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超級學霸的真相:不是天才,而是被競賽煉出來的 "反脆弱" 物種》介紹了競賽生的選拔。
在梳理了競賽生的自述和競賽教練的一手筆記後,我發現他們和家長的認知相差甚遠。
比如,人們通常認為搞競賽的只能是天才,或者是各科成績均衡甚至排名第一的尖子生。
但是在知名物理競賽教練江四喜的眼裡,天才難得,而各科均衡的學生則更適合高考而非競賽。真正走到最後的,則是有數理特長的資優生。
又比如,家長認為高中參加什麼競賽要看其初中在相關學科是否具有優勢。但是江四喜認為,初中物理成績好並不一定適合高中物理競賽,反而平面幾何的知識和應用能力更適合作為選拔標準。
今天,我要談到家長的第三個認知誤區——競賽生的培養。
學校的競賽生都是透過選拔考試錄取的。大部分是高一經過選拔入選。現在也有一些省市在初中就開始選拔,並且給予有競賽優勢的學生保送、甚至提前上高中的優惠。這也促使擇校的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自行提前學。
家長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提前學+報班。所以,一旦孩子入選學校的競賽課程,家長自然認為,學校也會像培訓機構那樣,對孩子進行專業、正規的培養了。
這樣說沒錯,但是肯定和你想的不一樣。
從自然淘汰到個性化放養
專業是專業的,正規也是正規的,但是不一定適合孩子。
在初級階段,學校採取的做法是自然淘汰。也就是說學校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大班教學,並不會根據學生的水平來調整。
湖南雅禮中學的李懿宸,獲得第40屆全國物理競賽銀牌,後來透過強基計劃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他在一篇公號文裡回憶自己中考後到暑假參加學校的競賽課程,第一天就是學習高數。
“某個劉姓學長跟我們講了一晚上極限的定義,我愣是沒懂。講到後面他乾脆直接把 ppt 放那讓我們自己悟,悟著悟著我就發呆去了。
第二天:高數。發呆。
第三天:高數。發呆。”
最終他的高數考試成績9 分。
江四喜在《物理競賽教練筆記》一書裡說,競賽教學進度應該儘量快。
這是為了保證學生在高一階段學完與競賽相關的所有內容。這一內容體系不僅包括高中常規教學所要求的內容,而且包括物理競賽大綱所要求的內容,還包括整個高中的數學內容,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初步以及相應的思維方法等等。
在江四喜看來,與通常的‘不要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教育理念相反,競賽教學應當‘讓不適合競賽學習的學生儘快掉隊’。特別是在海選階段,要迅速淘汰掉跟風學習者以及學習能力不達標的人。
淘汰的手段,就是加快教學速度、加大訓練量與測試難度。江四喜在書中寫道:“只要有足夠的學生能接受相應的教學速度,對個別要求教練減緩授課速度的學生,教練應只是不理,讓進度自然淘汰這類學生。“
那麼”足夠的學生“到底是多少呢?據江四喜說,武漢二中的競賽班最高人數曾多達70。他沒有說明這些學生是否都參加了物理競賽,但是他強調,到高二真正進入物理競賽培訓的”不宜超過15人“。當然人數肯定和一個學校的生源以及師資密切相關。
換言之,初級階段的競賽教學是隻掐尖不培養。
當然經過了初級階段,老師就有足夠的人手去培養了。但是這個培養依然和傳統模式不同,更像是個性化放養。
所謂個性化,按照江四喜的說法,指根據不同學生的進度進行不同的教學操作。不同學生閱讀的書籍、訓練的內容以及題量都有差別。教學可能是透過老師一對幾甚至一對一談話進行。
所謂放養,則是教練全面講解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比如在數學學習上,教練往往不是自己講解而是督促學生去學習,無論是自學還是在外找培訓機構。
即便是自學,也不是自己悶頭學,而是沿著老師為學生劃定的路線來學習,並且與團隊在一起合作學習,相互促進。
並非不是江四喜一人採取這種個性化的放養方式。
在前一篇文章裡,我提到了一位生物競賽的學生林鈺坤。他在經驗分享文章裡回憶說,教練一輪就很少講課,主要是告訴學生學習重點、發題目和考試講評。這讓他的自學能力有巨大提升,對之後的學習裨益無窮。
因此,他建議第一輪學習時最好純靠自己把大部頭啃完,而不要一遇到難點就讓老師講解整塊知識。“即便覺得內容很複雜很難,也必須咬牙堅持下去——如果連基礎教材都讀不懂,何談考題中對前沿文獻的理解呢?”
那麼為什麼教練會採用個性化放養方式呢?這裡當然有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我估計還有一個原因是師資不足。
五大競賽難度不小,而且考察範圍超過了中學的授課範圍。很多問題只能大學老師才能解答,而且很多實驗裝置也只有大學才有。所以學生總會遇到老師幫不了自己的時候。
化學競賽生焦洋在初中自學有機化學時,便遇到這樣的情況。焦洋畢業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二中,在高中階段參加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全國金牌、併入選第32屆國家集訓隊,保送至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但是焦洋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最初自學有機化學時,由於知識漏洞和理解能力不足,遇到了很多困難。很多問題只能自己思考、自己給出對此的看法與解釋。他回憶說:“當時我覺得,有機化學這麼有意思的東西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學會(這樣可以獲得純粹的快樂)。”
北京市人大附中畢業的魏同學在2024年進入物理競賽國家集訓隊。他在分享經驗時,也認為自學很有必要。因為競賽到後期,實際上絕大多數老師是教不了你的,“因為他們也不會。”
雖然不能全盤依賴老師,但是競賽生還可以和同學互相學習。
焦洋回憶說,自己初三時,高中師兄經常給他答疑解惑。後來,老師也經常讓他為同一級學生以及低年級學生講課。透過把知識以及理解問題的方式分享給其他同學,同時也讓自己的邏輯體系更加完善。這使得他意識到,同學之間的廣泛交流與思維碰撞對自身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以他在分享經歷的時候特別強調:“希望各位學弟學妹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過度將同學看作競爭對手,應該與大家一同進步,而不是將自己的思維孤立起來。”
江四喜認為,競賽培訓應該從競賽學習團隊的培養開始,培養學生“情感相融、互動合作、方法交流、資料共享”的精神。為此,教練要經常組織幾名學生一起完成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完成的實驗,或者共同研究某個專題內容,然後再為大家講解。
所以,江四喜會給學生組織對抗賽,讓同學們互相出題互相講題,平時還帶學生做一些集體戶外活動和遊戲。這些都是為了建立競賽文化氛圍。
這種個性化的放養也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思考。
畢業於長郡中學的萬同學在分享經驗時,就強調要“生活上聽父母的話,學習上走自己的路。”萬同學獲得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金牌,透過卓越計劃保送至北大物理學院。他和父母在學習方法上存在爭議,但表示代際之間的矛盾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上一代人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和我們接觸到的不一樣”。
深圳中學畢業的姜志城是IMO金牌得主,現在就讀於MIT。他在分享經驗時提出,競賽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這一定要經過反思、練習,以及挫折總結出來的。”
他認為,這是競賽和高考的區別。“假如有一本高考必讀的教材你讀不懂,那一定是知識體系有問題,然而競賽並沒有這個概念,每個高手都有適合自己理解的一套體系,而不同的體系也對應可能截然不同的方法,以及適合的題目、書籍。”
在這種個性化放養的過程中,什麼樣的學生能夠走得快,走下去呢?
江四喜說,最容易脫穎而出的肯定是學習快手,也就是那些知識的接受、理解、解題和閱讀進度快的學生。
同時,缺乏自律、韌勁以及影響整體學習和有道德問題(比如作弊)的學生也要進行淘汰。他建議,最終的篩選和淘汰工作必須在高二物理競賽複賽結束時確定,也就是當年的國慶節之前。
如果時間足夠長
和中高考相比,競賽有更大的不確定性,也更為殘酷。但競賽依然不是真實世界。
競賽和真實世界的最大區別在於時間限制的嚴苛性。學生需在短短兩三年內掌握大量高難度知識,並透過激烈選拔脫穎而出。
這種對於時間的極致追求,主導了篩選和培養的整個過程。
但是,在真實社會中,創新並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甚至會耗費很長時間。
比如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I教父Geoffrey Hinton,幾十年來不被導師和行業看好,甚至拿不到經費,但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又比如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mRNA疫苗技術的研發者卡塔林·卡里科,也是坐了數十年的冷板凳。
這些在漫長的科研道路上默默前行的人,你能說他們不是超級學霸嗎?
在學術生涯中,支援研究者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呢?
在知乎上,在回答“大學生回過頭來看高中競賽是什麼感受?”這個問題時,很多曾經的競賽生表示,競賽讓自己的大學學習更加輕鬆,尤其是大學第一和第二年。
更多人表示,競賽最大的收穫是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因為高考的成績主要來自老師家長的督促和大量的重複性練習,但是上了大學一切都變了。這時候競賽時形成的自律、自主的習慣就意義重大。
還有的人認為,競賽經歷讓自己心態更平和,“見過最聰明的人是什麼樣,也清楚自己的侷限和優勢,有靜下心來去解決一個問題的耐心和自信”。
當然競賽經歷並不能幫助解決所有問題。
一位名為“物理學聖劍”的使用者表示,競賽的思維和科研的思維大相徑庭。如果說競賽是因為榮譽,因為興趣,那上大學則是為了科研,為了解決現實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一位名為“王一研究宇宙”的使用者則表示,原創性研究,並不是應用公式能鍛鍊的能力。競賽生要真正成為一名有效的研究人員,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溝通能力,並且發展全面的視野。
在這些討論中,依然沒有人提及天賦。
當我們將學習看作是短期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選拔時,很多人往往會將一切歸咎於天賦。那麼,倘若我們把時間跨度拉長,天賦究竟又意味著什麼呢?
Kevin Zhou是2012年第53屆國際奧賽金牌得主,而後在MIT讀本科,牛津、劍橋的碩士,斯坦福大學的博士,現在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後。他還曾經擔任美國國家物理奧賽隊競賽教練。
在一篇《物理學入門建議》的分享文章中,Kevin Zhou表示,世界上的確有神童的存在,但是也有很多人雖然不是天才,依然有一定學習能力並且因為家庭殷實獲得了各種學習機會。
他在兒時也認為物理學習需要一定的天賦。每次遇到挫折,他就認為是“天賦”阻礙了自己。但是後來他逐漸發現,憑藉現代資源,學習量子力學的難度與學習入門物理的難度大致相同。人們遇到難關,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學習材料本身變得更難了,而是因為他們終於在他們的基礎上出現了巨大的漏洞。
換言之,一個人學習遇到障礙,應該去重新夯實基礎,而不是感嘆自己缺乏天賦。
普娃如何培養超級學霸
家長們常常感嘆,競賽生的成功殊為不易,需要天賦、家長的大力支援以及學校的悉心培養共同作用!
這種感嘆中蘊含著家長的一種自得。天賦由先天決定,而學習機會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家長規劃能力與經濟實力。家長的作用不可小覷。
但是,在競賽生的分享裡,很少看到家長的影子。在競賽教練江四喜的筆記裡,家長也是需要小心溝通甚至警惕的。
總之,在他們的描述中,我們既沒有看到天才,也沒有看到家長辛勤的付出。我們看到的,就是一群談不上天才的資優生,在專業的培養和科學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相互促進,然後歷經磨礪,最終成長為超級學霸。
這對於我們家長什麼啟發呢?
家長需要認清自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定位。
多數家長都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自己的精心規劃。然而,對於競賽生的學業而言,家長實際上很難深度參與。畢竟,在競賽生學習的後期階段,即便是資深教練有時也會感到力不從心。
其實很多家長也認命了。他們的提前學習和報班,看似激進,也只是希望幫孩子爭取一張進入競賽學習的門票而已。
那麼,除了幫忙獲取門票,家長就真的難以有所作為了嗎?
首先,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這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無論競賽出成績還是長期學業的成功。所以家長在給孩子報班之餘,一定要給孩子留出自學的空間。
讓孩子自學,關鍵不是家長自己的水平,甚至不是教材和教法,而是家長能夠接受失敗。因為自學必然會出現挫折和疑問,孩子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後才能獲得成長。能夠靜待孩子自己摸索,並且忍住不干涉也不急於求成,就是家長的貢獻。
其次,是幫助孩子調節心理狀態。競賽生聽上去光鮮,實際上整個過程充滿了挫折,很容易心態不穩,這也是家長能夠幫助孩子的。同樣,這要求家長本身有良好的心態。
前文提到的Kevin Zhou既有競賽經歷,也擔任過競賽教練。他把父母參與孩子的學業行為比喻為鹽:少放一點可以增強菜餚的味道,但放太多就會壓倒一切,再加更多就會變得無法食用。”他直言,如果孩子對一個課外活動根本不感興趣,就應該允許他們去做其他事情。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不僅僅是物理。
簡言之,只要你不急,就幫了孩子的大忙。
你也許會說,我家孩子是普娃,並非競賽生。那麼,我恭喜你。競賽生和競賽教練的分享對你的價值更大。
因為他們的分享說明,無論是競賽還是長期的創新科研,天賦都沒有決定性的意義。
即便是要求“快手”的競賽生也是以資優生為主。如果把時限拉大,普娃依然有機會可以成為超級學霸。
我們看到,超級學霸除了較強的學業能力和熱情,還需要具備自學能力自律、良好的合作意識、穩定的心理素質和韌性等等。這些能力雖然在競賽中可以磨礪,但是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來培養。
而做到這一切的核心,依然是同樣的秘訣——不要急於求成。
正如Kevin Zhou所言,成功並不等於趕上別人。當人們在網際網路上抱怨“落後”或別人“跳過”時,他們只是在表達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每個人達到成功的路徑和時間表都不同。
Kevin Zhou作為競賽生、競賽教練以及科研工作者,見過神童,也見過很多從未參加過奧賽但是依然偉大的研究者,有的甚至指導大學結束時才開始學習物理。他覺得,關鍵是要持續學習,才能獲得持續的回報。
他寫道:“你做到這一點的速度取決於天賦。但如果你之前有過物理上的洞察力,如果你的基礎紮實,你將來也會成功。沒有牆;你能走多遠取決於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