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兩位年輕人的科技成就震撼了世界,他們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在科技創新的夜空中格外耀眼。
王興興:
從“小鎮學渣”到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人物

1990年,王興興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的一個普通家庭。王興興從小就顯得特別內向,幾乎不和同學們說話。他的初中班主任曾對他說:“在整個班級裡,感覺不到你的存在。”這話聽起來有些刺耳,但也許正是這種“不存在感”,讓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的世界。
王興興的偏科問題特別嚴重,尤其是英語。初中的一次家長會上,他的英語老師甚至直接對他的父母說:“這個小孩有點笨。”這話讓王興興的父母心裡不是滋味,但王興興自己卻似乎並不在意。他更感興趣的是那些可以動手做的事情。初中三年裡,他嘗試手工製作微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雖然最終成品的效能不得而知,但這已經是他探索機械世界的重要一步。
2006年,16歲的王興興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關卡——中考。英語的短板讓他險些與普通高中失之交臂,最終以倒數第一或倒數第二的成績進入了高中。在高中的幾百場英語考試中,他的成績慘不忍睹,大概只及格過3次。但令人驚歎的是,即便英語成績不佳,王興興憑藉著在數理化領域的卓越表現,每次考試的總分依然能夠排在年級前列。
高中階段,王興興對動手製作的熱愛愈發熾熱。他利用課餘時間,深入研究電池的原理,製作出了可以充電的電池,還在家中進行電解水試驗。這些看似簡單的實驗,卻為他日後的科研之路埋下了種子。
2009年,19歲的王興興憑藉紮實的數理化基礎,考入了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機電專業。進入大學後,王興興就像一隻找到了方向的飛鳥,目標明確,充滿鬥志。他極少參與娛樂活動,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圖書館的知識海洋中。
同年冬天,大一的王興興初次接觸微控制器(MCU),便被這個小小的晶片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深深吸引。他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零花錢,購置了一塊幾十元的Arduino板,開啟了他在電子世界的探索之旅。
大一寒假,王興興的熱情愈發高漲,他又購入十多個9g舵機,決定挑戰製作一個14自由度雙足人形機器人。他的房間裡堆滿了各種零件和工具,他像一個工匠一樣,精心地製作每一個部件。從2009年12月到2010年3月,他陸續上傳多個雙足機器人的設計、除錯影片,向世人展示他的成果。
2010年,大一下半學期,年僅20歲的王興興對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產生了濃厚興趣。在計算機基礎課上,他選擇自由選題,提交的作業中深入討論了大規模AI和神經網路。在當時,神經網路正處於低谷期,是一門相當冷門的學科,但王興興卻憑藉著敏銳的洞察力,提前捕捉到了這一領域的潛力。
研一期間,王興興展現出了強大的科研實力。針對當時四足機器人的主流技術是液壓驅動,成本偏高的問題,王興興認為可以做電驅動的小型高靈活性的四足機器人,這樣成本就能大幅降低,這個想法在當時是很超前的。一開始沒有錢,他就拿出自己壓箱底的積蓄,做了電驅動四足機器人的一條高動態機械腿。這條機械腿採用了全新的結構設計,運用了碳纖維材料來減輕重量,同時保證了足夠的強度和剛性。腿部的關節部分配備了先進的感測器,能夠即時監測機械腿的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透過自主編寫的控制演算法,機械腿可以實現快速的擺動、跳躍等高動態動作,運動速度和靈活性遠超同類產品。
這一成果得到了導師賈文川的高度認可,在賈文川的悉心指導下,王興興成功開發出XDog電驅動四足機器人,開創了低成本、高效能四足機器人技術方案的先河。

2015年,25歲的王興興面臨碩士畢業,但他的機器狗專案才完成一半,一旦畢業,意味著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為了能讓專案達到理想的狀態,他毅然主動申請延期畢業,全身心投入到機器狗的研發中。在此期間,王興興還公佈了XDog的電驅動方案。要知道,波士頓動力直到2016年才公佈電驅動方案,此前一直採用液壓方案,王興興卻比他們早公開了近一年。
梁文峰:
從“非典型做題家”到 AI 領域的領軍人物

1985年,梁文峰出生在廣東湛江吳川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從不問他考試排名,只關心“今天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獨特的家庭教育方式,讓梁文峰在面對問題時,更注重思考的過程與方法,而非單純追求分數的高低。
梁文峰從小就對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初三時,他在解一道函式壓軸題時,寫下了“梯度下降法的二維投影”的解析。這種創新性的標註在當時被老師和同學們視為“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
梁文峰的童年充滿了各種“破壞性實驗”。他喜歡拆解各種玩具和電子裝置,試圖瞭解它們的內部結構。有一次,他甚至拆解了家裡的收音機,試圖修復一個故障。這種對現狀的“不合理”拆解,不僅鍛鍊了他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他對未知的好奇心。

2002年,17歲的梁文峰考入了浙江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專業。進入大學後,梁文峰就像一隻找到了方向的飛鳥,目標明確,充滿鬥志。他極少參與娛樂活動,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圖書館的知識海洋中。
2007年,22歲的梁文峰又考上浙江大學資訊與通訊工程專業研究生,主要做機器視覺研究。在大學期間,他便展現出了對計算機科學和數學的極度熱愛,常常泡在實驗室研究機器視覺,甚至自費購買零件組裝裝置。
他的校友回憶:“當時AI在國內還是冷門領域,他卻堅信這是未來,連畢業論文都聚焦於低成本攝像機的演算法最佳化。”在大模型聞所未聞的時代,他就已經自學成才,成為一位“建模達人”。這種對未來的前瞻性,無疑為DeepSeek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在浙大讀書期間,23歲的梁文峰與同學一起組團隊開始積累市場行情資料、金融市場其他相關資料以及宏觀經濟等資料。這一年梁文峰也帶領團隊開始使用機器學習等技術探索全自動量化交易。而此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
2013年,28歲的梁文峰與同樣來自浙江大學的同學徐進一起創辦了杭州雅克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6月,30歲的梁文峰與徐進一起加入陽光私募大軍,在浙江杭州創辦了杭州幻方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英文名High-Flyer),也就是現在的浙江九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在幻方的發展過程中,梁文峰不斷探索AI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透過量化投資策略為公司贏得了豐厚的回報。隨著在金融領域的深入發展,梁文峰對量化金融有了深刻的洞察。他發現,量化金融與AI技術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絡,AI技術可以為量化金融提供更精準的資料分析和投資決策支援。這些寶貴經驗又反哺到他對AI技術創新的理解中,為他後續的創業專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18年,36歲的梁文峰已經成為千億私募的管理者,在金融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他並沒有滿足於此,心中始終懷揣著對AI技術的熱愛和追求。於是,他創立了DeepSeek,帶領團隊致力於開發更先進的AI大模型。在開發“DeepSeek-V3”的過程中,團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大模型的訓練需要強大的計算資源和先進的演算法,而當時市場上的競爭也異常激烈。為了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技術突破,梁文峰帶領團隊不斷最佳化演算法,提高計算效率。他們僅用2048張H100的GPU叢集,耗時53天,便讓模型綜合表現逼近GPT-4,成本卻僅為後者的1/20,推理速度更是比GPT-4快2.3倍,價效比優勢顯著。這一成果的取得,不僅是DeepSeek團隊技術實力的體現,更是中國AI公司在基礎層創新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AI產業在全球競爭中逐漸嶄露頭角。
來源 | 教育創造社 京城教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