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梁文鋒去讀博士了

王樹國靈魂三問。
作者 I 劉博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如果梁文鋒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DeepSeek嗎?”
這是近日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丟擲的靈魂三問:“如果王興興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宇樹科技嗎?如果汪滔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大疆嗎? ”
王樹國曾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一直潛心研究中國科研教育。上述靈魂三問正是他最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我不知道,我沒有答案。我唯一得到實踐驗證的是那些讀博士的沒有他們做得好。”
此話一齣,隨即掀起熱議,有人拍手叫好,有人發出質疑。風險投資人歷來關心創業者的成長經歷,王樹國的靈魂三問同樣令投資圈陷入沉思。
三個人
碩士畢業後開始創業
先從成長經歷說起。
梁文鋒,1985年出生於廣東湛江吳川,父母都是小學語文老師,這也使得他從小就成績優異。“湛江釋出”曾提及他一段成長往事:性格很文靜,但不是書呆子,在學習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初中時就學完了高中數學,甚至開始學大學數學。
2002年,梁文鋒以吳川一中高考狀元的成績考上浙江大學,本科就讀電子資訊工程專業,之後又繼續攻讀浙大資訊與通訊工程專業研究生。碩士畢業後,梁文鋒沒有再讀博,而是和幾位浙大同學共同創立量化對沖基金公司幻方量化,幾年時間管理規模迅速超百億。
有意思的是,2016年幻方量化便首次上線AI策略,並在之後實現投資策略全面AI化。大學時期梁文鋒便堅信“AI一定會改變世界”,這些都為後來投身AI埋下伏筆。
轉折點發生在2023年,全球AI大模型風起雲湧,梁文鋒宣佈正式進軍通用人工智慧領域。很快,DeepSeek在杭州應運而生,並在同年11月釋出開源的程式碼大模型。成立至今,DeepSeek並未開放過外部融資,也並未引起外界的過多關注,直至今年春節爆紅。
王興興曾經差點和梁文鋒成為校友。
出生於浙江寧波,王興興從小動手能力強,常常透過收集各種廢物、邊角料搞出很多發明。他曾在一次媒體採訪中坦言,中學時代由於偏科嚴重,自己曾是老師眼中的“差生”。2009年,王興興考入浙江理工大學,剛進學校就迷上機器人制造,大一時期獨自做出一個雙足人形機器人。
後來,王興興因為考研英語單科不過線,導致與浙江大學失之交臂,被調劑到上海大學。讀研期間,王興興繼續著自己的機器人夢,憑藉做出的機器狗XDog在2015年創業大賽中拿到了獎金,讓他萌生輟學創業的想法。
隨後,王興興找了創業大賽認識的幾位投資人,但沒有人願意投,創業的念頭也隨即打消,轉身入職了大疆。直到2016年8月,王興興才拿到第一筆投資,這才成就了宇樹科技後面的故事。
王興興老東家大疆創新的創始人汪滔,同樣也是浙江人。1980年,他出生於杭州,從小就喜歡玩無人機,當年從華東師範大學退學後,進入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計算機工程學系。在畢業成果演示時,汪滔的無人機引起了李澤湘教授的注意,破格錄取他為門下的碩士生。
2006年,26歲的汪滔在李澤湘教授的鼓勵下,回到深圳一間不足20平米的倉庫裡創辦了大疆。創業維艱,早期在汪滔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李澤湘選擇加入,不僅帶來了資金,還引薦了很多業內優秀人士,這才有了日後全球無人機霸主的傳奇。
梳理下來,梁文鋒、王興興、汪滔三人的共同點,除了沒有念博士之外,還有他們在讀書期間就有十分專注的興趣愛好,同時還具備對前沿科技發展的預判能力,水到渠成地形成堅定的創業目標。沒有讀博,並非創業的必要條件。
博士無用論?
王樹國的發問,蕩起了陣陣漣漪。
實際上,王樹國在連發三問之後,也給出自己的答案——“真正的實踐環境當中學歷不等於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實戰狀態下磨鍊出來的。”他還指出,書本上得來的那叫知識,真正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是在實踐當中把知識運用過程當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大學的理念要改變了,教師的職能所在不是傳授知識,你的功能是讓知識變為學生的能力,這是我們需要做的。社會環境給我們提供這樣的舞臺,大學一定要與社會深度融合。”
其實王樹國的發問並非是在質疑博士教育。他真正想問的,或許是當前的博士教育機制如何適應時代發展做出改變。
曾有博士生分享,自己讀博三年,結果大部分時間都在幫導師做些雜活,例如整理了四百多張報銷單、給本科生上實驗課、修儀器,關鍵還一直接觸不到研究的核心內容。
這也許是中國博士教育所存在問題的一抹縮影。每一位博士都彌足珍貴,如何打破“博士焦慮”,如何調整不合理的評價機制,為這些科研人才減負,才是問題探討的關鍵所在。
對此,王樹國給出的建議是,讓孩子們去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與社會深度融合,在這場新技術革命當中育出一些好的苗子,讓他們在社會實踐當中能夠快速成長,“將來也有我們的年輕人在科技進步史上,在世界科技進步史上能夠做出他們的貢獻。”
不過王樹國所舉例的梁文鋒、王興興和汪滔,恰巧都是在碩士階段開始創業,一旦將他們放在一起,就很容易產生“博士無用”的錯覺。如果外界藉此質疑甚至否定博士教育,或許有些以偏概全。
就拿當下最火熱的具身智慧賽道來講,諸如銀河通用創始人王鶴、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等,也都是博士學歷。而將視野放大,國內很多科技巨頭的創始人都是本科畢業,甚至像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都沒有參加過高考,這也沒法證明“考研無用”或是“學歷無用”。
事實上,無論是DeepSeek、宇樹科技還是大疆無人機,這些企業的崛起也並非創始人一人之功,而是整個團隊的智慧。例如DeepSeek團隊成員幾乎都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不少還是在讀博士。
在王樹國的問題之下,我們需要警惕兩種極端——一種是將"不讀博"絕對化;另一種則是“唯學歷論”,忽視低學歷人群的閃光點。無論是投身創業大潮之中,還是堅守實驗室潛心研究,這二者並不矛盾。
想起梁文鋒此前的一句話,“創新都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來的。”
中國工程師紅利,正在爆發
無論博士還是非博士,都是中國源源不斷的創業新力軍。
前不久,斯坦福大學釋出《全球人工智慧實力排行榜》,透過42項指標,對36個國家的人工智慧活躍度進行綜合評估和排名,中國位居第二。報告還稱,中國在AI創新方面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尤其是在專利申請方面,AI專利授權數量幾乎是美國的3倍。
投資人聊起這一幕,得出的結論是高階科技行業正在進入“中國時間”。而背後的原因離不開,中國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兩大優越條件:完整全面的工業門類、工業基礎設施和龐大的工程師紅利。
據國家統計局去年釋出,截止到2023年,我國具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2.5億人,而1964年這一數字僅為288萬人;同時,截止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
顯而易見,如此龐大的高素質就業群體,甚至已經超過絕大多數國家的工業總人口數量,為國家在新質生產力各領域實現突破提供了無限可能。
正所謂“創新以實際為基礎,從實踐中來,也要到實踐中去”。由此產生了龐大的工程師紅利、產業鏈紅利和市場規模紅利,便是今天中國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
此前高瓴創投團隊對投資界表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工程師紅利,同時越來越多頂尖AI科學家、機器人專家選擇創業。“基於中國在人才規模、高效完備的供應鏈、大規模可驗證場景等方面的優勢,我們相信中國市場可以跑出領先全球的企業。”
這與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不謀而合。在他看來,國家最強大的根源還是在於創新驅動,中國正在往這兒爬坡,“雖然沒有了人口紅利,但至少還有20-30年的工程師紅利,中國現在發展最好的企業像華為、比亞迪、寧德、大疆等都享受到了中國的巨大工程師紅利,這是我們的機會。”
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陳維廣同樣認為,在人口紅利消退的時候,中國有了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先進製造和其他前沿技術行業前所未有地享受著“工程師紅利”。“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聰明、勤奮的中國創業者加入到科技創業的行列。”
歷史車輪滾滾前行,中國科技創業者正在技術洪流中登上世界級舞臺。無需質疑,這將是一支任何國家都難以抵擋的前進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