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將失去這短暫的一生,你不妨大膽一些

圖片/CEOBIZ
作者:孫娟
來源:金刀慧見孫娟的書房

聽不到音樂的人,以為跳舞的人瘋了。


這是一個不可能出現大師的時代,因為沒有自由。
外部環境的自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因為,人心的桎梏最為可怕,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認知編織的牢籠裡。
仔細想想身邊的人,看看大街上的行人,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被困囿在眼下的事務中脫不開身。如果你問他們在想什麼,基本都是如何買貴點的車子,學區的房子,如何在單位裡評職稱,如何能由主管升為部門經理。
掙更多的錢,買更好的房子,更貴的衣服,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送孩子到更好的學校,每個人都在疲於奔命,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在積極熱愛生活,都在奔著前程。
我們都在努力的追求著所謂“生活”,但“真正的生活”彷彿越來越遠了。
很多人都在竭盡全力的應付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卻很少停下來審視我到底該怎麼活著,眼下的路是不是自己選擇的。每個人都麻木著,甚至經常焦慮著。
這個年代,談夢想和自由是怪異的,別人會嘲笑你,會覺得你不切實際,瘋了。
對於自己,談夢想和自由是奢侈的,總是覺得錢不夠,夢想和自由是有錢人的事,是退休以後的事。
是的,人們把隨波逐流當做人生必須要做的,而把夢想和自由,把自己活的像個人,反而當做可有可無的。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安迪被投入監獄,經過長達三十年的準備,他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成功越獄,最終在太平洋的小島上與逃出來的獄友共度餘生。
電影中一個配角很重要,老布,他在68歲高齡獲得釋放,大半生都在監獄裡度過,出獄後的他已經完全無法適應外界的環境,甚至想透過犯罪重新回監獄,但是善良讓他下不了手,只能上吊自殺了。
“監獄的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看這部電影時,我剛24歲,剛獲得國家編制,進入體制,但是從一開始,就對體制有恐懼感。我擔憂,擔憂被體制化。
單位裡會告訴你很多規矩,給你分派任務,告訴你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能拿到薪水。個人的訴求,興趣,特長,在這裡是沒有價值,不被看見的,更別說個人實現。
當然,單位不是監獄。但卻有和監獄一樣的規矩,當時我只是擔憂自己被體制化。我見過太多的人,看一眼,就知道他是體制內的處級幹部?還是中小學老師?或者是國企中層,還是民企老闆。
人們的職業就像烙印一樣形成了氣質。人彷彿是進入了模具工廠,出來後都變成了模具的形狀。
人就是這樣被馴化的,先馴化肉體,再馴化精神。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
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裡?
工作十幾年來,我嘗試拒絕一切標籤,我很怕被人一看,就覺得是個老師。並不是因為不喜歡老師,我是不想看到自己變成某種社會身份的附庸。我只想在身上留有一種氣質,這是一個活人,而且是一個不沾染任何社會潮流,職業氣質的,自由的人。
後來發現,約束我們的,不僅是具體的社會體制,也不僅是某種具體職業帶來的思維,更隱蔽的是思想觀念。
如果說體制和編制約束了肉體的自由,從而在氣質上留下了特定職業的烙印,那麼思想觀念就是加在頭腦裡的鐐銬,讓你不知不覺,主動自覺地驅動自己去做一些事,為了某個目標奮鬥。
這就是“社會化”。
人在社會中待久了,會不知不覺的被洗腦,被同化。會認為主流一些價值觀是對的,會主動地去追隨,還認為這是自己的選擇。
清華大學的學生做了一件藝術品,一個清代裹足的造型,擰動旋鈕,裹足變成了高跟鞋。看懂的人會對這個創意觸目驚心。
很多女性在評論區辯解:我穿高跟鞋就是為了美,為了取悅自己,我沒有被洗腦。
可是你要知道,封建時代的女性,也是自願裹足的。我姥姥老年時,談起一生有什麼遺憾,她說,唯一的遺憾就是家裡窮,沒裹成腳,因為她覺得小腳很美。
日常審美的被同化還不是大事,更重要的是,對自己人生的追求被同化。如果自己一生的追求實際是一個騙局,那將是最悲哀的事。
對於某些利益集團來說,普通人只是資料,只是勞動力資源。但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的生命,是自己唯一有價值,不能重來的東西。
不能活出自己,而要終其一生為了他人的價值導向而奉獻,是件多麼恐怖的事。
你有沒有看過《逃出克隆島》、《楚門的世界》這兩部電影。
《逃出克隆島》中,一群被複制的克隆人生活在一個人造的地下城市和編造的謊言中,他們被有序的管理,定期會有“幸運兒”被送往他們被洗腦後以為的天堂:the island。
這個世界的每個克隆人都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人類,都在按照謊言編造的願景各自努力著,爭取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功的成為”幸運兒“,到達人生巔峰。
直到有一天,一位克隆人發現了真相,原來離開的“幸運兒”已經被肢解,取出了部分器官提供給了人類。
仔細想想,社會大眾拼了命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到底是否真的有意義?人們都在追求更有錢,更有名望,子女更更有錢,為了這個目標每個人終其一生殫精竭慮。
唯獨沒有思考這樣活著到底對不對。我們是在隨大流呢?還是自己真心喜歡這樣活著的方式?
克隆人生活的地下城市似乎是一所監獄,但是他們並不覺得,且享受其中,並在為所謂理想而奮鬥著。這和今天的社會生活多麼相似。
在《楚門的世界》中,主人公楚門從小生活在一個美如桃源的小島上,按部就班的上學,戀愛,工作,結婚。
對未來沒太多憧憬,享受著每天的生活場景,像極了每一個普通人。他身邊的所有人都告訴他,桃源島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現在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如果不是汽車的電臺出現了故障,初戀女孩的一句警告,他永遠不會懷疑這個世界,也不會審視自己的人生。
他將在被他人設定好的軌跡中,走完自己所有的時間,直到暮年。
想想我們自己,每個人都在被社會設定好的程式中向前走著。7歲上小學,然後初中,高中,接著考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
周圍人告訴你該結婚了,二十八九歲人們告訴你該生小孩了,生了小孩以後,周圍人告訴你該一心為小孩想了。工作上該評職稱了,該晉升主管了,從此以後,想過屬於自己的人生,只能等到六十歲退休以後,旅遊幾趟了事。
所有人都是在被事情推著走,極少有人特立獨行不走這套程式。
特立獨行的人一齣現,必然會變成眾矢之的。
大眾會想方設法用“不理性,不負責任,道德變壞,放縱”等負面標籤擊垮這個人,根本原因無非是,他的清醒和獨特讓隨波逐流的人們,感到自己被否定,照見了自己的懦弱和無腦罷了。
你有沒有看過《一個肉雞的科學一生》?    

肉雞的一生
一枚雞蛋,與眾多的雞蛋一起,被放在一隻孵雞機裡。經過21天的電孵化,雛雞出殼了。它的出生和它的身世一樣,都是科學的產物。沒有雞窩,沒有母雞溫暖的懷抱。除了電孵化之外,煤油、沼氣等等,都是今天用來孵化雞的科學手段。
第1天。電燈光會在幾個小時內,將它的絨毛烘乾,不需要陽光。如果一隻雛雞雞頭雞腦地尋找陽光,它一定會失望的,身為一隻肉雞,它這一生,見到太陽的機會幾乎為零。好在它會很快適應這道科學的光芒。擺在它面前的,是一盤用玉米粉和複合維生素B液混合的飼料。一隻雛雞不會明白什麼叫複合維生素B液,這沒關係,一隻肉雞並不需要學習。
第2天。飼養員會給它注射一針馬立克氏疫苗,這基本上可以確保它的短暫的一生遠離瘟疫的威脅。這一點很重要,那些農家散養的土雞,就從來享受不到正規的現代醫療保障,雞瘟是常事。這就是科學的大型養雞場的優勢。
第3天。雛雞們的翅膀已經能夠撲騰了,它們快樂地扇著絨毛未脫的羽翅。它們不知道,這將招來斷翅之痛。飼養員將它們一隻只捉住,“喀嚓”一聲,將它們的翅肘關節給剪斷了。這輩子,它們再也撲騰不起翅膀了。一隻肉雞嘛,你就不要做天鵝夢了。
第4天。飼養員拿來了另一個針管。我相信雛雞和孩子一樣,都害怕打針,不過,親愛的雛雞們,害怕是沒有用的。這支名叫一針肥的針劑,將令你們這一生不但健康而且能夠茁壯地長肉,在養雞場,一切以雞為本,一切也以肉為本。
第6天。雛雞的食物開始發生變化,除了玉米粉之外,還有菜葉等綠色食物,這令雛雞們胃口大開,如果雛雞們認識字,一定更加開心,因為在它們的食譜中,還添加了一種用0.5%穿心蓮溶液、0.2%~0.3%大蒜溶液或100倍活力99生酵劑混合成的“高效保健促長液”,嘿嘿,這可是保健品哦。
第8天。正在長大的雛雞們開始玩耍嬉鬧,你啄我一口,我撓你一爪,十分開心。是給它們斷喙的時候了。每隻肉雞都難逃此厄運,它們長長的雞喙將被切掉三分之一。斷喙是為了杜絕漸漸長大的肉雞們互相啄趾、啄羽的惡癖,安心地將精力都用來長肉吧,這才是你們的事業。
第25天。雞們茁壯成長,很快進入了青春期。它們的羽毛開始變色,鮮紅的雞冠也冒了出來。雞們開始騷動,它們開始謀劃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沒有白紙寫情書,那就刨刨地,畫張約會圖吧。如果你是一隻小公雞,這可不是個好兆頭。一把鋒利的手術刀,會在幾秒種之內,將你就地閹割,以確保你的處子之身,也徹底杜絕你這一生談婚論嫁的非分之想。
第45天。現在,肉雞們基本上已經長成,他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一心一意地長著肉。
它們長著翅膀,連撲騰都撲騰不起來;
它們長著爪子,從來也沒有走出過雞舍;
它們長著眼睛,連陽光都沒有見過。
它們所有的念頭都湮滅了,埋頭長肉。
可是,對一個真正懂得科學養雞的人來說,這還不夠,它們的膘還不夠肥,還不能賣出足夠好的價錢。
於是,他會進行最後一搏,拔掉肉雞雞翅上的長管羽毛,以將能量集中在長肉出膘上,就像給樹苗打叉一樣。據說這種科學的“拔毛助長法”很管用,被拔掉長管羽毛的肉雞,每天能長肉50多克。
至於肉雞們,“個個”地慘叫幾聲,會很快淹沒在鈔票的嘩嘩聲中。
第60天。肥碩的肉雞們,出欄了。它們被送到了各個菜市場,它們不會走得太遠,菜市場離人類的廚房很近。
第61天。在清掃雞舍的時候,人們發現了一枚雞蛋。看來,一定有一隻肉雞還是偷偷進行了一場戀愛。飼養員笑笑,將雞蛋放進了一筐雞蛋中。這枚雞蛋,很快會被送進孵雞機裡,開始它的一生。
 作者:孫道榮

我曾讀過幾千本中西方書籍,但如果只讓我推薦一本書,那必然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孔多本來是個本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式的小鎮,但在一百年的時間經歷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興衰。馬孔多這個小鎮從未被文明開化,到受到政治權利操縱,再到工業文明成果的到來,公司出現,反抗壓榨的3000多勞動人民全部被殺…
直到最後,整個小鎮毀於一片風沙之中,所有人全部都逝去,白蟻啃食了最後一根柱子。這個地方,經歷政治,戰爭,經濟繁榮,工業文明,最後又歸於荒蕪。
一個小鎮的命運,大到像整個世界,小到像一個人的一生。就像小說開頭寫道:“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時尚需用手指指點點”,小說的最後卻是“這個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馬爾克斯看來,生命註定是一場悲劇,因為在龐大的輪迴面前,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一無所有地到來又一無所有地離開,其間製造過的所有輝煌其實都從未真正屬於自己。
對,什麼才是你的,所有人在為獲得的財富,榮譽,沾沾自喜,所有人在為獲得財富拼了命的奮鬥,在為生兒育女焦慮,為愛憎離別死去活來。
彷彿永遠不會死一樣,彷彿這世界永遠屬於自己。
實際上,我們都是一無所有的來,一無所有的去。手裡擁有的,只有越往後越加速的八十年時間。
只是時間而已啊,當死亡來臨,財富,榮譽,地位,甚至父母兒女,愛人都不是自己的。
只有自己的經歷,經歷後內心的感受屬於自己。
活著的時候,跟著人潮稀裡糊塗的奔跑,被動的被髮生的事情推著走,等到死亡的那一刻,會不會後悔?
所以,我不求任何有形的東西,只求經歷豐富,等到年老走不動時,坐在輪椅上思量時發現,財富,頭銜,榮譽一切都是虛無和幻影,子女,愛人都與自己的人生。
唯有豐富的內心,精彩的回憶,做了喜歡的事後的喜悅感屬於自己。
 三毛的作品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當她在某國做家庭教師時,整天鬱鬱寡歡,身邊的人對她說了這樣一句話,大致意思是:你去過多個國家,做了多種行業,你用你的一生,活了別人幾生的經歷,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想要追尋真正的人生,最大的障礙是恐懼,最需要的品質,是勇氣。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也許反而是真相。人容易被自己頭腦中的觀念和身邊人的境遇矇蔽。
人的觀念往往不是自己經歷後發現的世界真相,更大機率是被父母潛移默化,被媒體和周圍環境灌輸的觀念,自己根本沒機會驗證真偽,甚至也不敢去驗證真偽。
然而恐懼,是因為未知,並不是因為前面真的有危險。你沒有試驗過,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應付未知的局面,因為不知道,所以更不敢嘗試。最終,只能將自己困在原地。
2019年春節,我想挑戰一下自己克服恐懼的能力。說來慚愧,出身底層,英語不好,認知能力導致我三十多歲了,都沒有獨自踏出國門一步。以往出國旅行都是跟團走。
但那年春節,我決定,不報團,不找伴,不提前做攻略,不下載手機翻譯軟體,我想試試,把自己扔在陌生的國度到底會怎麼樣。
當然,即將步入中年的我,社會經驗足夠,也懂得如何安全保護自己。
買了一張機票,不做任何準備,我獨自一人去了尼泊爾。首先在機場遇到了熱心充當翻譯的中國小姑娘,後來又被加德滿都的計程車司機宰了一把。認識了當地飯店老闆,跟著當地人穿過了原始森林,和來自各個國家的獨自揹包客體驗了徒步。
沒過一週,英語說得很熟練了。最後全須全尾的回來了。
其實,人都有主觀能動性,面對完全陌生的情境,總會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
恐懼,應該是捆綁在我們大腦認識中最大的枷鎖。
單位規矩的枷鎖,社會主流的人生設定,頭腦中的恐懼,這些由外到內的枷鎖,把人舒服的動彈不得。不追求有錢,不追求當官,不追求社會主流的價值觀,那該追求什麼?
追求生命的自由吧,那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奮不顧身的去做內心最渴望做的事,去愛真正想愛的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規矩,任何一種觀念,值得我們捆綁自己,放棄自由去遵守。
有一位我喜歡的製片人說:“他這輩子,就是想能拍出自己想拍的片子。”
馬方老師說:“你是要做一個隨著社會機器運轉的螺絲釘呢?還是要做一個自由的完整的人呢?
音樂家苗三川說:“想一想我想在墓誌銘上寫什麼,就知道當下該怎麼選擇了。”
而我追尋的,是讀夠多的書,走過夠多的地方,看過夠多的人,充分的瞭解這個世界和人心,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在肖申克的監獄中,所有的罪犯都在逐漸適應監獄的生活,睡覺,放風,勞作,互相偷運小物品,等待假釋或者老去,時不時有爭鬥,更多的是忍耐,服從,直到麻木。
但是,安迪卻不一樣,他防風時候漫步著,就像在公園裡散步,與世無爭,無憂無慮。
安迪爭取了在房頂鋪設瀝青的工作,為他的獄友朋友們一人爭取到了三瓶冰鎮啤酒,獄友RED那天下午,喝著啤酒,陽光灑肩頭,感覺像個自由人。
安迪接管獄中圖書館,爭取到了預算,還幫幾個獄友拿到了高中文憑。
他能夠抵抗獄警的壓力,在廣場播放音樂。
多年之後,獄友RED在筆記中寫到:“或許他對自己的價值深信不疑,或許堅信自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或只是一種自由的感覺,即使被關在這該死的灰牆之內,他仍然有一種發自內在的光芒。
安迪雖然是個銀行家,但他的愛好使他儼然是一個地質學家,他深知壓力和時間的魅力,經過三十年的準備,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透過自己鑿穿的隧道,爬了一段黑暗令人作嘔的汙水管,終於逃向了自由。
後來,他穿過邊境,給RED寄了一張明星片,從此消失。
安迪成為肖申克的傳奇。
有些鳥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當然,社會中太多人對心存希望,追尋自由的人不屑一顧了,畢竟,聽不到音樂的人,看到跳舞的人,以為他們瘋了。
但是,你還在乎嗎?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