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聰明人都在聊指數?

熟悉科學哲學的同學都知道可證偽性這四個字的江湖地位,以及大力推動這個江湖地位的卡爾波普爾。
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不可證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
波普爾在國內非科哲界的出名,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有個特別出名的崇拜者喬治·索羅斯。索羅斯很有錢,聲量也大。所以泛財經圈幾乎都知道這位波普爾先生和他的否證主義。
如果要深究的話,認識論中的可證偽性,與波普爾主推的科學哲學裡的否證主義還是有挺大的區別。
個人意見,認識論中的可證偽性,用在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過程中是很好使的,也應該成為各位認知工具集中的重要成員。而是否要走到波普爾提議的那樣,一定要用可證偽性來構造科學理論並剔除非科學,則有很多爭議。
對任何一個事打標籤的斷然結論:比如這樣就科學,那樣就一定不科學,我自己在樸素直覺上就會很警惕。
剛才講了,泛財經圈自媒體界人人都知道波普爾本人和這個可證偽性。我其實一直對這個圈子有一個疑問。還有這麼多博主:天天在講具體的股票好,具體的基金經理棒,具體的頭肩頂技術指標能幫聽眾逃頂啥的。這些不是很容易被證偽的嘛?
就拿具體的公司股票來說吧,都不說長的經濟週期了,馬雲強調阿里的願景是要做102年,可見任何具體的公司真的很難一直事業長青,股價一直上漲。
舉個例子:道瓊斯指數30只原始成分企業的最後一隻,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2020被踢走(前一個出局的是2018通用電氣GE),到這裡,道瓊斯30的“忒修斯船板”就全換了。
所以講具體的股票好,這樣的說法遲早會被市場證偽的。
講具體的基金經理好,就更是這樣了,快速被證偽的例子這幾年就太多了。葛某被罵,蔡某進去,不提也罷。
講什麼具體的技術形態,技術指標,神奇因子好的就更扯了。說白了,也就是老百姓沒去深究,聽個評書當陪伴,這裡哪個說法經得起深究?
這些具有可證偽性的說法,在未來的時間中很難經得起事實的檢驗。推這些“好”票,“好”基金,“好”指標,對財經博主的自媒體生意那可是大大的不好。因為會有極大機率明確的傷到信任你的粉絲。
所以我強烈建議各位,避坑可證偽性。或許有不少人會說,“我粉絲就希望聽明確的結論,我也需要有商業收入,不管賣課,推開戶,還是賣基金。
我幫大家找到一條避坑可證偽性,又能給明確結論的路:只講指數,只講不同指數分散化拼盤配在一起。
財經大V業務模式中這個不可證偽的玩法,源於何以為“真”的標準就是標準自己,這個指數投資和指數化多元配置的底層特性。
而不可證偽的玩法還自帶口口相傳的粉絲自發傳播性,這點民宗委可清楚了。
這樣講可以講到大V老到做不動自己的號,可以講到阿里倒閉,指數都還在的,還越來越豐富。
就好像通用電氣即便明天就倒閉,道瓊斯指數還在的。什麼時候指數都不在了,股市啥的也都沒了,財經自媒體的生意也自然沒有基礎了。

作者 | 品哥
讀了理科的文科生。
點選閱讀#品哥小作文系列更多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