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樹科技王興興批高校教育陳舊,教材落後實踐10-20年!不改變人才培養的底層認知,教育仍會陷入死迴圈!

近日,宇樹科技王興興談AI教育:“中國教育體系就決定了在學校裡學的很多東西都太老了,而在海外最大的好處是學生學的東西就是全球最前沿的技術。
同樣一個聰明的人進去,一個人是學最前沿的東西,另外一個學十幾二十年前的東西,這樣的代差就會比較明顯。”
如何確保孩子們在擁有基礎知識、常識和理性的前提下,讓孩子們在未來不會被人工智慧所替代的領域全面發展,值得我們深。而這背後需要改變的,不僅是傳統教育方式,還有對人才培養的底層認知。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極致書院。

當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站在央視春晚舞臺上,指揮16臺人形機器人跳秧歌時,沒人能想到這個“科技狂人”曾是高中英語考試僅及格3次的“偏科學渣”。
他自嘲:“有人說我笨,連英語都學不會”,但正是這個“笨小孩”,用200元零件“手搓”出雙足機器人,帶領團隊研發出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機器人,估值80億的宇樹科技更成為行業標杆。
他的成功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中國傳統教育“門門優秀”的價值觀上。當王興興直言“國內教育內容太老,海外教的是最前沿技術”。
我們不得不追問:教育到底是為了培養“全科優等生”,還是讓“偏科天才”找到自己的星辰大海?:若教育繼續沉迷於“面面俱到的平庸”,將無法應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

▲致極學院創新創業PBL學習來到聯想創新展示區,體驗最新AI應用場景

01

王興興的成才路徑

用“動手”對抗“死記硬背”

1.興趣驅動:從廢紙板到機器人的“野蠻生長”
10歲用廢紙板造風力小車,15歲手搓微型發動機,19歲自制雙足機器人——王興興的童年沒有補習班,只有“邊角料”和手工鑽頭。他的學習邏輯是:“把‘不可能’拆解成300個技術步驟,然後一一攻克”。這種“專案式學習”與課堂上的公式背誦形成鮮明對比。
2.偏科不是缺陷,而是天賦的“窄門”
考研因英語落榜浙大,卻被上海大學的機器人實驗室“收留”,王興興的經歷證明:當教育體系無法包容偏科,創造力會自己找到出路。他在碩士期間研發的XDog四足機器人,技術方案比MIT早5年,成本僅2萬元——這背後是“不糾結短板,只放大長板”的生存智慧。
3.長期主義:寧可“慢”一點,也不走捷徑
從創業初期的四處碰壁,到拒絕資本裹挾、堅持自主研發,王興興的信念是:“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時代不會辜負長期主義者”。這與傳統教育中“快速提分”“標準答案”的功利主義形成強烈反差。

02

傳統教育VS王興興模式

一場關於“可能性”的戰爭

王興興的逆襲是偏才的成功,也是對傳統成才路徑的顛覆。
傳統賽道 :多考一分,幹掉千人,流水線批次培養,很難落實個性化培養
🎒小學│──▶│ 🏫重點中學│──▶│ 🎓985大學│──▶│ 💼名企 
新型系統:對每個孩子進行個性化支援,有針對性根據每個人特長制定差異化培養方案。
🔍潛能掃描(發現天賦)→ 📚成長指南(定製學習路線) → 🎖技能認證(積累數字徽章) → 🚀未來導航(對接新興職業)
正如俞敏洪所言,傳統教育“面面俱到”的內卷模式已無法應對未來競爭。王興興的逆襲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教育體系忙於修剪“不合格的枝葉”,真正的天才可能正在廢墟中野蠻生長。

03

我們的教育不應再刻意

追求補短板,要給特長生一條路

王興興批評國內教材“落後海外20年”,這指向一個更深層問題:教育是否該止步於傳遞舊知識,而忽視創造新知識的能力?MIT開源機器人演算法時,中國學生還在背單詞——這種割裂必須打破。
王興興的故事像一部現實版《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背後是對教育包容性的呼喚。當他說“機器人可以進入血管消滅癌細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企業家的野心,更是一個“偏科生”對世界的宣言:“標準化流水線”外,總有另一種成才的可能。
中國教育長期奉行“木桶理論”——以高考為指揮棒,要求學生“門門優秀”。王興興高中總分穩居年級前五,卻因英語短板被浙大拒之門外;他研發的XDog機器人電驅動方案領先全球,但若按傳統評價標準,這個“英語學渣”可能連碩士畢業都困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早已揭示:非認知能力(如創造力、毅力)對成就的影響遠超考試分數。  
王興興帶著機器狗走進希望小學,正是試圖用科技彌補資源鴻溝。但更深層的公平,或許是讓“偏科生”不再因英語不及格被985拒之門外,而是像上海大學那樣,為“技術怪才”保留一席之地。
王興興的經歷證明,偏科的本質很可能是“超聚焦天賦”。當教育系統用“木桶理論”衡量所有人,許多“長板天才”可能被埋沒。與其強迫學生補短板,不如幫他們找到“一招鮮,吃遍天”的領域。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