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進入經濟增長第一方陣,如何做到的?

內蒙古自治區2024年GDP實際增速達到5.8%,進入中國經濟增長第一方陣;內蒙古正在用生態創新的“草原演算法”,尋找經濟的第二增長曲線
文|孫穎妮 張鑫 白文飛
全國31個省份(不含港澳臺)2024年GDP(國內生產總值)資料相繼出爐,內蒙古自治區GDP的實際增速5.8%,進入中國經濟增長第一方陣;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0077元,位居全國第9位、中西部第1位。
從依賴傳統能源到實現新能源的綠色轉型,從傳統種糧養羊到“中國雲谷”的快速崛起,從營商環境改善,到老百姓獲得感與幸福感的增強⋯⋯內蒙古究竟做對了什麼,使草原明珠與眾不同?
《財經》記者和北疆新聞記者聯合進行的調查表明,資料攀升的背後是一場靜水流深的高質量變革。
“能源脊樑”轉型“綠色引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人們對內蒙古的傳統印象。改革開放以後,以鄂爾多斯“羊煤土氣”為代表的靠資源粗放式增長,一度是“豪橫”的代名詞。“此情可待成追憶”,現在的內蒙古已經尋找到“第二增長曲線”,走上傳統產業升級、綠色低碳發展崛起的新路。
內蒙古意識到靠“挖煤賣煤”是有限度的,近年來把目光投向新能源:風能、太陽能,大力推動大型風光基地建設,深入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快推進市場化新能源專案建設,構築新能源全產業鏈。內蒙古的目標是“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用新能源產業撐起經濟的“半邊天”。
“黑色資源綠色兌現”模式,正在讓傳統能源成為新能源的槓桿支點。內蒙古透過開發出一系列稀土高附加值產品,讓稀土從“土”變成了“金”。2024年,科研人員成功研製出稀土紅外塗層材料和稀土改性保溫材料,可以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電子資訊等領域;以包頭稀土高新區創新“褐綠轉換”機制為例,每噸外送煤炭提取3元綠色發展基金,累計投入80億元研發氫能裝備;火電交易附加0.01元/度的綠電補貼,催生全球首個億噸級液態陽光綠色甲醇專案。
記者瞭解到,為最佳化稀土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大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力度,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稀土研發工作的實施方案》,出臺18條具體措施,加快推進五大任務落實和“兩個稀土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稀土研發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據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調查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內蒙古規模以上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0.1%。其中,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增長42.4%。新能源電力領域多項指標領跑全國、實現新突破。全區新能源總裝機及年內新增裝機、新能源發電量均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的省區,提前一年超過火電裝機規模,綠電交易規模居全國第一。
現代能源產業叢集正在廣袤內陸腹地崛起。內蒙古依託大型風電基地帶動效應打造的風能產業叢集,已經形成以呼包鄂和通遼、烏蘭察布、巴彥淖爾為龍頭的風機制造與運維服務產業;依託光伏發電、以矽產業佈局為核心打造光伏產業叢集,形成以呼和浩特、包頭為龍頭的光伏裝備製造產業;依託風光制氫成本低和礦用重卡應用廣的優勢,打造氫能產業叢集,形成以包頭、鄂爾多斯、烏海為龍頭的氫能製取和燃料電池零部件製造產業;依託新能源基地建設、偏遠地區供電保障、“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對儲能的大規模需求,培育儲能產業叢集,形成以烏蘭察布、鄂爾多斯為龍頭的儲能裝備製造與技術研發服務產業。
在農牧業領域,內蒙古也不再只是簡單地養牛羊、種糧食,而是加快推動農牧業科技“突圍”,推進農牧業機械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例如,內蒙古智慧農機和智慧農業模式的深入應用,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節省了人力成本,還有利於大規模種植,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更多可能。
呼倫貝爾農墾區成功引入了全國首款智慧測土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能精準檢測土壤養分,實現無人化作業,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赤峰透過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無膜淺埋滴灌、膜側增密種植等技術,實現了玉米的大面積均衡增產。
毋庸諱言,內蒙古新能源轉型也面臨瓶頸。一方面,新能源裝備本土化率偏低,目前不足30%,關鍵部件如高階風機的軸承、變流器,光伏產業的多晶矽生產裝置等仍依賴進口。另一方面,跨省綠電交易機制未完全暢通,雖然內蒙古新能源裝機量大,但受限於輸電通道佈局、省間交易規則不統一等因素,依然存在“有電送不出”的困境。政策協同、突破瓶頸是需要研究的課題,一旦破題也意味著巨大的增長空間。
從“中國雲谷”看內蒙古新質生產力
呼和浩特傳統的意義是“青色之城”,但它已經穿越現代工業的時光隧道成為“雲端之城”。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搶抓國家實施“東數西算”戰略機遇,以叢集化和鏈式化為重點,加快推進電子資訊科技產業叢集發展,先後進入中國“算力二十強市”榜單第15位、“數字經濟百強市”第43位和“城市數字化轉型百強榜”“城市數字化治理百強榜”,綠色算力指數全國第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算力保障基地,被中國通訊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雲谷”稱號。
《財經》記者驅車前往和林格爾新區途中,可見“中國雲谷”的巨幅招牌。“算力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但背後的基礎是能源。”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高晉告訴記者,“我們2024年用電交易均價三毛六,這在全國是最低的。”
在和林格爾資料中心,記者感受到算力革命“冷”與“熱”的迴旋:和林格爾憑藉年均4.3℃的自然冷源優勢,得以將PUE值成功壓至1.15。華電(內蒙古)新能源公司規劃發展部主任張海林告訴記者:“新建資料中心綠電佔比目前超過80%,未來三年到五年將達到100%。”
和林格爾的競爭力不止於此,“熱回收”也是點睛之筆。以騰訊資料中心為例,透過技術手段將伺服器產生的餘熱接入城市供暖管網。僅在2024年冬季,這份餘熱為3萬戶居民送去溫暖,節省煤炭1.8萬噸。
“算力的冷與熱,是資源稟賦與創新驅動的辯證統一。”高晉告訴記者:“只有實現生產算力的同時重構能源流動,讓資料中心從單純的能源消耗者轉變為能源迴圈利用的參與者,才能站在‘東數西算’的時代風口。”
截至目前,和林格爾新區伺服器裝機能力達到150萬臺,算力總規模6.7萬P,智算規模6.4萬P,資料儲存和算力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預計2025年,和林格爾新區落地產業專案投資2376億元;完成營業收入500億元;產業專案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70億元,成為內蒙古工業版圖新的增長極。
和林格爾新區是內蒙古自治區新質生產力崛起的一個縮影。記者從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工作會議上獲悉,2024年內蒙古全區財政科技支出86.47億元,同比增長20%。內蒙古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全國排名提升四位,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產業創新指標增速均進入全國前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增長率居全國首位。
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的相繼建成,也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科技中心,已構建起涵蓋多個層級的900餘個創新平臺,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臺593個,較2021年增長56%,形成全面覆蓋、層次分明的創新平臺網路體系,為城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日前正式公示了擬支援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名單,共有39家實驗室入選,涵蓋了自治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多個重要領域。此次公示是按照《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建設與執行管理辦法》和《自治區重點實驗室最佳化重組工作方案》的要求進行的,旨在進一步推動自治區在各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2024年內蒙古啟動實施科技“突圍”工程,聚焦稀土、儲能與新型電力系統、氫能、特色乳業等戰略重點和優勢領域,全面部署36項重點任務,投入28.17億元,11位院士領銜的19個專家團隊、42家區內外高校院所、72家區內外企業參與攻堅,科技創新氛圍高漲。
內蒙古在乳業、稀土、氫、儲等領域取得一批填補行業空白的技術突破,空天跨尺度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與高效能光柵產業化專案開工建設;與懷柔國家實驗室達成戰略合作,大青山、鄂爾多斯實驗室掛牌執行,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和高校、企業承接13個國家重點研發專案;“蒙科聚”平臺效果顯現,交易轉化2412筆、增長8.7%,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3.6%;淨增科技型中小企業853家、高新技術企業97家、科技領軍企業20家,新增45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學科專業實現博士點從無到有,兩個專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區域創新能力全國排名上升四位。
科技正賦能內蒙古的各行各業。內蒙古以科技“突圍”工程為抓手賦能乳業“頭號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呼和浩特乳業全產業鏈營收突破2800億元,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2家,乳業領域上市企業11家,乳業叢集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獲批建設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叢集。
數字經濟和人工智慧是內蒙古抓住的另一個風口。內蒙古自治區政務服務與資料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吳蘇海介紹,自治區著力構建形成“一核驅動、一區引領、多點支撐”(即:以構建和林格爾叢集樞紐節點為核心區,以呼包鄂烏數字經濟一體化發展為引領區,各盟市特色產業、文化、功能融合發展的產業數字化增值經濟格局)的數字經濟發展空間佈局,聚焦建設全國綠色算力保障基地、全國高質量資料加工基地、全國大模型訓練推理基地、全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示範基地、北方數字產品製造基地等“五大基地”,重點推動綠色算力、資料、人工智慧三大核心產業互補發展。
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底,內蒙古資料中心伺服器在執行已達到260萬臺;推動建設11個超算專案,超級算力規模達到195P;算力總規模達到9.4萬P,其中智算8.7萬P,居全國第一位。
《財經》瞭解到,近日呼和浩特完成了DeepSeek-R1在政務外網的本地化部署,實現了城市大腦與DeepSeek大語言模型的初步整合。DeepSeek的成功部署標誌著呼和浩特成為自治區首個將DeepSeek應用於城市大腦的地區。
為了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生態環境,2024年內蒙古以改革發力,為創新加力,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關於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為核心,配套出臺《關於實施“英才興蒙”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見》《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體系最佳化改革方案》《關於深化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意見》《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容錯免責事項清單》等政策舉措,構建“1+7”科技政策體系,架構起科技創新事業快速發展的四梁八柱。
內蒙古自治區微尺度物理與原子製造重點實驗室主任、內蒙古大學教授趙世峰表示:“自治區出臺的系列科技新政意義重大,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營造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我們對投身科技創新事業信心更足。”
營商環境給企業“定心丸”
“之前一段時間,受各類複雜因素影響,營商環境不太穩定,一些來投資的企業沒能持久,先後離去了。但當前我們感受到這裡的環境正在逐步好轉,安全感大大提升,決心紮根這裡繼續把握髮展機會,大膽投資。”蘇日娜是內蒙古昊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她告訴《財經》,內蒙古在城市硬體建設方面有明顯的積極變化,公路、高鐵、機場等基礎交通設施越來越完善,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撐,軟的方面變化更大。
昊源科技於2007年在內蒙古呼和浩特投資建廠,主要生產ISPS智慧環保不間斷電源、UPS不間斷電源、EPS應急電源等產品。蘇日娜向《財經》表示,近年來內蒙古在政府服務方面,透過“一網通辦”等措施,簡化辦事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大幅度減少了企業的辦事成本:“辦事方便多了,吃拿卡要現象看不到了⋯⋯”
內蒙古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方面推出系列實招。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王莉霞強調:“營商環境問題關係內蒙古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乃至全面建設現代化的全域性和長遠,是一項必須抓、必須持續不斷地抓、必須抓緊抓實抓好的重大工作。”
對於企業和企業家來說,最關心一個地方的法治化水平是否高、政策是否穩定、是否可以讓企業家有安全感。內蒙古聚焦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出臺諸多舉措,集中整治政務、商務、社會、司法等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快構建全方位、全覆蓋抓誠信建設工作的新格局,讓投資興業的沃土更加廣闊。內蒙古自治區司法廳副廳長戴燕表示:“誠信建設工程在招商引資、專案落地中發揮了‘潤滑’作用,有力促進了經濟增長。”
呼和浩特以打造“首善之地”為目標,透過政務服務改革、企業全週期服務最佳化、法治環境強化及要素保障升級等多項舉措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將行政審批事項由1296項精簡至405項,躋身全國行政審批最少城市行列,並推出“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企業開辦、準營、登出等關聯事項實現“整合辦”,審批時限平均壓減70%;實施“助企行動4.0”,降低工業用地成本、物流費用,推行“分階段施工許可”“承諾制審批”等創新模式,為企業縮短工期一個月以上,並建立金融“專班+行長”機制,普惠貸款餘額達85.42億元,惠及小微企業超3.8萬戶。
和林格爾新區提出打造“五星級店小二”,率先在內蒙古自治區實現“拿地即開工”,一些專案實現了“當年拿地、當年開工、當年封頂”。和林格爾新區黨群服務中心負責人曹佔偉告訴《財經》:“作為自治區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先行區,我們要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繼續發揮新區企業零跑腿、拿地即開工、區域先評估、包裝標準地、聯審聯辦制的五位一體投資服務體系優勢,持續提升行政審批效率和服務水平。”
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高晉表示:“營商環境不僅是審批速度的比拼,更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革命。”她透露,新區正試點“人工智慧+政務大模型”,透過智慧合約自動觸發監管,“比如企業獲得施工許可後,若未按承諾進度建設,系統將自動凍結其信用積分並啟動聯合懲戒”。這一機制已應用於78個承諾制專案,違約率從12%降至3%。
《財經》在採訪中瞭解到,和林格爾新區發展面臨的瓶頸主要是土地指標不夠,5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已經飽和,亟須擴大用地指標;部分社會職能不全,一些事項需要到旗縣或市相關部門“多頭跑”;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依舊突出。
包頭市打造“包你滿意”“包你放心”的營商環境品牌,堅持企業發展需求導向,加強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對企業提出的問題用有解思維幫助解決,全程領辦、包辦、盯辦。包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錦中告訴《財經》,包頭的營商環境品牌“包你滿意”,強調“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乎城市形象”,引導市民樹立“金牌店小二”意識,營造全社會尊重企業家、服務市場主體的良好氛圍。
包鋼集團利潤增速高於行業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走進包頭鋼鐵集團工廠生產線,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包頭市組織‘最佳化營商環境推進會’‘企業家座談會’等活動,傳遞政府‘頂格推進、刀刃向內’的改革決心,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
鄂爾多斯精心打造“暖城·五心”營商環境品牌,聚焦暖城暖企暖民,構建“一個專案、一套專班、一抓到底”的推進機制,實行市領導包聯模式,健全完善專案從簽約落地到開工建設再到竣工投產的全流程、閉環式管理服務新模式,建立形成“洽談一批、簽約一批、落地一批”的招商機制,努力以環境之“優”,夯實經濟之“穩”,推動發展之“進”。
鄂爾多斯市在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營商環境評估中排名第一,實現了“五連冠”,而達拉特旗則位於鄂爾多斯市“第一方陣”。《財經》瞭解到,達拉特旗堅持把最佳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深化重點專案“縣級領導+科級幹部”雙包聯、集中聯動審批制度落實,為企業提供從專案招引、簽約落地、手續審批、拿地開工到竣工投產的“全生命週期服務”。重點專案採取聯動審批機制等創新經驗得到自治區肯定,重點專案從簽約到開工時間屢次重新整理,最快用時44天。
達拉特旗公佈基層幹部電話號碼,是自治區乃至全國“第一個吃螃蟹者”,引起輿論關注。旗委釋出的《關於公佈部分機關工作人員聯絡電話的通告》稱,“為進一步密切聯絡群眾,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現將達拉特旗部分機關工作人員聯絡電話予以公佈。如您遇到困難或有什麼訴求,請撥打電話進行反映,我們將第一時間受理、第一時間調查、第一時間處理,竭盡全力為您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達拉特旗政法委副書記靳苗向《財經》解釋了“直辦閉環工作機制”,對“不作為、亂作為”考核與獎懲直接掛鉤。
達拉特旗政府事務與資料局營商環境室主任張萍告訴《財經》:“高效辦成一件事、15分鐘便民圈,核心是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內蒙古的系列努力吸引了眾多企業落戶投資。2024年引進國內到位資金5573億元,提前一年實現三年引資1萬億元目標;民營經營主體淨增16.4萬戶,增長6.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保持全國第二位,已連續三年實現高增長。
內蒙古,這片誕生過“金盔為釜馬刨碳”的廣袤土地,正在用生態創新的“草原演算法”,重構新時代經濟轉型的內涵,為高質量發展寫下“不一樣”的篇章。
(孫穎妮為《財經》記者,張鑫、白文飛為北疆新聞記者;編輯:王延春;實習生胡鍾丹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編 | 張雨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