美繼續支援烏克蘭。
按照烏克蘭自己的說法,他們的這次行動的目標是:想要佔領一些俄羅斯的領土,然後在後面的談判中和俄羅斯“交換”領土。
至於一些自媒體所分析的“讓俄軍從頓巴斯前線抽調兵力回援”壓根就是扯淡,烏克蘭自己都沒有對這件事抱有任何希望。
普京也把話說得很清楚:“顯然,敵人正企圖改善其未來的談判立場,但與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地襲擊平民、民用基礎設施或企圖威脅核設施的人能進行怎樣的談判?能同他們談什麼呢?

普京絕對不會和烏克蘭談判的,這支攻入俄羅斯境內的烏軍已經沒有任何生還的可能了。
這時又出現另外一個問題:美國為什麼要支援烏克蘭發動這場反攻?
拜登任期即將結束,下一個任期未必還是民主黨的,所以從民主黨的角度來看,必須要有所準備:民主黨必須在特朗普上臺之前將自己的“政治遺產”儘量保留下來,那樣,就算特朗普上臺了,也不是他輕易能改變得了。
當然了,從我們的角度上來看,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特朗普上臺了,讓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了,讓美國和俄羅斯“和平”了,這自然會降低俄羅斯對我們的依賴。所以,這件事未必是壞事。
我希望看到的:既不能讓俄羅斯崩潰,也不能讓俄羅斯獲利,最好就是讓俄羅斯和烏克蘭、歐美彼此長期的消耗下去。
—–全文到此為止。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的原創文章,請點選下面的公眾號名片,關注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