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有沒有刷到一類影片:90 歲自律女生高能量的一天。
看到影片裡的 90 歲奶奶早上 7 點起來做早飯,9 點打理菜園,16 點煮蘋果水,21 點陪曾孫女寫作業,23 點睡覺……一整天安排得滿滿當當,活力充沛。
再看看自己:9 點起床,10 點就累了,13 點吃過午飯,15 點就盼著下班了。一天中能集中精力做一兩件事,已經是非常非常厲害了。
不光是我,這個時代大家普遍的活力水平似乎都比較低,為什麼物質已經相對豐富,也不缺吃少穿,我們卻變得這麼容易累了?
不是活力越用越少,而是
你「主觀上」預測自己沒活力
雖然我們總自嘲自己「活人微死」,但內心深處依然有對高能量、生命力的嚮往。可能量這事兒似乎總不受我們的控制,有時候一天只睡 4 小時也能精神抖擻,有時候明明睡 9 小時還是死氣沉沉。

圖片來源:《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幸運的是,心理學對此早有研究,並提出了「主觀活力」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擁有能量和活力的有意識地體驗,它不僅可以預測我們的整體健康水平,還是唯一被明確定義為 Eudaimonia(一種充實、有意義的生活狀態,而非短暫的享樂)的核心情感[1]。
為什麼強調「主觀」?研究發現,我們的活力水平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主觀認知的影響[2],比如:
替代性損耗:即便自己啥事沒幹,光是看別人努力、自律,就會產生一種自身的能量被耗盡的感覺,在後續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務中也會表現得更差;
想象性損耗:即使自己啥事沒幹,光是想象自己在努力,就會能量告急,在接下來的任務中難以集中精力。比如週末在家躺著,光是想象第二天要上班,就立刻覺得好累。
傳統的自我控制模型理論認為,活力、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像電池一樣,用一點就少一點,但無法解釋為什麼有時什麼都沒幹,卻仍然感覺被掏空?

圖片來源:《喂帥哥!!》
於是,伯爾尼大學的研究員 Bertrams 提出了新的自我控制模式模型,他認為,我們感覺自己沒有活力,不是能量真的用光了,而是源於大腦的「守能動機」[3]。
可以把大腦想象成一個智慧的「活力監測+預測系統」,它不僅即時監測你的能量消耗,還會預測未來可能遇到的挑戰,根據預測來調整當下的能量分配。如果它預期未來會遇到各種麻煩,就會先開啟「省電模式」,於是就:
1. 降低能量輸出:減少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資源投入。
2. 情緒預警:產生煩躁、抗拒感。
3. 行為降級:優先選擇低耗能活動,比如放棄看書,去刷手機。
也就是說,我們並非真的沒有能量,而是大腦對未來的預測偏消極,所以對於活力的支出變得吝嗇。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的一項研究也同樣應證了活力水平的主觀性,她發現,只有認為意志力用一點就少一點的人,才會在完成艱鉅任務後感到精疲力竭;那些認為意志力不會輕易耗盡的人,在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後表現更好[4]。

圖片來源:《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
既然主觀活力水平這麼「主觀」,那我們每天告訴自己「我的能量是無窮的」不就行了嗎?
或許有點用,但依然很難徹底改變,因為還有數不清的因素在拉扯住我們活力水平往下墜落。

這些無形的因素
正在悄悄偷走你的主觀活力
1. 意義感的喪失:當下的努力看不到價值,活力逐漸被抽空
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93.8% 的職場人士表示對工作感到倦怠,其中 44.1% 認為倦怠感比較嚴重,7.1% 認為非常嚴重[7]。
但倦怠並不僅僅是「太累了」,而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累」。
意義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資源,它不僅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活力的驅動力,更是在面對挑戰和困境時的重要支撐[6]。
當意義感逐漸消散,我們看不到努力的價值,當下的活力也會隨之被抽空,於是:
● 事情不多,但就是不想動;
● 瑣事拖了又拖,等到最後一刻才勉強去做;

圖片來源:《古瀧兄弟與四苦八苦》
從外在來看,這似乎是一種「懶惰」,實際上,它更像是一種防禦——當個體感知到努力的意義在下降,身體就會自動調整主觀活力水平,以減少無意義的消耗。
於是,人的活力就像一個緩慢洩氣的氣球,難以重新鼓起動力,曾經的熱情和充盈感也變得遙不可及。
2. 充滿不確定的「蕭條感」:一種集體無意識地低活力
在這個時代,資訊像洪水一樣不加篩選地湧入我們的生活。當環境中瀰漫著「未來不明朗、不確定」的氣息時,這種情緒也會像潮溼的空氣一樣,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每個人的心裡。

圖片來源:《什麼都不想做》
在這樣的氛圍裡,個體的心理也會受到集體無意識的影響,大腦對於未來的預測偏消極,於是減少投入、降低消耗,甚至是停止前進。這種情況下,人就會變得更加「低活力」:
● 對機會不再敏感:即使有新的工作、學習或社交機會,也提不起興趣,避免消耗;
● 習慣於求穩:不願挑戰,厭惡損失,想學習新技能前會先想「這個以後真的用得到嗎?」;
● 失去長遠規劃:以前可能會想 5 年後、10 年後的生活,現在覺得能活著已經很不錯了。
於是,低能量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並不是某一天突然出現的,而是在一次次的資訊輸入、情緒同化、現實打擊中,慢慢形成的省電模式。
3. 習慣性自我否定和迴避困難,活力慢慢萎縮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活著特別帶勁的人,對自己總有種天然的自信?不是說他們真的無所不能,而是他們有一種信念——我可以試試。
而習慣性自我否定的人,恰恰相反。
● 在面對新事物、新變化時,第一反應是——「這麼難,我肯定學不會」
● 在面對挑戰時,不再想著如何克服,而是想著如何避免出錯。
● 在面對別人的誇獎時,也會本能地懷疑:「他們是不是隻是客氣一下罷了」
於是,我們就會慢慢陷入一個惡性迴圈:
不敢嘗試 → 沒有成功經驗 → 更不敢嘗試 → 越來越確信「我不行」

圖片來源:《初戀的惡魔》
而研究發現,對負面資訊敏感、傾向於逃避負面事物的人,反而更容易自我損耗,主觀活力水平往往較低;而對正面資訊更敏感、願意主動追求目標的人,能維持更高的主觀活力水平[5]。
由此可見,活力不是越用越少,而是可以被激發的,如果總是選擇迴避,活力就會像長期不用的肌肉一樣萎縮,而一旦開始行動,它又會像火苗一樣,被一點點重新點燃。

想要找回活力
從重塑認知和奪回主導權開始
● 重構對於「活力」的認知
前面有講到,只有在人們認為活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時,才會在一項費力的任務之後感到精疲力竭[4],因為大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形成對活力的「圖式」,即一套關於「活力如何運作」的內在規則[3]。
而修正、重構這種「活力圖式」,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圖片來源:《海街日記》
可能從前你一直認為「運動會讓我更累」,但當你看到研究說運動反而能讓人更有活力時,活力圖式就會被鬆動,如果你在某幾次的運動中切實感受到活力水平的提升,活力圖式就會被更新為「運動會讓我更放鬆更有活力」。這就是對自身活力認知的重新發現 。
改變活力圖示的核心在於打破舊有認知,建立新的活力經驗,可以嘗試:

先覺察,寫下你對活力的固有信念,比如:

光是活著已經很累了,哪還有精力運動啊?
下班後我就什麼都不想做,必須攤著來恢復能量。
我不適合早晨工作,早晨就是沒精神。

然後嘗試去尋找反例:

你是否有哪天運動後反而更精力充沛、感覺煥然一新了?
你有沒有發現,下班後其實出門散步、和朋友聊天,也能夠恢復能量。
有時候早上聽點喜歡的音樂,或者來杯咖啡,是不是也會很有精神?
當你發現自己的固有認知和現實情況並不完全一致時,活力圖示就開始鬆動了。
這不是讓我們在疲憊時強行讓自己提起精神,而是嘗試去找到自己的活力開關,讓活力成為一種可以主動呼叫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天生決定的資源。
● 奪回主導權,讓自己成為敘事的主體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當我們認為自己是行動的發起者,認為當下的行為出於自主選擇時,活力會更容易維持;相反,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只是被環境推著走的「棋子」,被動執行不得不做的事情,活力就會迅速被消耗[9]。
我們覺得自己的工作毫無意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很難感受到「自主選擇」的空間,彷彿自己只是系統中的一個螺絲釘,永遠被動運轉。

圖片來源:《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
這時候,硬要找到意義也並不現實,但如果換個角度,問問自己為什麼還願意做這份工作,可能會讓我們意識到無意義的工作中也有我們主動選擇的部分。
比如:
因為它能讓我獲得穩定收入,給我穩定感和安全感;
因為它讓我規律作息,生活有主線,至少不會徹底陷入無序;
因為和同事八卦也很有意思,多了一些樂趣來源。
這會提醒我們,我們之所以選擇這些看似「被迫」的選項,可能是因為它也滿足了我們某些難以割捨的需求。
前段時間網路上流行一種心態:複習、工作、健身的時候,想象自己是復仇的公主。這也是一種很典型的視角轉換,讓自己從「環境的受害者」轉變為「行動的主體」,在看似被迫的選項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主動權。

圖片來源:《母親河》
● 建立搭建支援系統,讓活力不容易消耗殆盡
當我們感到精疲力竭時,支援系統可以成為重要的「能量補給站」,幫助我們更好地恢復和維持活力。
研究發現,個體在工作環境中的社會支援,可以緩解無意義感對主觀活力的負面影響[10]。也就是說,哪怕我們覺得工作本身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有支援我們的同事,我們的能量水平仍然可以維持在較高狀態。

圖片來源:《重啟人生》
不僅如此,支援系統還能讓我們更願意調動自己的能量儲備。在一項實驗中,有支援性朋友陪伴的受試者,在鍛鍊中可以堅持更久,研究者認為,當我們知道有人在支援自己時,大腦會覺得很放心,不再過於吝惜能量,因此我們能投入更多,撐得更久[11]。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同溫層,和能夠彼此理解的人交流,哪怕只是一起吐槽,也能讓我們內在更有歸屬感。
支援系統就像一個充電站,它不會讓我們時刻活力滿滿,但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會知道永遠都有個地方可以進行快充。

最後
雖然這篇文章一直在講如何提高活力水平,但同時,我們也不必執著於讓自己每天都能量滿滿。
有時我們精力充沛,渴望探索世界;有時我們也想要停下來,安靜地感受內在。低潮並不意味著懶惰或退步,而是身心在積蓄能量、調整步伐的過程。
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時刻保持高能,而是在接納能量流動的同時,找到一種平衡——既不過度消耗自己,也不長期停滯在低活力的狀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啟發,也歡迎轉發給你周圍的朋友,也許你的一次分享,也能給別人帶來一些能量~

圖片來源:《女子警察的逆襲》


今日互動
你是如何有選擇地調動活力的呢?
歡迎分享!

References:
[1] Dodge, T., Vaylay, S., & Kracke-Bock, J. (2022). Subjective vitality: a benefit of self-directed,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3(6), 2903-2922.
[2] Blaise, M., & Bertrams, A. (2024). The mental associ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vitality, energy conservation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effort motivation according to the schema model of self-control. Current Psychology, 43(48), 36673-36686.
[3] Blaise, M., & Bertrams, A. (2024). The mental associ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vitality, energy conservation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effort motivation according to the schema model of self-control. Current Psychology, 43(48), 36673-36686.
[4] Job, V., Walton, G. M., Bernecker, K., & Dweck, C. S. (2013). Beliefs about willpower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glucose on self-contro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37), 14837-14842.
[5] Adil, A., Kanwal, A., Yasin, G., & Ameer, S. (2021). Ego Depletion Sensitivity as the Mediator Between Avoidance Temperaments and Subjective Vitality.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2(2), 188-196.
[6] Kalashnikova, O., Leontiev, D., Rasskazova, E., & Taranenko, O. (2022). Meaning of life as a resource for coping with psychological crisis: Comparisons of suicidal and non-suicidal pati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957782.
[7] 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2024, May 4). 青年群體如何走出“職業倦怠”?專家給出7個“法寶”. 中山日報. https://zsrbapp.zsnews.cn/home/content/newsContent/301/640201
[8] Ryan, R. M. (Ed.). (2023).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Ryan, R. M., & Frederick, C. (1997). On energy,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ubjective vitality a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5(3), 529-565.
[10] Blanco‐Donoso, L. M., Amutio, A., Baptista, P. C. P., Veloso, A., Silva, I. S., & Garrosa, E. (2025). Meaningless, but I still have your support: A diary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workplace social support at work and meaningfulness on workers' energy levels.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17(2), e70018.
[11] Davis, A. J., Crittenden, B., & Cohen, E. (2021).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performance outputs and perceived difficulty during physical exercise. Physiology & Behavior, 239, 113490.
本文關鍵詞:主觀活力,能量消耗,低活力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丸子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恢復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