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文末“閱讀原文”下載北美省錢快報APP,24小時滾動更新美國折扣資訊+實用生活攻略!

猜你愛看
美國妹子塞拉·拜魯姆 (Cera Byrum) 來自達拉斯,是一名老師。
2023 年 12 月時,她注意到額頭上有一個幾乎看不到的小痘痘,但她認為只是一顆很普通的小包,也沒有特別去處理。


但僅僅四個月後,她接到了一通電話,讓她五雷轟頂。
當時她正在教室裡,然後接到了護士打來的電話,告訴她這個小痘痘不是什麼普通的皮膚痘,而是帶有癌性的。
據塞拉自己回憶,她的這個遭遇應該和她從小的生活習慣和家族遺傳史有關。
小時候,塞拉經常在陽光下一玩就玩耍幾個小時。在十幾歲時,她還嘗試過曬黑床(tanning beds),因為她不怎麼喜歡自己蒼白的皮膚,想要變成小麥膚色。
她還有皮膚癌家族史,她的父母和兄弟之前都被診斷過。
2021年底,塞拉首次被診斷出患有基底細胞癌,當時她在肩膀上的胸罩帶子下發現了一個 1.5 釐米的“片狀皮膚”。
當時醫生把它取下來,縫了兩層縫線。
確診後,她開始按時進行皮膚檢查,每天都塗防曬霜。
手術後的幾年裡,塞拉一直精心呵護她的皮膚,避免暴露在陽光下或曬黑。她還開始研究護膚品,每天按時塗抹維A酸和防曬霜。
然而,這並沒有消除她年輕時所受的傷害。
2023年12月底時,她注意到眉毛上方額頭上有一個小痘痘,她以為它會消失。
然而幾個月過去了,肉質腫塊開始呈現出半透明的珍珠光澤。她一度試圖去擠痘痘,但它一直就粘在額頭上,化妝也遮不掉。
2024年四月份,她決定去看皮膚科醫生,並認為腫塊是由於毛孔堵塞造成的,只需要使用乳霜即可消除。
在進行化驗之前,專家仔細檢查該部位後,委婉表示,珠光光澤是基底細胞癌的明顯標誌,但具體要等檢查結果出來後才確認。
結果就來到那可怕的一天,塞拉被告知癌症復發了,需要接受手術。“我哭著跑出了教室。”
現在回想起小時候的一些無知操作,她感到無比的後悔。
“我不知道多年來我躺在陽光下或去曬黑床時產生的紫外線輻射會一直儲存在身體裡面等待有一天被釋放。我感到內疚,因為這些事都是我自己做的。這是我年輕時和青春期做出的愚蠢決定的結果。”
“我想我只是假設,自從上次確診癌症以來,我就遵守了所有護膚準則,並做了我應該做的一切,以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我認為有一種誤解,認為皮膚癌只會出現在經常暴露在陽光下的身體部位。但一旦形成了癌症,它就會隨時隨地出現在我身體的任何地方。我的醫生曾經告訴我她在某人的嘴裡發現了黑色素瘤!”
目前塞拉接受了兩次手術:一次是去除腫塊,另一次是去除之前未去除的周圍其他組織。
“皮膚癌就像一座冰山—表面呈現只是一點點,但問題通常發生在更深的皮膚肌理”她說。
不過她也慶幸這一次發現的及時:“如果我沒有患上第一次皮膚癌並且每年都去檢查,我就永遠不會去檢查。”

塞拉在 Facebook 的一個熱門群組中分享了她的故事,敦促其他人勤於進行皮膚檢查和塗抹防曬霜。
“瞭解是關鍵。預防是關鍵。接觸知識豐富的皮膚科醫生是關鍵。我可能無法改變其中一些因素,但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夠幫助教育其他人並提高人們對皮膚癌的認識。”
在她的帖子下面,很多網友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我知道診斷出皮膚癌令人不安,但慶幸的是這不是黑色素瘤。我患有黑色素瘤,我丈夫患有轉移性黑色素瘤,並已轉移到他的大腦和肺部;需要神經外科和免疫治療(去了很多很多次醫院和急診室就診)。值得慶幸的是,由於免疫療法的進步,他活了下來。

我父親死於黑色素瘤因為擴散到了全身。這位女士應該算很幸運了,只是基底細胞癌。她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皮膚狀況,她的癌症是最輕微的。我的基底細胞癌也得到了控制,每 6 個月我就會透過低溫技術去除癌前結構。

我患有羅勒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瘤。對我來說最糟糕的是黑色素瘤。這需要進行手術,他們還進入我右臂的淋巴結,看看黑色素瘤是否已經擴散,慶幸的是它沒有擴散。我長滿雀斑並且有很多痣。我現在每年檢查兩次。

如果你過40了,請考慮安排自己定期進行皮膚檢查(每 4 -6 個月一次)。當你十幾歲和二十歲出頭的時候,傷害就已經造成了,但要到後來才會顯現出來。如果你非常愛曬陽光,那現在就做,而不是等到你 40 歲。到目前為止,除了因惡性黑色素瘤失去了部分鼻子外,我已經點掉了大約 50 個斑點。不要讓它發生在你身上。

常見皮膚癌有哪些不同型別?
皮膚癌主要分為三種類型:黑色素瘤(包括結節性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
黑色素瘤:最致命的皮膚癌,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顯示為新斑點或現有斑點,顏色、大小或形狀發生變化。
基底細胞癌:最常見、最危險的皮膚癌。顏色為紅色、淺色或珍珠色,呈塊狀或乾燥的鱗狀區域。生長緩慢,通常發生在經常暴露在陽光下的區域。
鱗狀細胞癌:增厚的紅色鱗狀斑點,可能容易出血、結痂或潰瘍。通常發生在經常暴露在陽光下的區域。50歲以上人群更容易發生
本文由北美省錢快報小編整理,圖片及資訊來自dailymail,版權屬於原作者。本文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否則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