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姬》
關於DeepSeek的火爆討論,橫跨整個春節。人們驚歎於DeepSeek強大的文字生成能力,不厭其煩地對它進行文筆測試。
AI的創作有藝術價值嗎?今天的文章,龐穎與詹青雲將以辯論的形式,站在對立的兩面展開思考。AI與人類共生的時代已然到來,所有對AI的詰問,本質上都是對“人之為人”的詰問。
💡本文內容為辯題討論,不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請勿進行人身攻擊

對談 | 龐穎×詹青雲
來源 | 看理想節目《思辨力35講》
01.
藝術價值是什麼?
龐穎:我們的辯論題目是“AI創作是否有藝術價值”,詹青雲認為沒有藝術價值,我認為有藝術價值。我有三個論點:
第一個論點,藝術價值體現在對受眾的觸動,AI可以做到這一點,所以有藝術價值。AI透過大量的學習去尋找藝術作品的規律,學習技法,然後再基於不同的引數或者要求,創造出與現有的藝術作品不一樣的新作品。
舉幾個例子,AI可以學習最受聽眾喜歡的音樂的曲庫,然後尋找出規律,創造出新的受聽眾喜歡的音樂。這種AI已經有幾家現成的產品了。
2018年微軟與京都大學合作了AI寫詩專案,AI首先學習了成千上萬的圖片與圖片搭配的那個人寫的描述或者詩句,然後去學習詩歌中的意象、韻律,還去學習了顏色和影像、情感的聯絡,甚至是隱喻等手法,然後寫出了一些詩。
人類從AI寫的詩裡挑出了一些比較好的,做了詩歌界的“圖靈測試”。他們找了一些懂詩歌的和不懂詩歌的人來判斷這些詩是人寫的還是AI寫的,更多的時候觀眾沒有辦法分辨,也就代表AI寫出來的詩可以說以假亂真。
這些都還是現有的技術,甚至是幾年前的例子,機器學習的潛力非常大,無論是詩、歌詞、歌曲,電影的預告片、編舞、寫作、畫畫,機器學習的發展速度都非常快。
雖然AI在現階段執行的核心邏輯還是資料,但是在輸出端,它更貼近人類認知的影像和旋律,而且可以與情感建立相關聯的影像和音樂等。
所以無論創作的方式是什麼,只要輸出物是可以按照人類的方式去觸動人類的,這就是一種藝術價值。

《她》
第二個論點,AI讓藝術更有可及性,讓更多的人透過藝術表達自己,這也提高了藝術價值的廣度。
在現有的手段之下,學習每一項技能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可是有了AI的工具就不一樣了。我可以用一個APP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音樂,我和AI一起合作,去看AI的哪一個創作可以反映我的情感。
才華是一方面,有沒有足夠的財力請團隊幫忙分析市場、流行趨勢等,讓音樂創作變得非常的不平等。AI這種工具的出現也讓這些東西都自動化了,成本的差別大大降低。AI的創作讓藝術變得更加平等,惠及更多的人。
我的第三個論點是,藝術的意義就在於創新、多元、開放,而如何去理解應對和利用AI創作的這種新科技,本身就體現了我們是否創新、多元和開放。
有一個團隊做了一張專輯,專門用AI去創作,主題是那些令我們惋惜的音樂人,如果還在世,下一首歌會是什麼樣?還有一個例子是AI sophia,它的自畫像被拍賣到了將近70萬刀。這個自畫像不但是資料形式的,還由它的機器手畫,也利用到了區塊鏈的技術NFT。
現在AI創作的能力有限,一定要跟人類一起合作。但是在快速的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很難估計它將來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我認為我們應該抱著一種開放、接受多元的心態。
如果我們非常固化地認為,只有以前我們認為的那種形式才被稱作創新、創造和藝術,這種裹足不前的理解有可能會限制我們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發展。
詹青雲:學界對藝術價值的概念,有幾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認為藝術可以帶給人愉悅的感官體驗。你剛才借用了這個理論,可是這個理論廣受批評,因為感官體驗並沒有凸顯藝術的獨特性。比如你讀十首唐詩宋詞,或者看十幅世界名畫,肯定比不上你吃了一頓油燜大蝦所帶來的感官體驗愉悅。
另外一種是藝術能夠帶給我們美學價值,美學價值被認為等同於藝術價值。這個說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因為大家能夠看到的很多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非常明顯,不是為了迎合我們的美學體驗,它恰恰是讓人感到不適來表達思想。
更有趣的一種理論描述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情感體驗、思索、探索,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
詩能夠帶給人安慰,並不是因為它把我心中的情緒用某種美好的語言和形式表達了出來,而是你藉由讀到了這些穿過時光的文藝作品的留存,想到前人也曾經見過這樣的風景,也擁有過這樣的情感,也經歷過這樣的痛苦、困惑、離別,也擁有人類所有共通的這些脆弱。
這個時候給予你安慰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這不是人和藝術作品的交流。藝術作品是克服時空障礙的工具,它實現的是人和人的交流。

《永恆和一日》
如果我在這個瞬間被感動和安慰的時候,想到它的背後只不過是一些演算法,一些程式,是資料庫裡資料的各種組合和疊加,我是沒有辦法感到安慰的,我覺得這是我第一個想探討的問題。
AI可以創造很多東西,也許具有藝術品的價值,在市場當中可以賣出高價,可是這不代表AI有凝結在其中的、人對這個世界的情感跟認知的藝術表現的那種創造的價值。
02.
藝術既為共鳴,也為超越
龐穎:我們並不是要打倒人類創造的這些詩詞歌賦,只不過說AI也可以寫出能夠給你同樣觸動的詩詞歌賦。
AI創作出來的東西和現在的人創作出來的東西,如果你分都分不出來的話,如果都能夠使你產生觸動,為什麼你不能夠接受AI的創作也是一種價值?我們沒有說它是唯一的價值,沒有說它高於人類創作的價值,但我們能不能接受它也是一種藝術價值?
況且每一個創作的主體,感知這個世界和創作所依靠的方式和能力都是不一樣的。盲人感觸世界的方式是用手摸,聾人感觸世界的方式是看。AI也有它的方式,靠收集和閱讀大量的人類讀不出來的資料的方式去認知世界。
有人創作靠的是學習,在學畫的過程中透過不斷地臨描大師的畫,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體驗藝術的表達,他可以創造出自己的東西。
如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的模型,把一些元素與人類的情感連線在一起。有一些創作者用AI去閱讀近5年來所有網路上的資訊,去感知現在人們的精神需求是什麼,再透過它自己的這種演算法創造出新的作品來滿足這樣的精神需求。
也就是說,AI有自己發現世界、閱讀世界和創作的方式,只不過跟人類現有的方式不一樣。
詹青雲:你的意思是,我們都分不出來一首詩是人寫的還是AI寫的,能給到差不多的觸動跟感動就可以了。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自我中心的認知方式。
讀一首詩,不是讀懂了,受到某種感動,產生某種聯想,就理解它了。我非常堅定地相信,如果你不理解背後的創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不可能真的理解他的詩。
我剛才說藝術給我們的安慰和感動,是因為它實現了人和人跨越時空障礙的交流。但有的時候我們去理解詩背後的人不是為了產生共鳴,是為了拓寬認知的邊界,理解一些你的小世界裡沒有辦法理解的感情。

《鄉愁》
比如我一想到寶雞,就想到“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如果AI來寫這首詩,看上去他學習到的就是很多個名詞堆疊在一起。它可以把“瓜洲渡”替換成“風鈴渡”,把“大散關”改寫成“終南山”,但這些堆疊毫無意義。
大散關被寫進這首詩裡,因為這是當年宋金交戰的前線。陸游在從戎的年紀,曾經親臨這個戰場,那是他一生當中最意氣風發、最充滿夢想的時候。他在逐漸老去的過程中,無數次地回想起那片土地。
如果不理解宋金之間的戰爭,不理解陸游一生的抱負,怎麼可能理解這些名詞堆疊出來的詩句呢?而在理解這首詩的過程中,也理解了這個人。藉由這個人,理解一些超越我們自己的小世界——那種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情感。
AI能夠迎合我們的心聲,服務我們,不停地充當我們的迴音去創作。它可以捕捉我們的想法,讓我們上癮,讓我們沉迷。可是它放棄的是一個由真實的人、情感經歷和生命體驗組成的更廣闊的藝術世界。
03.
藝術價值有門檻嗎?
龐穎:AI本身沒有情感,還沒有自我意識。如果一定要有創作者本身的故事,這個定義或者判斷標準是不公平的。實際上AI的創作也能體現人的故事。
我經歷了人生中非常大的事情,我想用音樂來表達自己,AI幫我創作出來的這個東西,表達的就是我的故事。
無論是幫我表達與我產生共鳴,還是讓我去看到不同的世界,AI都可以做到,這也就是AI開拓了我們人類不可為之的新世界的方法。比如機械學習有五位數的變數,是人類沒有辦法去計算的。
我們仍然要保留人類創造藝術的方式,但是多一種AI來提供我們做不到的創作方式,它是不是本身對我們藝術的一種擴充,對我們藝術多元的一種實現?
詹青雲:你的整個辯論策略就是把藝術價值的門檻放得很低,你有一個絕對政治正確的概念叫作多元。你也有價值,我也有價值,每個人都有價值。但人對於藝術,是有評價和篩選的。
村上春樹借他小說的主人公說,他只讀那些超過100年的世界名著,因為他沒有辦法相信自己的判斷,也沒有辦法相信這個時代的紛雜的判斷,他只能等待歷史去淘汰出真正有藝術價值的東西。

《造夢之家》
我們應該努力地去追問藝術價值到底要求的是什麼,篩選出能夠表達我們這個時代聲音的東西,來代替我們的肉身去未來的時代跟未來的人們對話。
藝術創作之所以是一種創作,一定不是對前人不停的模仿。拿Word文件裡的行楷字型列印一篇《蘭亭集序》,有沒有創造藝術價值?
每一個時代有自己的聲音,創造者一定是不停地去探索藝術表達的邊界,用新的方式講述這個時代的故事。所以他想要講述的東西,一定不在資料庫裡,一定不能夠透過對於過往的堆疊來實現所謂新的創作。
新的創作一定是人去開拓的。你有表達的權利,但是你不能說我把我的情緒輸入給了AI,AI幫我寫了詩,我就創造了有藝術價值的藝術。
我覺得這種無限泛化藝術創造的過程,是對那些真正有藝術天賦,真正不停地精進自己藝術表達能力的人的一種貶損。
人得看到自己的侷限。那些藝術創造者的偉大,就在於他們借用藝術的手段表達出了我們共通,卻沒有辦法自己去表達的心聲。為什麼為了追求“每個人都可以創造”這種多元社會其樂融融的景象,我們就放棄對藝術價值的底線要求呢?
龐穎:我們承認AI的創作有藝術價值,並不是無限制地拉低藝術價值,只是去擴充現在的藝術形式。藝術價值可以有高有低,可以有不同的種類。
我覺得你對藝術的定義還是非常高的,只有非常陽春白雪的東西才有藝術價值。很多古典音樂,好像非常陽春白雪,但實際上都是以前音樂家幫皇宮貴族創造的音樂,是讓皇宮貴族開心的技法。
現在新的創作,同樣是滿足聽眾精神需求的東西,為什麼就不能被稱之為藝術呢?我覺得我們對於藝術創作的過程不能夠過於神話,藝術最終是撫慰人心的。
詹青雲:我剛才講的區別,不是為了講高雅和大眾之間的區別。一首歌能夠觸動人,能夠寫進人心裡,它當然有藝術價值。
我一再強調的是人對世界的認知跟思索,在藝術創造過程當中的體現,這是AI所沒有的。AI創作出來的東西,是從資料庫裡收集堆疊出來的某個和過往的創作很相似的東西。你在這個過程中有情感共鳴、美學思考都可以,但你不能說,它真的有在創造。
我這裡的高傲,並不是說好像只有人才懂藝術。人並不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東西,人相比AI一定有弱點。人會脆弱,有情感的波動,不像AI那麼縝密,那麼穩定,永遠那麼理性。
唯其如此,人才是特別的。只有人才能寫出人心底裡的那些脆弱跟恐懼,歡喜跟悲憂,只有人才能理解人。這就是為什麼只有人的創作才能真正撫慰到人的心靈。

《犧牲》
站在今天的時間點上,我們沒有辦法幻想未來世界的樣子,可能很快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AI的私人定製。在那個美麗的新世界裡面,我們可能已經不需要藝術創作者了,因為沒有哪一個藝術創作者扛得過AI。
我們已經不需要那些個人化的情感體驗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最想聽到的就是那些能唱出我心聲的東西。我們甚至已經不需要藝術了,再也沒有傷感、憂愁和恐懼,要那些撫慰人心的東西幹什麼呢?
每個人都是創作者,每個人的AI都幫他連線著整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創作,最豐富的音樂思想,最妙筆生花的筆。我只要有情緒,有想表達的慾望就夠了,這就變成藝術創作了。
我對那樣的時代沒有嚮往,我不需要身邊堆疊著大量從過往的資料庫裡拼湊出來的作品,我一生中只需要和跨越幾千年的時光裡最美好的東西有過交集,就滿足了。
04.
拼湊和創作的距離有多遠?
龐穎:我們來解構一下“拼湊”這個詞,其實文學就是文字的拼湊,體現藝術價值的是如何拼湊。如果一個東西以未被見過的方式,以一種能夠創造價值、觸動人心的方式被拼湊起來,它本身就是有藝術價值的。
其次,你一直強調只有人才能理解人,我也不同意。AI有它自己非常好的方法去理解人,和人透過觀察、直覺、天賦等方式是平等的,它們都是藝術價值的一種。
而到了新世界裡,如果真的鮮有人的創作能夠比拼過AI的創作,我覺得那就是自然發展的規律。
就像我們看的很多科幻小說,如果是兩個勢均力敵的物種,也許我們可以去拼誰應該主宰世界;如果已經有了明顯的強弱,我也不覺得人類就一定要至高無上。

《2001太空漫遊》
詹青雲:你不能因為藝術最終呈現的形式看上去都是文字堆疊,就認為藝術創作也只不過是一種拼湊。藝術創作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跟探索,它是有人的生命力在裡面的。
好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思想實驗,讓一個猴子不停地在打字機上打字,久而久之它總能打出一部莎士比亞來,那不是在創作。
至於機器對我的理解,是基於大資料對我的理解。這個機器捕捉了我在社交媒體上的所有發言,就特別瞭解我嗎?不可能的。那不是真實的我,不是全部的我。
文學作品打動的是你最隱秘的那些角落,那些堆疊詞藻的空話、套話、假話,慢慢就會被時代拋棄。李清照的詩詞語氣清麗似白話,但是她能寫到人心裡,這是人對人的理解。
人當然更傾向於能產生回聲效應的東西,能讓人舒服的東西。我今天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了,爽文的吸引力更大。可是藝術有時候就是沒有那麼讓人舒適的,沒有那麼自然而然的。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當中那些最願意感知時代的人,不停地去探索,去走到我們還沒有跟上的地方。
這就是海明威說“偉大的作家一定是孤獨的,他一定是不被時代理解的”。沒有關係,我們就是需要有這樣的人去探索,去用生命力創作。然後我們回頭去看的時候,跨越時空,有一些永恆的共通的東西,我們才能永遠地和他們交流。
龐穎:我覺得你還是把AI的創作想得太低劣了。它不是隻能輸出爽文,它可以輸出更高的藝術形式,甚至進行藝術教育。
它可以把一些比較艱澀的藝術摻在一些比較大眾的藝術裡面,讓我們在開心的同時又能夠墊高一步腳,訓練我們欣賞傳統意義上藝術價值更高的作品。這都是有可能的,看你怎麼調引數。
AI的關鍵不是讓你舒適,它最終是可以模仿人,人能做什麼它也能做,比人做得更好,這是它的核心特徵。

《2001太空漫遊》
第二點我要回應的是你剛才說的拼湊,你把拼湊當成了一種完全隨機的演算法,不是AI式的演算法。
比如之前的人機對弈,是機器窮盡計算各種各樣的下法,算出贏最高的機率,這種時候它下不過人。到了AlphaGo在技術上有了質的進步,它可以判斷哪一些路徑是根本不需要計算的。
Deepfake可以建立出來不存在的真人照片,是透過“生成對抗網路”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一個AI進行創作,另外一個負責分辨真假,兩個AI可以在人類不干預的情況下不眠不休地進行對抗學習,最後做得越來越真。
人也是在學習的,沒有人生下來就會寫詩。AI學習的方式不一樣,學的速度更快。所以你不能把AI的所有的創作,都等同於非常低劣的產出物,認為它絲毫沒有價值。
現在技術還有侷限性,AI沒有辦法自己產生感情,沒有辦法完全不依賴於任何材料憑空進行創作。我們不用擔心它會替代人類或者奴役人類,或者它自己覺醒,這個太早了。
但是這種AI的演算法仍然是非常強勁的,我們一定可以用它創造更多的藝術形式,幫更多的人實現藝術夢想,讓更多的人產生內心的觸動。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訊節目《思辨力35講:像辯手一樣思考》第26期,有編輯刪減,完整內容請移步"看理想"收聽。
打破思維直覺,站在對立面思考
👆看理想小程式全新上線⭐️
點選收聽節目

音訊編輯:李兔
微信內容編輯:布里
封面圖:《她》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