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男孩成殺人犯,中產家庭的“好孩子”何以墮落?

作者:菁上海
轉載:菁Kids上海
活動預告+錄取大資料分析報告
長按海報,備註城市,掃碼新增小助手報名
直播預告
正文
一個稀鬆平常的下午,一個其樂融融的中產之家,警察突然破門而入,他們要抓捕的是這家13歲的小兒子——罪名是謀殺同校女生。
在監控拍下的畫面中,Jamie連捅女生Katie 7刀致死,讓一旁始終堅信Jamie無罪的父親愕然無言,他眼中聰明乖巧的兒子竟然真的殺了人。
殺人的男孩不是天生壞種,他有愛自己的父母和姐姐,不愁吃穿,沒有遭遇過家暴和虐待,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和睦的家庭,卻出了一個殺人犯。
這便是近期在外網引發熱議的英劇《混沌少年時》——短短四集,卻發人深省——父母、學校、同學、老師、社會、網際網路……種種因素交織,在13年中讓一個平常少年走向極端。
儘管劇集以英國社會問題為靈感來源,但其涉及到的問題無論國界,是當今不少家庭所面對的。
01
“誰能想到不出家門他也能變壞”
傳統印象中,少年犯的原生家庭總不太美滿。第三集中,當心理諮詢師對Jamie旁敲側擊,試圖挖出他的殺人動機時,Jamie直言:“我父親從來沒打過我,他是很好的爸爸。”
Jamie父親是被自己爸爸用皮帶抽大的,他深感厭惡,為人父後,儘管脾氣暴,但從沒動過手。Jamie想要電腦,便很快給他配齊一套。在他的自我評價中,已經成為了更好的“父親角色”。
Jamie不是那種出門到處闖禍的孩子,相反,他文靜,瘦弱不擅長運動,母親記得他曾一直待在房間裡看電腦到凌晨。
看電腦能出什麼岔子?頂多“可能看些小電影什麼的”,然而父母沒想到,問題就出在網際網路上。
男孩間很流行一個名為安德魯·泰特的博主,他宣揚男子氣概並且厭女,還鼓吹一套男女交往中的“二八法則”——80%女性只被20%男性吸引,因此男性必須用非正當手段才能接近女性、獲得青睞。
成年人聽著覺得荒謬,但價值觀還未成形的未成年人則不然,他們覺得新鮮,人云亦云,用有毒的男子氣概去評價自己、劃分他人。
在校園裡,這種標準顯然已經滲透到日常中。
Jamie不符合“男性強者”的形象,他和兩個朋友都被同學孤立、霸凌、被故意絆倒、吐口水。湯米因為媽媽經常拿一英鎊去超市而被起外號“round pound”;萊恩被嘲笑為“蠢豬”。
當Katie的朋友出於憤怒而一拳擊倒萊恩時,周圍學生立馬像看熱鬧一樣掏出手機錄影,有男生嘲笑說“居然被女生揍了,你這個弱雞”“看到了嗎,萊恩竟然被女生揍了”, 學生們鬨笑成一團。
網際網路也讓霸凌進行得更隱秘、傷害更大、更不為老師和父母所察覺。
中學生間流行一套“表情符號法則”,成年人看著一頭霧水,要不是有兒子幫忙解密,警察可能永遠不會猜到,在Instagram上,Katie帶頭嘲笑Jamie是incel(非自願單身者),永遠不會有女生喜歡他,並得到了幾百個贊。
而Katie同樣也是受害者,她將自己的半身裸照發給喜歡的男生,沒想到一夜間全校男生都看過了這張照片,甚至還流傳到了校外陌生人間。
演算法更是防無可防。父親提到他只是搜尋健身,就跳出來一堆男女交往PUA之類的推薦,由此可見,鬼知道平時自己的兒子會遭到怎樣的資訊毒害。
手機不離手,長時間的社交媒體瀏覽,更加重了青少年與社會的隔絕,道德意識、同理心都在無形間被弱化。
劇中,對於同校同學的死亡,除了Katie的朋友,幾乎沒有人表現出震驚或悲傷,看著來找兇器的警察,大多數學生只感到新奇和刺激。
Jamie不斷否認自己殺人,直到女心理諮詢師問他:“你知道死亡是什麼嗎?你知道Katie已經不會再回來了嗎?你知道殺人是犯罪麼?被判刑會被關押起來嗎?”……他嘴上說“知道”,但似乎這才真正打心底裡第一次直面自己所做的惡行,以及要承受的後果。
02
老師、父母的“在場”與“失能”
裡的暗流湧動、霸凌,難道老師都沒有察覺?沒有有效的手段去做糾正麼?
Jamie所在的是當地一所很普通的學校,紀律鬆散,亂哄哄,對手機沒有管控,老師需要時不時提高嗓門才能起到一些約束作用。
有男生威脅同學要錢,正巧有個男老師路過順手做了制止,而當聽到有人提議在學校裡增設心理諮詢室時,他又吐槽:“太好了,現在我們又要當保安又要當社工了。”
學校裡的老師大都一臉班味,在青春期荷爾蒙的包圍下,處理類似“有煙花被扔進電腦室”的混亂,每天按部就班完成工作之餘,已無太多心力再給予學生過多關注。
Jamie最喜歡歷史,但這門課的老師顯然是混日子型:上課遲到,一上課就放影片,對自己教過的Jamie毫無瞭解,用一句“我只是歷史老師,這些學生已經夠我受的”,將來了解情況的警察搪塞過去。
帶警察進行調查的老師看起來負責,但實際上對學生間的流行一無所知,還是在警察的解釋下,才知道男生們常提起的博主是誰,“incel”是“非自願單身者”的意思。對於學生所遭遇的霸凌,老師們更是鮮有作為。
再看家長這邊,父親生意起來後早出晚歸,到家後,兒子就關在房間裡看電腦,想來交流不會太多;母親雖然有更多時間在家,但事後細細回想起來,她才醒悟自己對兒子的心情變化並沒有太多察覺。
這樣的老師、父母是很常見的,他們自認完成了職責,但對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有著不同程度的忽略。
03
兵荒馬亂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敏感和變數的時期,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期。瑞士做過一項長達一年時間的研究,有證據表明,青少年積極的"自我認同"感(指:感受到自身能夠真誠地為人處事,可以掌控生活,知道別人對自己的期望)與性格正向發展有關,例如情緒更穩定、做事更認真。上學期間展現的自信也和正向性格發展密切相關。
青少年一方面渴望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又對他人的關注和反應尤其敏感,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青少年的“假想觀眾”。
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同伴群體的反饋,都直接影響著他們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而如今,網際網路和現實生活互相交織,其中的變數也愈多。
網際網路上高人氣的博主在宣揚所謂“二八法則”,現實生活中Jamie和他的同輩們被偏激的資訊所侵害,他成為了所謂“男性氣概”的受害者——在男性群體中被鄙棄,同時也成為了加害者——無法容忍被女性嘲笑,最後選擇用刀來展現權威和控制。
幾乎沒有從同輩中獲得過正反饋,使他感到孤獨、低自尊。第三集中,心理諮詢師問:“你為什麼開Instagram賬戶?為什麼發自己的照片?是想得到點贊和關注麼?”正切中了他的內心。
他的內心急需認可,而這種認可沒有在任何關係中得到。
師生關係中,最喜歡、成績最好的科目的老師壓根不關注任何學生。
兩性關係中,他在Katie裸照洩露後想趁虛而入,約她出去沒想被拒絕,事後還在Instagram上被羞辱。
親子關係中,父親帶他去踢足球,不擅長體育的他表現糟糕遭到同場家長的議論和側目,當他看向父親,父親只是把頭轉開,假裝沒看到。這個瞬間微小,但像根刺一樣始終紮在他心上。
最後一集中,當他決定認罪,想到的也是給父親打電話,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
從學校出來後,女警察說:“我的學校和這所差不多,但我遇到了一個很好的老師。”
男警察剛和兒子結束了一次交心深談,他感嘆:“我這個爸爸當得不夠好。”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在學校或者家裡,有誰能更關注一下Jamie和其他學生的心理狀態,不一定有多少科學方法,只是聆聽或接納,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2025頂尖美本資料分析報告發佈會:
本申請季唯一不容錯過的線下講座——2025美本申請風向標&頂尖美本資料分析報告發佈會重磅開幕!現場領取福利:
2025美本申請大資料分析報告
2025美本及多國申請工具書
🔥上海 4月5日 北京4月6日 深圳4月13日🔥
西安、成都、重慶 待定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報名⬇️
更多場次:
上海 4月5日 北京4月6日 深圳4月13日
西安、成都、重慶 待定
🔥席位緊張,歡迎掃碼預定!🔥

相關閱讀:

真正成績拔尖的孩子,是怎樣認知和駕馭自己的內心的?

復旦教授:是什麼導致了社會普遍的道德潰敗?

來自美國名校的巨嬰們


轉載:菁Kids上海,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