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麻開花節節高
年關將近,豬蹄、肘子、燒鵝……對於中國人來說,那些蘊含著濃濃年味、代表著豐厚飽足的美味食材實在太多太多。這其中,有一顆小東西看似低調不起眼,卻是足以撐起整個新年甜蜜柔潤的“C位”頂樑柱,那就是:芝麻!
從香甜的麻團到軟糯的湯圓,再到各類菜餚上小巧的裝點,油、潤、甜、鹹,這枚“小不點”,能調和各類看似衝突的味道,帶來種種不可思議的新年味覺。
關於芝麻和年的故事,還有很多。魯西南地區,三十晚上“發芝麻”,煮餃子的灶火要用芝麻桿燒,騰騰爐火中劈里啪啦的響聲,和鞭炮交相輝映。河北等地,正月十六早上還要用芝麻桿燒火“烤雜病”,既是標示新年結束,也寓意百病全消。
早些年,北京還叫北平的時候,三十晚上要“踩歲”,大院裡灑滿芝麻桿兒,小孩子瘋跑瘋跳一番,歡笑中夾雜著咯吱咯吱爆開的脆響,寓意著來年生活就如芝麻般節節高升。
日常生活中談到一種美食,也許很少想到芝麻,但你一定更難想象沒有芝麻。一個沒有芝麻的燒餅,好像還是一樣的酥、脆……又好像少了點焦,少了點香,總之就是哪兒都不對勁。要是換成一鍋沒有芝麻醬的涮羊肉……那也甭吃了!
這顆爆裂而生的小小種子,就如同一句著名的俗語——芝麻開門一樣,打開了中國人的味覺。
芝麻開門,打開了多少味蕾
說起中國餐桌和芝麻的緣分,得追溯到2000多年前。據《齊民要術》記載,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芝麻便從西亞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原稱“胡麻”。到了十六國時期,因為後趙皇帝石勒避諱“胡”字,才將胡麻改名為“芝麻”,俗稱“脂麻”。
圍繞芝麻,還有一個曠日持久的謎團——白芝麻和黑芝麻,除了顏色到底還有啥區別?

黑芝麻、白芝麻,你閉著眼睛能分出來嗎?圖/左 視覺中國 右 圖蟲·創意
事實上,黑芝麻和白芝麻的主產地不同,白芝麻主要產自中部地區,在市場上數量最多;而黑芝麻主要產自華南,因為總產量較低,價格要高上一點。白芝麻油脂更豐富,大多用於榨芝麻油和日常做菜,而黑芝麻營養更好,多與糖湊對,組成各種甜蜜點心和營養品。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冷門雜色芝麻,如黃芝麻。
在我國,芝麻產區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淮河流域的豫東南和皖北;二是漢水流域及江漢平原;三是江西鄱陽湖及贛江下游的平原。而河南,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千里沃野,中原糧倉,同時也是中國最盛產芝麻的地方。河南的芝麻種植面積佔全國1/3,堪稱中國芝麻第一省。芝麻的故事,要從河南講起。

不到河南,你就不知道芝麻葉的美味!圖/圖蟲·創意
擅種芝麻,自然也愛吃芝麻。在豫東南,人們最津津樂道的芝麻美食,莫過於一口“麻幹鹽”,有些地方也叫它“芝麻鹽”。將芝麻炒香,與鹽混合後微微碾碎,就成了最深切的家鄉記憶。掰開一個熱騰騰的大饅頭,撒上一些麻幹鹽,一口咬下,小麥的甜香,芝麻的油香,鹽的鹹香,好一頓樸實的美餐!
對河南人來說,芝麻全身都是寶。將芝麻葉摘下來反覆淘洗,洗去表皮的粘液,和麵條一起煮熟,就成了河南人最愛的芝麻葉糊湯麵,趁熱連吃帶喝,一碗下肚,滿滿的碳水與清香的滿足感。
中國芝麻看河南,河南芝麻瞧平輿。平輿芝麻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素有“中原百穀首,平輿芝麻王”的美稱,籽白皮薄,口感醇香。平輿芝麻焦餅,酥脆香甜。芝麻和麵擀成薄片,擰成麻花狀油炸,就成了另一種芝麻美食——著名的平輿芝麻巧果。在平輿,有一句話哄小孩百試百靈:“莫哭莫哭,想吃芝麻巧果,還是芝麻焦餅?”
對更多中國人來說,芝麻喚醒的,是味蕾的甜蜜記憶。
提到中式甜品,有多少人下意識想到的,就是芝麻餡的濃香濃甜?如果說豆腐腦的甜鹹之爭是不分伯仲,那麼,在湯圓的甜鹹之爭中,光芝麻一味,就讓甜那邊的天平砝碼格外沉甸甸。自宋朝湯圓誕生起,黑芝麻豬油白糖餡就與之深度繫結。軟、甜、燙,“顆粒度滿滿”的黑芝麻餡與軟軟糯糯的糯米皮,簡直不要太配!
如果你沉迷芝麻餡,還可以選擇單吃一整碗。這就是兩廣最常見的糖水——芝麻糊。一臺小石磨,將芝麻與糯米一起加水反覆研磨至細膩柔滑,煮沸、加糖,就是一碗令人心心念唸的經典糖水之王了。把芝麻糊和雪白的杏仁糊盛在一起,鮮香沖淡了甜膩,口味得以更上一層樓,這道創新甜品有個形象的名字——太極糊。

芝麻糊,滿滿的油脂甜香!圖/圖蟲·創意
在廣闊的中國,藏著更多有關芝麻的甜甜故事。北京的艾窩窩、成都的三大炮、雲南的官渡粑粑、樂山的仁壽芝麻糕、重慶的江津芝麻桿……芝麻成就了山南海北人各式各樣的甜蜜。
大道至簡的芝麻糖,則是一種更節令的甜。現在,我們最常吃的芝麻糖非芝麻桿糖莫屬,它有個更傳統的名字“灶糖”。“二十三,糖瓜粘”,濃稠的糖漿與細小的芝麻緊緊黏合,一口咬下,香、甜、脆,口感之豐富,像在嘴巴里爆開一樣,灶王爺都“一吃一個不吱聲”。
產柿餅的富平,還是“流曲瓊鍋糖”之鄉。蒸熟的小麥與麥芽經過熬煮,扯長,再在芝麻堆裡打個滾,揉成糖餅,待到放涼切成小塊,就是關中人最愛的一道茶點。正所謂“吃過瓊鍋口餘香,勝過陳年老杜康”。
唐山的蜂蜜麻糖,可以說是另一種極端,柔軟蓬鬆,像一朵舒展綻放的白花。一塊塊糖宛如花瓣,薄如蟬翼,入口即化。它香甜的秘訣就來自於不直接使用芝麻,而是加入芝麻香油,讓油的香激發糖的甜。


薄如蟬翼的麻糖,香甜極了。圖/阿浩揍啥切
不那麼嗜甜的人,也很難在過年期間拒絕麻團吧!這道逢年必炸的“隱藏硬菜”,早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前身“脂麻團子”,真正的“宋人嚴選小吃”。在東北,它叫麻球,在海南,它叫珍袋,廣西的油堆,湖北的歡喜坨……“煎堆轆轆,金銀滿屋”,微甜微香,讓人胃裡心裡都盛滿了幸福感。
芝麻的組合技,遠不止甜
如果只有甜,那可是把芝麻的格局想窄了。
沒有芝麻的燒餅是不完整的燒餅。早在東漢,胡餅的表面就貼著一層“胡麻”。清代還有竹枝詞詠燒餅:“搓粉和糖油炮烙,外旁還摻黑芝麻。陝西柳林的芝麻燒餅青出於藍,滿滿的芝麻外殼,香脆頂飽。千里之外的新疆“英雄所見略同”,芝麻饢獨佔鰲頭,成為數百種饢裡,本地人最愛的一款。
芝麻和麵餅的融合就更有講究了,山西地區偏愛先將芝麻揉進面中,充分揉勻再擀成小圓餅烤熟,不論大口小口,都有滿口的芝麻香。河北邯鄲大名縣的芝麻焦燒餅則是“張著大嘴”,兩面貼的芝麻酥脆,掰開的麵餅香軟,堪稱一絕!
靠芝麻點亮的菜更是無窮無盡,
你知道都有哪些神仙菜品嗎?
本文出自地道風物
點選下方名片
關注他回覆【芝麻】檢視完整內容
“地道風物”是《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平臺,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作為行走的風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國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尋風物美食,傳播地域文化。

介紹一下我的朋友地道風物,他來自《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足跡遍佈全國上千個市縣,只為探究中國每一寸土地的不一樣。
風物君的2000多篇原創文章,還寫了啥?
如果你發現在派出所等正式場合有一個“媽祖評理室”,請不要詫異;如果你看到考生將准考證的影印件放在供桌上一起拜,也不用慌張;如果發現路旁騎車大媽突然停下車,對著廟宇拜了一拜,再若無其事騎車離開,請謹記這是日常——因為這裡,是閩南。
“老爺保號”的魅力,沒人不懂吧?

▲掃描上方二維碼,回覆“祭祖”檢視全文
x
每年夏秋季節,是食物中毒最高發的時期。提到食物中毒大省,你肯定提前想到了最能“見小人”的雲南。但真正的結果其實是……中國食物中毒省份前三甲,雲南僅位列第二?
山東:“你們真的不吃發芽的土豆?”
雲南:“菌子煮熟就沒問題。”
浙江:“我已經是吃河豚的老手了,這個河豚我一定要買來嚐鮮!”
不用質疑,浙江也是憑實力選入“前三甲”的!

▲掃描上方二維碼,回覆“食物中毒”檢視全文
x
你可能聽過這個笑話:當你跟朋友說自己心情低落,大多數人都會安慰你別給自己太多壓力、多多休息,只有廣東朋友會說你溼氣太重,甚至準備煲湯給你喝。
是的,炎熱漫長的夏季、多雨潮溼的氣候造就了廣東人對“溼”與“熱”的獨特理解。心情低落是溼氣,喉嚨痛是熱氣,消化不好是溼熱,總之一切精神和身體不適都能概括為:溼氣、熱氣、溼熱。
廣東“祛溼三件套”,你瞭解多少?

x
作為中國夜市的“鼻祖”,這裡充斥著各種傳說與門派,但每一個小吃,都能讓橫穿夜市的人邁不開腿,不論是年輕人們鍾愛的炒涼粉、紅薯泥,還是本地人最愛的灌湯包、桶子雞,杏仁茶……最地道的“開封菜”,讓隔壁的“KFC”黯然失色。
這座北方城市,如何在千年前就開創了宵夜先河?

x
江西,在諸多吃辣大省的角逐中,被網友們熱評為“最能吃辣的省”,“連鍋都是辣的”。辣椒在江西人的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種植辣椒,生產辣椒製品,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這份火辣。
到底去江西哪座城,才能領略贛菜的辣度之巔?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內容平臺
專業是風物君的最基礎要求

用最專業的攝影作品,最用心的文字
把最地道的中國風貌展現給你看
點選下方公眾號,開啟你的風物之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