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縣城的工資開始崩塌了

作者:十點肖肖
來源:十點讀書
全文304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原標題《35歲,替大家試過了,回老家不是退路,是絕路》
1
縣城生活,越來越難了
這兩天在網上刷到一個帖子:#小縣城的工資開始崩塌了#
有網友曬出自己回老家時,看到的工資行情:
超市或餐廳服務員,月薪2100-2500;
老小區的保安,月薪1800;
新小區的保安,月薪2800;
美容院員工,底薪2000,提成另算。
基本上,沒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工資天花板就是3000左右。
且不少崗位沒有五險一金,更別提雙休週末或節假日。
除非你有一技之長,會修車、裝修、開挖掘機之類的,不眠不休一個月,大概能賺6000左右。
這還得是技術好和口碑好的人。
否則,工資也低得難看。
帖子一齣,就引發了很多網友的討論。
大家紛紛在評論區倒苦水:
“早年房地產火的時候,我還能去工地找活兒幹。
苦點累點,起碼賺得多。
但如今,連搬磚的活兒都沒了。”
“縣城的工作可替代性高,根本不可能漲薪。
你嫌棄3000塊的工資低,但總有人2000就願意幹。”
“在縣城當老師,一個月到手3000塊錢,但從沒過過節假日。”
歸根結底一句話:
如今在縣城,能有錢賺已是萬幸。
想多賺錢,基本是做夢。
福利與假期更是想都不要想,全是奢望。
看到這裡,估計不瞭解縣城的人會說:
“雖然收入低,但縣城物價也低啊。這個工資,應該也能過得很舒服吧?”
不不不。
縣城的工資或許和10年前差別不大,但物價絕對是“與時俱進”了。
有網友就說,自己一個月2500的工資,換算下來時薪10元。
但他在市場吃碗素面要8塊,一份盒飯要15塊。
再加上這幾年,瑞幸、霸王茶姬、海底撈等飲料、餐飲品牌,也開始入駐小縣城。
動輒一杯20塊的飲料,人均100+的火鍋燒烤,但凡在外面多吃幾頓,那一個月的工資就會瞬間見底。
更別提那些拖家帶口的中年人。
就算不吃外食、不購物,但孩子的教育費用、水電費、燃氣費、伙食費、油費等等日常開銷,一個月算下來也不是小數目。
導致大家根本存不住一點錢。
自然了,“賺的少花的多”也會迫使很多人開始消費降級:
以前逢年過節,會和家人一起下頓館子,現在全都自己做;
以前給家裡買新衣服從不手軟,現在只買生活必需品;
以前熱衷於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報了各種補習班,現在只想給孩子一個“像樣的教育,同時保證家庭不破產”。
至於看電影,唱ktv之類的娛樂消費,如今更是直接從縣城人的生活裡銷聲匿跡了。
“現在賺錢太不容易了,所以每分錢都得掰成幾瓣地花”。
然而縣城經濟環環相扣。
沒人花錢,也連帶導致了縣城裡的各類小本生意都賺不到錢。
一位街頭賣烤紅薯的阿姨就說,以往每天能賣出幾十斤的紅薯,現在最多十斤,只能勉強餬口。
你們看。
如今,“賺不到錢和沒人花錢”就像是個死迴圈,死死困住很多縣城人,讓每個人的生活都步履維艱。
2
縣城找工作,不止靠能力,更要靠關係
但你們有沒有發現,在縣城工資崩塌的同時,這兩年網上也很流行“小鎮貴婦”的敘事:
住著明亮寬敞的大房子,開著幾十萬的車,拿著一份旱澇保收的工資,吃的喝的都由專人從隔壁大城市的山姆代購回來,過著有錢有閒的悠哉生活。
一邊是月入三千,吃穿用度都要摳摳索索;
另一邊則豪擲千金,年紀輕輕就成“人生贏家”。
同是縣城,這生活的天壤之別到底從何而來?
事實上,經歷過的人都明白,小鎮貴婦大概分為兩類:
1、家裡有拆遷款的。
2、家裡有人生意做的非常紅火的。
換言之。
小鎮貴婦的背後,是有錢的原生家庭。
沒人是靠打工,成為小鎮貴婦的。
這其實也暗示了一條想在縣城擁有好生活的潛規則:
比起能力,更要靠關係。
記得曾看過一個故事。
網友苟阿姨小時候的鄰居小王,讀書時成績很差。
任誰看,都是沒有前途的小孩。
後來,他高考時考了一所三本的醫學院。
小王的舅舅,是當地一所大型醫院的副院長,指導外甥去申請醫院附屬醫學院的研究生。
等到小王研究生畢業,就順理成章地進入了舅舅所在的醫院任職。
後來,因為工作期間表現出色,醫院把小王公派出國去讀博士。
等留學回來後,便成了當地醫院裡的明星骨幹醫生,如今“混”得風生水起。
咱們換個角度想。
縣城是彈丸之地,機會和資源都少。
倘若沒有舅舅的指點迷津和關係,只靠小王三本醫學院的畢業證書與業務能力,能進到當地大型醫院工作嗎?
又有多大的機率,僅憑出眾的業績,爭取到罕見的留學機會,來讓自己的事業進一步飛昇呢?
微乎其微。
畢竟在縣城這種“熟人社會”,把機會留給自己的身邊人,是人之常情。
“在小地方,農民的孩子還是農民。”
那麼也一定有人想問:
“但只靠關係,能力就不重要了嗎?
醫生可是要治病救人的啊!”
或許,一些縣城朋友的真實經驗可以給大家答案:
“很多縣城裡的人,小病不愛看醫生,而大病又不願在縣城裡看。
也因此縣城醫生的治病水平,往往差不多就行了。”
你們看,在縣城裡工作,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和三本的畢業生其實差別不大。
因為不需要太多的個人能力,能發揮的空間有限。
只要能力說的過去,再有內部關係幫忙牽線搭橋,指引一條“捷徑”,那麼生活大機率就能“平步青雲”。
就像一些三本畢業的縣城“富家女”,一畢業就被家人安排進了當地的國企,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物件,配好了房子與車子做嫁妝,過上了體面富足的生活。
而那些靠自己的能力考上985高校的孩子回到縣城後的生活呢?
學歷高資歷好的,會被小公司婉拒:“我們用不起這麼高階的人才”;
年過30還未婚未育的女性,會淪為求職鄙視鏈的最底端,無需看簡歷,直接拒絕;
工作有沒有業績不重要,但得會來事兒,討領導開心,得心無怨言地接受公司的無償加班。
最終很多人被逼無奈,只能去做個補習老師,辛苦地拼搏幾年,攢點小錢按揭買套電梯房,過著湊合的生活。
你們看:
在縣城裡生活,有關係的人一句話,就能擺平無數困難;
而沒關係的人,克服完一個困難,接下來還有千千萬萬的困難需要克服。
3
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
前段時間國慶,網友小小回了老家一趟。
短短幾天,她感觸最深的是:
“沒有背景的人,千萬別留在老家混日子。”
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小縣城,真正掌握資源的只有幾百人:
誰家孩子能進重點中學?
新建的娛樂城由誰罩著?
小縣城大大小小的命脈,基本都捏在這幾百人手裡。
而且啊,縣城雖然林子小,但什麼鳥都有,各個都是人精:
你跟別人講道理,別人卻來耍流氓;
你跟別人談法律,對方和你談人情世故。
在這種“小事靠算計,大事靠關係”的地方,想靠自己熬出頭,幾乎是不可能的。
小小的這番感悟,正應了那句老話:
“母弱出商賈,父強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
這幾年,網上總是流行著一種說法:
“小縣城是大城市的退路。
如果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不如回老家過上安穩的生活。”
但很多人都沒說,這句話是有前提的:
只有原生家庭的經濟條件不錯,能給到一定的支援。
甚至有關係能安排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
老家,才是退路。
否則,留在老家遠不如在大城市過得好。
不止是工資低,還有處理不完的人情世故,聽不完的閒話,戒不掉的攀比風氣……
大城市自然也有類似的煩惱。
但因為“蛋糕大,機會多”,很多時候不影響咱們普通人過正常生活。
所以啊,很多過來人常常感慨:
“在大城市生活身體是疲勞的,但心是自由的;
而在小縣城生活身體是安逸的,但心是疲憊的。”
因此,如果現在的你也感覺自己被困在了縣城裡。
不妨努力走出縣城,去外面尋找機會吧。
畢竟,“樹挪死,人挪活”。
但如果家裡有牽絆,無法離開縣城,也不必太絕望。
抓住當下能抓的工作機會,先保證有一份收入。
然後,可以用空閒時間嘗試些副業:
拍影片做自媒體、開滴滴跑外賣、利用週末兼職做山姆代購……
辦法永遠都比困難多的。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財時新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