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真的是我們以為的白紙一張嗎?
-
一個孩子長成什麼樣,父母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
父母已經做得夠好了,孩子怎麼還能這樣?
-
……
最近追完英劇《混沌少年時》,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腦海裡反覆盤旋著這幾個問題。順便說一句,這劇太精彩了,推薦大家一定要看!

它講的是13歲男孩Jamie持刀捅殺同學的故事,從犯案到被捕僅僅一天,可探尋 “他為何成為兇手”才是這部劇的核心。

導演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從警方、心理諮詢師、父母三個角度出發,試圖從“校園、網路、原生家庭、社會制度”等角度解釋Jamie的這一行為。
但解釋清楚了嗎?
直到劇終,也沒人能給出一個板上釘釘的答案,所有人都深陷迷茫、不解,也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作為一個爸爸,我也本能地把自己帶入了Jamie父親這個角色。跟隨導演的鏡頭,一步步見證孩子被抓捕、被關押、被起訴的過程,也一步步體驗到一個父親的焦慮、迷茫和自我拷問:
-
我真的瞭解我的孩子嗎?
-
我為什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
我到底該怎麼做才是一個好爸爸?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在這個父親身上具象化了。

提起少年殺人犯的父親,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定不正常”:
戀童癖?
酗酒?
家暴?
嗑藥?
出軌?
……
但Jamie的爸爸米勒是一個非典型,他非常普通。
外形上,他就是一個最常見的中年男性的樣子;
工作上,他是一家下水道修理公司的老闆,老老實實經營;
家庭上,他和老婆生了一兒一女,感情穩定,家庭幸福。
他就是大街上來來往往為生計奔波、老老實實賺錢養家的普通人中的一個。
兒子出事前,他覺得自己就是個幸福的普通人。可警察清晨六點破門而入的那一刻,他的家門被踹得支離破碎,家裡被翻騰得亂七八糟,“殺人犯的父親”這個標籤,就這麼狠狠砸在了他頭上。

那天早上,他說的最多的幾句話是:
他只是個孩子!
你找我兒子幹嘛?
他什麼也沒幹!
你們抓我兒子幹嘛?

因為兒子被捕,米勒第一次走進警局,第一次聽說了很多法律名詞,第一次擔任“合適成年人”,第一次見證警方收押犯人的全過程。



他的兒子,怎麼可能會殺人?
一個13歲、體型瘦弱、性格柔弱、被嚇到尿褲子、害怕打針、抽個血都會疼得皺眉頭的小男孩,怎麼可能會殺人?
他一直堅定地相信這一切都是誤會,直到警方放出事發時的錄影。他看到兒子像野獸一樣,用刀不停地捅女孩。
他怎麼會養出一個殺人犯???

作為一個父親,米勒一直是驕傲的。
他驕傲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擺脫了原生家庭的陰影,給孩子們更好的成長環境。
他像兒子這麼大的時候,正在遭受父親無止盡的毒打。有時候,父親會用皮帶抽打他,一下又一下,沒完沒了。
哪怕是現在提及這些事,米勒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皺眉、咬牙切齒。
他痛恨父親,更痛恨暴力的育兒方式。



他想要做一個不一樣的、更好的父親,要用“愛的教育”給孩子溫暖的童年。


他從不打罵孩子,帶兒子去練足球、打拳擊。看到兒子喜歡畫畫,欣喜不已,就想著怎麼好好培養。
孩子要電腦,他就二話不說買了,還搭配了桌子、椅子、鍵盤、耳機……
他還會和孩子一起玩兒足球遊戲。
陪伴、支援、友善、溫暖……這不就是當今大家公認的更好的育兒方式麼?!

但為什麼,結果卻沒有變得更好呢?
對此米勒不能理解。
回憶撫養兒子的過程,米勒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帶兒子學踢足球。
他想讓兒子更強壯、更有男子漢氣概。
但兒子的表現實在不理想,經常被安排“守龍門”,米勒只能用“太菜”來形容。


聽到別的爸爸嘲笑自己兒子,米勒就假裝沒聽到。
他刻意轉過頭,避免和兒子目光交匯。他能感覺到兒子正在看著他,但他不想讓“失望”這種情緒傳遞到孩子身上。



他以為這樣就能藏起自己的心思,就能繼續給孩子“積極的支援”。殊不知,兒子早已洞察到了一切。
在跟心理諮詢師談話時,Jamie也聊到了足球。
他沒有運動細胞,這事兒爸爸是知道的,但爸爸依舊喜歡帶他做各種運動。Jamie很明白,爸爸希望他能更堅強、更有男子漢氣概。
他一直把爸爸視為偶像,關注他的一舉一動、他的工作、他的情緒。對於爸爸的期待,Jamie努力配合、努力達成。
每週六,爸爸都會陪他去練足球,會在賽場旁給他加油。但敏銳的他發現,一旦他表現不好,爸爸就會……移開視線。





他覺得讓爸爸失望了,丟臉了。即便爸爸沒有抱怨過一句,他還是覺得很羞愧。
一個很失望,一個害怕讓對方失望,父子倆都懷揣著心事,卻從未交流過真實的感受。
事實上,除了這種微小的情緒波動,Jamie的很多心緒都處於米勒的盲區。
Jamie在父母面前表現得很老實,但在學校裡卻是撒謊老手。他最擅長的就是逃掉體育課,能熟練運用很多借口:
我頭疼!
我頭暈!
我肚子疼!
我腿扭著了!

Jamie一回家就待在屋裡不出去,父母以為他很安全。但實際上,他正獨自消化在學校被霸凌的沮喪和憤怒。獨自面對網路欺凌,籌謀著一場復仇計劃。
一個女孩頻頻在他的社交賬號傳送爆炸符號,嘲笑他是“非自願單身者”,大白話就是沒人要的單身狗。

(影片中展現的青春期孩子社交暗語 圖片來源:B站 郭大狒了)
這是獨屬於青春期孩子的社交暗語。
儘管米勒只有13歲,卻已深受“外貌焦慮”和“性魅力焦慮”困擾。他覺得自己長得不帥,對女孩沒有吸引力,簡直是一無是處。
他想盡辦法要證明自己的男性魅力。得知那個女孩表白被拒後,他就想要撿個漏,趁著對方情感低迷期表白。
可女孩非但沒答應,大機率又嘲諷了他幾句。羞憤交加的Jamie決定報復,最終捅了女孩7刀。
這一切發生的時候,作為父親的米勒,壓根就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不知道。
他和妻子完全不解的是:
孩子呆在家裡、在房間裡,怎麼能學壞呢?

可我心裡最想說的是:
孩子經歷了這麼多被欺凌的至暗時刻,這麼多自卑迷茫的絕望時刻,怎麼就沒跟爸媽說呢?!
除了生性脆弱、敏感外,大概他早已悄悄跟著爸爸學會了隱藏情緒、逃避真實感受。
敏感的天性和習慣性壓抑,讓他始終沒有辦法開口求助。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發洩憤怒,展示力量。
兒子出事後,米勒才模模糊糊意識到這點,他自責:
“可能是我疏忽了。”

但他真的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父親了,努力擺脫暴力陰影,努力養家餬口,努力給家人愛和溫暖。
哪怕確認兒子是殺人犯後,他也依舊沒放棄父親的指責,給兒子鼓勵和支援,等待著孩子出獄的那天。
這樣一個父親,我真的難以開口指責他,過於剋制、過於隱忍。我只想說,不要用“完美父母”綁架自己。
孩子從來都不是白紙一張。但父母的內心,何嘗不是被自責、悔恨和自我懷疑撕扯得千瘡百孔?
米勒的悲劇不是個例——太多父母都不自知地被“完美養育”困住了,以為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扭轉自己和孩子的命運。可我們忘了,愛不是控制,溫暖不是掩蓋,接納才是治癒的良藥。
當Jamie因為害怕丟臉而隱藏傷痛,當米勒因為放不下架子而回避真相,他們都在重複著最殘酷的惡性迴圈:“我給了你全部的愛,卻從沒真正看見你。”
如果你也有過相似的崩潰時刻——孩子突然的叛逆、隱藏的創傷、失控的行為——請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害怕孩子不夠優秀?害怕自己不夠稱職?害怕社會的審判?還是……害怕承認,自己也曾是個滿身傷痕的普通人?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至少別讓“完美父母”的執念,成了捆綁孩子與自己的最後一根繩索。
警察逮捕Jamie時,米勒用破碎的聲音嘶喊:“他只是個孩子!”但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完美爸媽”,而是願意蹲下來,把傷口捧在手心說一句:“我懂你的疼。”
別等孩子變成下一個Jamie,才在深夜裡捶打胸口質問自己——你本可以是那個聽懂孩子求救訊號的“普通人”。
1
END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