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 “出口轉內銷” 的美債到期資料圖表在簡體中文網路廣泛流傳,配文表示:2025年是美國償債高峰,將有9.2萬億美元國債到期,其中6月單月到期規模達6.5萬億美元…因此最遲不超過6月,美國債務就要崩盤了。



這到底是真實情況,還是專為某些讀者的情緒價值而定製化投餵的內容?
先說結論:資料半真半假,結論完全虛構。
今天我們就來從多角度談一談美債,內容包括美債訊息的誤導性、美債長期壓力、美聯儲託底以及關稅戰影響等方面。
一、美債訊息的誤導性
文章開頭的這張資料圖來自彭部落格戶端,但具有很強的誤導性。
美債的發行結構導致在每一年年初時展望未來,當年年內的到期美債都是未來所有年份中最多的,這是美債發行的結構決定的。我們以 2023 年美國財政部的資料為例,一年期以內的短債佔 85%,中長債只佔15%。這種短債佔大頭的結構,就會導致在任何年份在開年時檢視美債的到期資料時,當年的待償還永遠是最高的,而且遠遠高於任何其他年份。所以對於不懂美國政府發債結構的人來說,這個資料會非常唬人。

另外,2025年美債到期9.2萬億美元也是聽上去很可怕,但事實上如果真是9.2萬億美元,那麼這個償債金額只有2024年的三分之一,在近些年的資料中屬於低到離譜的存在。

而真實情況是,2025年美債到期將遠超9.2萬億美元,即便如此,美債也不會崩盤。
從上面的資料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2024年總共30多萬億美元的總債務,但2024年一年的償還總額超過27萬億美元,豈不是一年就快要還完了?實際情況也不是這樣,而是美債結構導致的。
由於短債佔比居多,導致大量美債當年發行當年還清,例如:2025年1月發行1萬億美元期限為1個月的短債為例,到期迴圈,到2025年底,僅這一隻債券在2025年財政部的統計償還額就有12萬億美元。因此,2025年美債的實際償還額將遠高於9.2萬億。

彭博的原始資料圖中只顯示了2025的年度資料,並未顯示月度資料。從美國財政部的歷史償債月度資料(上圖)來看,最近幾個月保持在2萬億美元左右,壓力保持穩定。如果將美國財政部已發行的債務到期資料核算,4-6月的償債資料是下面這樣的↓

因此,說6月份到期6萬億美債完全是子虛烏有,要麼是將4-6這整個二季度的償債數值錯誤地寫成了6月單月數值,要麼就是故意傳播不實資訊以求吸引觀眾眼球。
二、美聯儲託底
再說一個結論:只要美聯儲還在、美債就不可能崩潰。
為什麼呢?因為美聯儲就是美債最大的單一機構買家,沒有之一。美聯儲目前持有所有美國國債的13%,規模是日本央行持有量的4倍多,是中國央行持有量的6倍,然而這還是大幅縮表後的數字,在2020年疫情期間,美聯儲持有的美債佔美債總額的25%。
經過連續幾年的縮表,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縮小了四分之一,騰挪出了相當大的空間,美聯儲為什麼經濟好的時候要加息、要縮表?除了抑制經濟過熱外,當然就是給下一階段可能出現的經濟放緩或衰退提前儲備政策空間,說白了就是縮表後才有空間擴表,加息後才有空間降息。

2022年以來,美聯儲持續縮表↑
一旦美國CPI降低到2%左右(實際上3月的資料已經非常接近),美聯儲放鬆貨幣政策的枷鎖將會開啟,然後降息 + 以買入美債為代表的QE可能再次啟動,這時候我們討論了半天的美債問題幾乎就是美聯儲眨個眼睛的難度就能解決的事。日本央行的QE都已經在股票市場買入ETF了,美聯儲增持一點美債這樣的資產一點也不過分吧。
也正是因為美聯儲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川普對於美聯儲的獨立性一直耿耿於懷,他極度渴望美聯儲主席能夠完全聽從他的指揮,這樣對川普而言,無論他怎麼折騰,美債不會是問題、利率不會是問題、股市也不會是問題,但可能美國經濟就真的玩完了。
所以美聯儲的獨立性至關重要,由獨立運作的美聯儲主席以及理事會成員基於經濟和科學(而非政治)來制定貨幣政策,長期看將是美國經濟以及美債的最可靠基石之一。
另外,美債價格下跌,有不少訊息指是中國、日本等美債持有大國在拋售美債以反抗川普挑起的貿易戰。但無論是中國、日本還是其他主權國家,在當下拋售手上的美債並不符合各自利益,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美債目前價格在較低位置,主權國家這個時候拋售相當於割肉認賠;
(2)現在美債價格低而收益率高,持有美債可以賺取大量的美元現金流收入;
(3)由於中日等國家持有的美債數量龐大,不可能一次賣完,但任何一波的拋售都會導致手上持有的更大量的美債遭遇下跌,淨值受到更大損失。
根據後來的資訊披露,中日雙方在這次美債波動中並未拋售美債,這說明絕大多數主權國家央行是理性的。
和外國拋售美債說法恰恰相反的是,最近幾次美債拍賣情況相當不錯,4月10日美國財政部拍賣220億美元30年期國債,儘管得標收益率偏高,但比預發行利率4.839%低了2.6個基點,這是得標收益率低於預發行利率的歷史上第三大偏離,也是2022年11月以來的最大偏離,說明買家需求旺盛。
三、美債長期壓力
對於美債的擔憂,主要來自於美債總量已達到美國GDP的120%,但在發達國家中,這個壓力並不算大到離譜,低於不少其他發達國家。
目前美債對聯邦政府來說,壓力不在總量有多大,而在於利率比較高,如果利率不高,那麼債務佔GDP的120%沒什麼問題。日本國債佔GDP的200%以上,日本經濟不還是發達?日元不也照樣是避險貨幣?日本國債不照樣被人搶著買?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債務增加的另一面,美國經濟總量以及聯邦政府的收入在過去幾年也經歷了一輪史無前例的高速增長:
由於經濟增長和高通脹的疊加,2020年到2024年美國名義GDP總量大幅增長了37%(從2020年的21.35萬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29.2萬億美元);
而美國聯邦收入更是從2020年的3.42萬億美元大幅增長到2024年的4.92萬億美元,增幅高達43.9%,比GDP增長還要快。

2024年美國聯邦政府收入結構↑
這也是為什麼今年美國債務總量還在增加,但是債務佔GDP的比重還低於2020年,而大幅增長的收入也增加了聯邦政府的償債能力。如果下一步利率下降,以及美國政府如果真的實現了降本增效,那麼美國政府的債務壓力有望顯著減少。
四、關稅戰影響
透過上述內容分析,雖然我們可以得出美債不會崩潰的結論,但是美債價格的波動確實體現了美國國家信用的好壞變化。
在剛剛過去的這段時間,美國3月CPI和PPI雙雙大幅低於預期,然而美債價格不僅沒有上漲,反而大幅下跌(美債價格下跌代表美債收益率上升,一般來說只有通脹上行才會推升美債收益率),同期黃金、日本德國和英國的國債價格大漲,這說明美債在這一波關稅戰擾動之下失去了本該擁有的避險能力。
這是資本在對川普的胡鬧且反覆無常的政策投票,而在其無法控制美聯儲的情況下,美債收益率大漲對財政和經濟活動帶來的壓力是川普政府不願承受的,因此普遍認為是美債的大跌導致他在短時間內撤回了所謂的“對等關稅”。
美聯儲眨眨眼就能解決國債壓力,為什麼不出來解決呢?這不能怪鮑威爾,鮑威爾沒有必要存心給川普添堵,也無心參與政治遊戲(其實鮑威爾自己就是共和黨人,還是川普當年親自提名上去的美聯儲主席)。如果沒有關稅的干擾,原本美國CPI正在沿著非常明確的下降趨勢穩步降低的,在“對等關稅”出臺之前,美國3月CPI環比-0.1%,創近五年新低,同比增幅也只有2.4%,接近2%的目標;美國3月核心CPI同比2.8%,為四年來最低。面對這樣的資料,美聯儲原本是可以考慮提前降息,並且增加今年全年的降息次數和幅度,但關稅的出臺以及政策的反覆,使得美聯儲只能保持觀察,也導致市場降息預期減弱,反過來導致美債收益率降不下去。

對鮑威爾來說,白宮的關稅政策對物價有多少影響現在難以預測,更不用說川普的想法朝令夕改,一下全面關稅、一下延遲90天、一下又豁免電子產品,這樣誇張的反轉前後一共也就十天時間,總之他一直在贏,就是不知道目標是什麼,鮑威爾這個美聯儲主席的工作確實很難做。

五、總結
無論是今年6月還是2025年全年,美債違約或美國破產的機率為零。
歡迎預約我的直播,我們直播間聊聊。
預約直播👇每週分享全球資產行情
⬇️歡迎新增我的工作微信,分享日常生活,投資思考,領取「投資乾貨合集」

S叔,十年全球資產投資人,定居香港;預約直播,每週分享全球資產;關注我,開啟全球投資視野;
預約直播👇每週分享全球資產行情
關注我👇開啟全球投資視野
點上方進主頁-右上角【…】-設為星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