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了半年的肉照吃不誤,多少年輕人把冰箱當“時間靜止器”在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

前兩天刷到一條乍一看非常聳人聽聞的詞條——“冷凍饅頭超過兩天會長黃麴黴素”。
在多個平臺都上了熱搜。
許多網友看到這個詞條時都愣住了,腦子裡閃現出自個冰箱裡半年前的粽子、三個月前凍的饅頭等等匯聚一堂的畫面。
一邊疑惑難道之前我吃了沒事只是因為命大,一邊痛心難道那些都得扔了?
還好這個詞條很快就被闢謠,裡頭描述的不屬實:
黃麴黴菌的適宜生長溫度是10-33℃,冰箱冷凍室-18℃,正常饅頭放進冷凍室裡不會長黃麴黴菌。
如果饅頭放進冰箱前本來就是不新鮮的,又或者對饅頭進行了反覆解凍化凍,那饅頭才容易被細菌汙染。
闢謠新聞底下很多網友都鬆了一口氣。
沒事了,冰箱裡那些不知道凍了多久可能到最後也不會吃的東西保住了。
大家也同時感覺找到了知己——
原來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我會把食物放進冰箱裡一年半載,下意識地覺得放進了冷凍室裡的東西都不會壞。

一直以來,當代人都對冰箱冷凍都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雙標態度。

在外嫌棄預製菜,堅信凍了太久的東西肯定不該往嘴裡送:

“都凍得梆硬了,誰知道凍了多久,根本不敢吃。”

在家卻對冰箱冷凍室有著盲目的信賴,覺得

“冷凍即永生”

“冰箱冷藏室的功能是冷藏保鮮,但冷凍室的功能在我看來是暫停時間。”
哪怕理智告訴自己冰箱沒那麼大能力,東西不能在冷凍室裡放太久。

但在生活實踐時依舊下意識地無腦認為,

一切食物只要放進了冷凍室它便與天同壽,秦始皇當年就是缺了一臺冰箱和一臺發電機。

在網上,把冰箱冷凍室當時間暫停器使用的年輕人自稱

“凍門”

人士。

而第一批指出人類對冷凍室的盲信已經接近信仰程度的人,是海外的中國留學生。

眾所周知,不少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受限於國內吃得太好、國外條件有限的對比,常常為食所困。

想出門吃點好的,太貴。
想在家自己做點吃的,太費。
費人費時間費精力,如果只有一兩個人吃,為了幾筷子就夾完的菜量折騰鍋灶不值得,更何況不少留子租住的宿舍往往還做菜工具不齊備。
在這一困境下,冰箱冷凍室就彷彿現代工業文明照進生活的一道光。
讓煮多了的飯有容身之所,讓沒用完的生肉有棲息之地;
讓來看自己的爸媽可以大膽做五十個肉包子,從年頭吃到年尾、從入境吃到出境。
很多時候明知凍太久的東西最好別吃,但留學生們偏向虎山行、自我欺騙:

“誰說那是冰箱冷凍室,那是馬王堆的歐洲分堆。”

“冰箱裡凍了8個月的青團和粽子不是垃圾,那是我隨時可以加熱的鄉愁。

什麼那個粽子不是今年是去年端午節的?20個月前的?那還是扔了吧……”

via @4566正常版

醫生說冷凍室裡蛋白質會氧化、營養素會被破壞;

留學生說不聽不聽,零下已結晶的誓言不會壞。
留學生們在網際網路上率先喊出了“凍門”的口號——冷凍即永生。
國內網友們刷到這些內容時也覺得被說中了心趴、確診為“凍門”,又或者替同樣盲信冷凍室的爸媽確診。
的確,冰箱冷凍室裡發現凍了一年以上食物這種事,並不是某一個人群的專屬,覆蓋了全年齡層。
相關帖子裡一條留言描述:
“冰箱冷凍室簡直是我奶奶的聖城麥加,雙開門冰箱的冷凍都不夠她放,還專門買了個冰櫃深度朝聖。”
從綜藝《拜託了冰箱》就能看出它的存在有多普遍,這個節目會把不同明星家裡的冰箱運到節目現場,翻看裡面有啥。
十個明星裡至少得有7個冰箱裡有過期食品。
最離譜的是蔡康永,他的冰箱裡甚至發現了一團1999年的冷凍馬鞭草。
爸媽們可能上一秒對外頭的所有事物嗤之以鼻,張口就來“誰知道那些燒烤炸串用的什麼殭屍肉”。

via @哦吼小閃電

但下一秒就從冰箱裡翻騰出一塊不知猴年馬月的滷牛肉切幾片,你要是拒絕吃還有可能被罵瞎講究。

然後大機率聽到一句理智氣不壯的回應:“壞什麼壞,我放冰箱了的呀。”
冷凍室裡的食物品類,有時比菜市場更精彩。

大到朋友送的牛排羊排鮮肉,小到包餃子到最後沒包完的一團面,都有可能被扔進冰箱冷凍。

商家促銷的麵包、漢堡也被納入“凍門”領域,徹底解決了年輕人覺得套餐吃不完、但又痛苦於便宜不佔白不佔的矛盾。

一位網友甚至不辭辛苦地在買了二十多個漢堡後把裡頭的蔬菜一一挑出。
綠葉蔬菜不適合冷凍,去掉蔬菜後的漢堡才有成為現代木乃伊(冷凍版)的條件。
大部分人把食物送進冷凍室,都是出於珍惜食物、精打細算、減少浪費的傳統美德。
做多了的、吃不完的都存裡頭,該花時花、該省時省。
就是省歸省,記不記得吃就是另一回事。

via @加拿大倆哥特

之前夏天都在開空調時有個段子,說電器界也有在領導面前幹活和默默幹活的區別。

空調在人的眼皮子底下幹活,導致大傢伙還會擔心空調開一夜會不會很累、要不要關了讓它休息會兒。
此時角落裡爛命一條、插上電就是幹、全年無休的冰箱:
冰箱的存在感,尤其是冷凍層的存在感,經常只在開啟它、放東西進去的那一瞬。
放進去後關於它的記憶就開始消散,直到你下一次因為啥事再開啟,和裡頭被遺忘的食物們面面相覷。

可能是兩個月前放進去的剩飯剩菜,那時你信誓旦旦在心裡想過幾天就吃掉,但轉頭投奔了外賣的懷抱。

也可能是幾個月前包餛飩包餃子時剩了點肉餡,扔掉覺得可惜,想著下次包再用、下次做菜用但很快拋之腦後。
初見時它還是一團柔軟肉泥,再見它已經成了梆硬兇器,凍得可以擱《水滸傳》裡cosplay流星錘。

這種時候,冰箱冷凍室較之冷藏室更偉大之處就體現了出來。

東西沒吃完放冷藏室,它可能因為你三天沒吃就已經變質,在玻璃隔板上留下變質的髒水,提醒著你因記性不好造成了可恥的食物浪費。

但要是放冷凍室,你三個月後再想起來吃它也依舊殘留著些許可食用的可能性。
老師不會容許你晚一天交作業,老闆的考勤機不會允許你晚兩分鐘按指紋。
但冷凍室卻能容許你遲來幾個月,上過學上過班的都知道這含金量有多高。
這個期限很多時候並不是由冰箱又或者冰箱設計師們決定。

冰箱設計師們樂意看到的“凍門”故事,是顧客們巧妙運用冷凍室合理備菜、規劃好儲藏時間。

像是有些打工人會利用冷凍進行一週備菜,週末做好一週的飯菜,
倘若配合上適合冷凍的菜品、冰箱功能給力,一些自制“預製菜”在加熱還原後依舊能保持不錯的菜色與口味。
結果現實生活裡更普遍的,是大家忘記凍在冰箱裡的東西具體是什麼時候放進去。
有人在冰箱裡發現了自己坐月子時吃剩的紅糖,但此時孩子都已經高考要上大一。

有人和爸爸一起吃飯,爸爸一直沒動筷子夾肉,等快吃完了爸才說:

“這肉凍了兩三年我不敢吃,特地做給你嚐嚐。”

生活中咱們大多數人都是唯物主義。
但在“xx放冰箱裡凍了x個月還能吃嗎”這個問題上,許多人是唯心的、經驗主義的。

當代年輕人熬夜時怕死,瀏覽器裡猛搜“猝死徵兆”“癌症徵兆”,但在這種時候反倒我命由我不由天了起來。

“你問能不能吃,我說不知道;
你問吃了有沒有事,我只能說目前還活著、沒死。”

via @4566正常版

有網友發帖詢問“芋泥凍了一年還能吃嗎”,高贊評論勸她能別吃還是別吃、可能有李斯特菌。
但帖主本人的回覆是——“好的,蒸熟後吃”。
還有人在類似帖子下如此回覆:“你最好別吃,但如果是我自己會吃。”
科學來說,冷凍過久的食物當然是不建議吃的。
冷凍雖然理論上能抑制微生物繁殖、抑制食物自身的化學反應,但現實中可能會發生許多理論之外的情況。
一些食物被放進冷凍室時,可能就已經產生了輕微的變質、發黴,只是當時沒有發現,譬如夏天時早上做的食物、夜裡才想起放進冷凍。
很多人都發現過冷凍室內的食物“長”黴點,這種情況就可能是食物此前就已經變質,只是冷凍後才發現、看得更明顯。
也或許是冰箱效果不好,在儲存過程中出現過解凍又冷凍的情況,悄悄長黴了。
放進冰箱的食物,大多數時候不是無菌狀態。
比如雞蛋可能自帶沙門氏菌,熟肉可能攜帶李斯特菌,這些菌種輕則拉肚子、重可能引發腦膜炎。
冷凍低溫有抑制殺死部分菌的效果,並不能達到完全殺菌,一些菌種仍可以在冷凍溫度下存活一定時間。
比如據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文章介紹,單增李斯特菌可在-20℃低溫下存活一年
食物哪怕沒有腐敗,冷凍太久後也是不建議吃的。
北京衛視曾在節目中邀請醫生對此解答:

冷凍太久的食物哪怕沒有腐敗,但它的品質在冷凍期間是不斷降低的,脂肪與蛋白質緩慢氧化、水分也會慢慢流失,口感與口味都會變化。

網上也有不少帖子現身說法,凍了太久的食物口感很差、難以下嚥,又或是吃完拉肚子。
醫生推薦的不同食材冷凍時長如下,供大家收藏參考。

不過我猜,哪怕現在記住了不同食材能冷凍幾個月,未來也未必能派上用場。

畢竟食物擱冰箱裡凍太長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忘了。
忘都忘了,啥時候發現它就不是咱能決定的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點選下方按鈕立刻關注
不苛求正確,只好好說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