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革小組辦事地點在釣魚臺,佔用了釣魚臺7棟小樓,其中16號樓是主要辦事地點,王力、戚本禹、姚文元住此樓。另外,陳伯達和關鋒住15號樓,康生住8號樓,江青住11號樓,王任重住2號樓,張春橋住7號樓。
中央文革首先設立辦公室。關於辦公室人選,據說陳伯達最初覺得穆欣聽話,屬意於他,後來又打算讓曹軼歐,但康生覺得她不合適,最後確定王力擔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公佈中央文革辦公地址、電話、聯絡人。
“文革”辦公室工作量大,應付不了“文革”的繁重任務,經中央同意,中央文革從中央辦公廳、馬列學院、中聯部和軍隊調派人員,組建起相應的辦事機構,成為“辦事組”。辦事組前期由王力、關鋒、戚本禹分工負責,但所有大事必須請示中央文革組長陳伯達和第一副組長江青。
王力是辦事組辦公室第一任主任。
辦事組下面建立了記者站、快報組、信訪組、保密室。
記者站要掌握全國運動動態,任務十分繁重,就從《解放軍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調派了一大批優秀記者,又經中央同意從部隊選派了一批,這樣記者站的規模達到50人左右。關鋒說要管這麼多人,不是什麼人就行的。徐學增寫東西不錯,組織能力強,又是師級幹部,曾擔任過模範團團長,就選拔他擔任負責人。
快報組,就是要儘快瞭解合掌握各種突發事件的真相,以最快的速度、抓最緊要的問題和抓準問題、把情況地送給最關鍵的人,主要是毛主席及中央領導。既然是快報,所以要及時,重在一個“快”字。要求所有成員不論內勤外勤,必須隨時聽命,隨時加班,24小時應對突發事件。據說,一個地方突發的重大事件,只要兩三個小時就直達中央主要領導面前。這樣的工作效率可以說與戰時的情況通報差不多。所以,快報組是中央文革的耳目和神經系統。
為了讓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及時瞭解各地情況,快報組辦了兩個刊物:文革“快報”和“文革簡報”,一般都有編號。“快報”和“文革簡報”在很短時間內成為中央領導和中央文革的重要刊物。中央領導和文革主要領導漸漸習慣了這個“快”,只要稍有遲緩,就會被催要。
後來在中央文革值班室辦了個“要事彙報”,把一些剛發生的重要事情在最短的時間裡彙報上去,傳送範圍極小,主要是毛主席及最主要幾個中央常委及文革小組組長、顧問。
由於“快報”的重要性,所以王力親自兼任快報組負責人。
信訪組:隨著運動的深入和擴大,各地給中央文革的來信大量增加,還有越來越多的人上訪告狀。未及時處理來信來訪,中央文革在中南海西門設立了“中央文革接待站”,接待各地上訪的群眾。毛主席還親自去了這個接待站接見過群眾。
1967年,中央文革小組辦事組機構作了一次調整,具體分工負責情況如下:
辦公室:王力、戚本禹負責
文藝組:江青、戚本禹負責
宣傳組:關鋒、王力負責
理論組:關鋒、王力、戚本禹負責
記者站:王力、關鋒、戚本禹負責
1967年3月,又把中央文革辦公室改為辦事組,從馬列學院調來王廣宇擔任組長。辦事組是中央文革最關鍵的機構,下設辦事組值班室,包括長途電話組、市(北京市)內電話組、《要事彙報》編輯組、會議組合打字室。辦事組還須與記者站、信訪組聯絡工作。
信訪組下設陳伯達信訪組、江(青)辦信訪組、文革辦信訪組、《信訪簡報》編輯組。
記者站下設各省市和中央機關的記者分站、北京市記者組、快報編輯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