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國家隊爆冷,帝都家長輸慘了?

作者:Ava
來源:Letsight
前不久2025IMO中國國家集訓隊名單正式公佈,6名少年將在今年7月代表中國出征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舉行的第66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圖源:網路
這次名單的出爐前後還頗有看點:北京零人入圍,人大附神話破滅;湖北崛起,6人中就佔了3人,但真正最大的贏家居然是某競賽機構…

人大附神話破滅

數學競賽作為五大學科競賽中含金量最高、最受高校認可的比賽,一直備受中學生青睞。
數學競賽的賽制大致分為四階段:預賽、聯賽、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CMO)以及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
預賽通常由各省市組織,聯賽即高中數學聯賽,在聯賽中獲一等獎的選手將代表省份參加CMO。
CMO決賽的選手來自各省省隊,前60名進入國家集訓隊,經過激烈的訓練與選拔,最終6人將代表中國參加IMO。
這條通向IMO的道路充滿挑戰,最終能夠站在IMO賽場上的6位選手,都是數學領域的精英,而在IMO賽場上獲得獎牌是可以被載入史冊的榮耀!
圖源:網路
今年,中國隊的6位IMO選手中,3人來自湖北,其中2人來自武漢;重慶、浙江和上海各有1人。
其中,杭州學軍中學的董鎮宇為高三學生,上海中學的鄧樂言為高一學生,另外4位均為高二學生。
鄧哲文是第二次入選國家隊,去年在第65屆IMO獲得金牌,今年將繼續出征;
武漢經開外國語高中的徐祺銘和談弘毅是高二學生,徐祺銘也是第二次參加IMO,在去年高一的時候已經獲得一枚金牌,並創下世界第五名的成績。
董鎮宇連續三年衝擊國家隊,今年終於如願入選;重慶巴蜀中學的張恆燁是西南地區唯一入選的學生;
上海中學的鄧樂言在初中時期就斬獲多項頂尖賽事獎項,今年以最小年齡入圍,也是上海近十年來首位以高一身份躋身IMO國家隊的學生。
圖源:網路
令人意外的是,名單中北京地區無一人入選,而上海唯一入圍的選手還是湖北籍的學生。
其實在第二階段名單正式公佈,入圍的一共有16人,他們分別來自湖北、江蘇、上海、四川、浙江,北京選手就已經缺席。
圖源:網路
回顧過去兩年的入圍名單,北京此次的“全軍覆沒”可謂前所未有。
2024年入圍第二階段的前17名選手中,湖北佔據4席,北京、上海、浙江各3人,湖南2人,重慶和福建各1人;
2023年入圍第二階段的前19名中,北京尚有5人,上海4人,浙江、湖南各3人,廣東2人,湖北、四川各1人。
儘管曾出現過北京選手未能進入最終6人名單的情況,但完全缺席第二階段,在近五年內還是頭一次。
北京地區競賽玩家一家獨大,非人大附莫屬,這次爆冷也被大家稱為“人大附神話破滅”。
回顧過去幾年的IMO中國隊獲獎情況,除了2023年失利之外,人大附幾乎沒有和金牌失手。
而今年卻罕見地零人入選,這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真相?
圖源:愛尖子

小升初取消點招,北京家長醒過來了

數學競賽與其說是天才的成名之路,倒不如說是升學的法寶。
過去,很多家長都把奧數當作孩子進入名校的“敲門磚”,希望透過獲得競賽獎項,來為孩子爭取一些特殊的升學通道,比如強基計劃、保送名校資格等。
入選國家集訓隊可直接保送清北,無需高考。
在CMO中取得金銀獎破格入圍強基計劃,在2024年強基計劃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科大等高校還需要對學科競賽銀牌進行稽核,擇優進入校測。
更重要的是,在小升初點招、掐尖中一份含金量高的競賽證書顯得非常重要。
為了讓孩子在升學競爭中佔得先機,很多家庭從孩子一二年級起就開始上奧數班,幾年下來費用高達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但是從2024年開始,IMO的熱度就明顯下降,當年IMO放榜,家長群裡討論IMO金牌的也不多。
到了今年就更加冷清了,如果不是北京無人入選,恐怕這個話題一點討論度都沒有。
主要原因就是規則變了,北京小升初取消點招,上海出臺了搖號新政,擇校和競賽的熱度從此也慢慢降了下來。
據說未來南京、深圳也有類似的政策,雖然傳言還沒有坐實,但可以預見未來卷奧數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少。
小升初不再允許透過提前考試或競賽成績獲得名校錄取資格。許多家長讓孩子學奧數,主要是希望以此開啟名校之門。
但現在基本上都按區域劃片或隨機派位分配學校,奧數不再是通向名校的敲門磚。
對於家長來說,既然奧數沒有用了,那麼自然會放棄這條路,既省了錢,也讓孩子更輕鬆。
競賽熱開始急劇降溫,競賽人群也開始減少,導致競賽生群體整體水平的下降,最終也影響到了IMO的戰績。
小升初取消點招,這就終結了奧數這條賽道,因此北京也越來越少學生關注競賽了。

競賽熱,誰是贏家

在2025年中國國家集訓隊名單中,湖北省的三名選手佔據了半壁江山,成為省份層面的最大贏家。
透過追溯三人的背景,我們發現這三名選手都不是在學校上課,而是在某機構中學習。
他們都來自武漢一個叫GZX的競賽培訓機構,這個機構按年級組建,具備長期獨立教學的教師團隊。
最近該機構還發表了一篇文章稱,除上海地區及浙江學軍中學外的11位同學均是其的學員或曾經的學員。
GZX不是簡單的競賽課外輔導,而是已經發展成了完全獨立的教學單位。學生不需要去學校上課,而是“脫產”在機構內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
圖源:GZX公眾號
這裡說的脫產是指除了對應學科競賽的學習之外,完全放棄其他語文、英語之類的學科學習。
脫產競賽培訓對於競賽選手的成才非常有幫助,學生所有時間都用在競賽科目上,不用分心學習其他,可以有效提高競賽水平。
而且專門的競賽機構不僅有頂尖的競賽老師,而且也有更多教學資料和系統化的訓練方案。
甚至可以模擬國家隊選拔模式,可以給到學生更精準的指導。
因此,一省走出3名選手,與其說湖北省是最大的贏家,倒不如說GZX機構才是真正的幕後推手。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脫產競賽的弊端也很明顯。
競賽的殘酷性在於,最終能進國家隊的只有少數人。大多數競賽生即使投入了幾年時間,最終可能也只是陪跑。
競賽含金量再高,最終大部分學生還是要回歸正常的高考或升學之路。
而這些學生由於長期脫離普通課程,當他們回到常規課程時可能會很難適應。
如果競賽成績不夠突出,又沒有相應的文化課成績做支撐,未來的升學將會難上加難。
而且脫產競賽主要出現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這些機構學費昂貴,並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擔得起。
這就導致競賽學習資源逐漸向少數經濟條件優越的家庭集中,而普通學校的學生即使有天賦,也可能因為缺乏資源而錯失機會。
更重要的是,未來的點招政策、升學政策依然在變動,一旦風向改變,那麼這些脫產競賽生將會受到最大的影響。
從北京、上海家長放棄奧數就可以看出,競賽這條路並不容易走,一旦在升學中失去加分,那麼競賽本身對於孩子並沒有太大意義。
與其提前進入內卷,倒不如按部就班科學地上課,這樣不僅能夠保護孩子的童年,還可以讓他們擁有更全面的發展空間。
多少競賽生出走半生,歸來又成為了競賽老師,完成一個自產自銷的閉環。
參加競賽到底是孩子的天賦所在,還是父母的教育焦慮和神童幻想,如果是後者,那麼可能需要重新審視競賽對孩子的意義。
別把孩子的成長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卷。
參考:

解密IMO中國國家隊煉成之路,天賦怪物的開掛人生可以復刻嗎?

這屆IMO國家隊名單為啥爭議這麼大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