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不演戲了。”
2016年任泉宣佈息影,專注做投資,並表示“專注是件美麗的事。”而兩年前(2014年),任泉與好友一起創辦了投資機構Star VC,致力於尋找中國最有創新力的公司。
從演員到投資人,他用跨界證明:成功源於對目標的專注、對趨勢的敏銳,以及敢於破局的勇氣。
本週六(3月1日)9:00,Star VC 創始人任泉來到混沌,親自講授《創業者的底層作業系統》。這是這位低調的投資人近些年罕見的公開分享,不容錯過!
投資人任泉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最後一天(3月25日),任泉在一場討論中國“智造”的未來的分論壇上,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Star VC並不是一個以資金為優勢的投資機構,但我們希望可以引領一些更年輕、更貼近未來、更能夠改變生活方式的產品和企業。”
2017年,在《中國頂級投資人排行榜》中,任泉名列第35名。
如今,Star VC 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在投資界頗具影響力的專業機構,投資了幾十家優質企業,包括一下科技、韓都衣舍、融360、商湯科技、樂逗遊戲、零壹空間、理想汽車、掌門教育等,從消費、網際網路科技,到硬科技、人工智慧等均有涉獵。
“在投資的過程當中,只要是新的東西我就感興趣。”這展現出任泉對中國前沿創新的追求和支援。
其中,不乏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眼光。比如理想汽車是Star VC早期投資的代表性成功案例之一,理想汽車現在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頭部企業,Star VC對其投資屬於早期戰略佈局。
再比如對商湯科技的投資,“我們投的商湯科技,我們是最早接觸的一家機構,當時投的時候,只有40幾個博士和一堆論文,沒有任何未來商業的東西。當時我們去all in那個專案的時候,我關注的是未來這個產品和技術能否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
對理性、創新的不懈追求
在新京報的採訪中,任泉說,“得有綜合學科的能力,才能有機會成為一個好的投資人。”所以,成為投資人“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
“做投資這些年,我平均每年讀一個商學院。可能很多人覺得讀商學院是不是混圈,對不起,我真的不是。我發現這些年自己學的東西比在高中、大學學的都紮實,因為我以前都是被動學習,現在是一直在主動學習,我特別喜歡跟那些創業者在一起,因為他們有非常強大的想象力。”
他回答到,“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樣,學一次就急著搞創新改革,現在才明白:創新不是聽一次課就能解決的。讀五次混沌,我才摸到創新的底層邏輯。”
就像演員轉行做投資人,從極度感性的職業切換到超級理性的戰場,原來的思維全崩潰了。五次就讀的經歷,讓自己具有理性思考的框架。
最典型的一點,理性思考帶來的專注。他提到了混沌“舍九取一”對自己的影響,“以前認為,拼命多做就是好的,到了混沌才知道少會更好”。
舍九取一,保持專注成為了他的信條。“任何事情如果不專注,你都做不好,專注都不一定能做得好,如果我要同時做演員、做投資的話,我想這兩個事情我都會很糟糕,都做不好。”
本週六(3月1日)9:00,Star VC 創始人任泉來到混沌,親自講授創業者的底層作業系統。這是這位低調的投資人近些年罕見的公開分享,不容錯過!
創業者的底層作業系統
這些年,任泉自己作為創業者,經營著一家風險投資機構,同時他也大量地接觸著創業者,創不創業?該如何創業?什麼是創業者的底層作業系統?
-
-
-
-
-
比如,開啟自己,接受一切,這是創新創業的基本要求。
他曾說過:“我對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否定,全都不否定,因為你不瞭解的東西,你只用經驗去否定別人,只能證明你的視角沒有跟未來為伍。”
“未來是什麼?是有標準的嗎?一定沒有。你要有這種創新的意識,去思考未來是什麼。”
“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創新”這兩個字。我經常跟朋友,被投的企業,身邊的人講,創新能讓人更年輕。”
從這5個關鍵詞中,我們能看到創業、創新讓一個人始終處於自我精進的節奏中,因為創業的本質是不斷打破舒適區,而創新的核心是直面不確定性。這種持續“破與立”的過程,倒逼個體必須保持迭代。真正的創業者,終其一生都在與慣性對抗,或許停下來才是最大的風險。
本週六(3月1日)9:00,Star VC 創始人任泉來到混沌,親自講授創業者的底層作業系統。這是這位低調的投資人近些年罕見的公開分享,不容錯過!
當下打破行業圈層,在商業世界討論得極為頻繁、激烈的話題是什麼?不是融資估值,也不是流量紅利,而是“創業者的生存率”。有說法稱,70%+的初創企業倒在了前三年,而活下來的企業中又有半數困於增長瓶頸。同樣的市場,為什麼有人能逆勢突圍,有人卻舉步維艱?答案或許藏在創業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底層系統”裡。
張雷 混沌合夥人/混沌線上業務負責人/混沌創新領教/混沌AI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