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頭看鐘晱晱那封信裡的那句話,真是下筆千鈞。網暴中,他這樣寫的:“我對宗老企業家精神的尊敬,卻從沒有動搖過”。

新聞大家都可能看過了,宗馥莉的三位同父異母弟妹(其母為娃哈哈元老杜建英)提出訴求:一是索要據稱由宗慶後生前承諾設立、價值21億美元的信託基金權益;二是要求確認對宗馥莉名下娃哈哈集團29.4%股權的繼承權。
這新聞有很多解讀角度。有說宗慶後虛偽的,有說當年那些激動的群眾被打臉的——鍾晱晱的兒子不是美國籍,但宗慶後真有三個美國籍的子女。
但我想說的是鍾晱晱,真能忍。
我曾批評過鍾晱晱對網際網路、對直播帶貨的批評。他是享受了市場經濟紅利,坐在市場經濟列車的頭等艙的人,不應該用計劃經濟觀念去攻擊市場經濟,不應該自己反對自己。
但這只是一個經濟學認知問題。
在傳統道德的尺度上,鍾晱晱值得我們的敬意。他守住了基本的底線,不虛偽、重情誼。這是一種老派的作法,講究信義二字。這在今天似乎已經非常稀缺了。
宗慶後的私生子女,圈內早有傳言,這幾乎是杭州一個“公開的秘密”。此話或許誇張,但知情者絕非少數。作為圈內人,作為一個競爭對手,鍾晱晱顯然是知道的。
然而,當全網網暴如潮水般湧向他,當“兒子是美國籍”的謠言甚囂塵上,當農夫山泉的瓶子被扔進垃圾桶。更重要得是,在娃趁機哈哈開足馬力生產,收割這場“抵制紅利”時,當他母親憂心如焚,因此去世時,他沒有找人爆料,丟擲任何“秘聞”來減輕自身重負,宣洩心中憤怒。
“我對宗老企業家精神的尊敬,卻從沒有動搖過”,這句話,他算是做到了。
有媒體分析,因為網暴,農夫山泉的虧損很可能已經超過70億元。做到他信中寫的那句話,農夫山泉花了70個億。
鍾晱晱真的很能忍,但所謂能忍,是一個人對道德的羞恥感。對那些不能做、不該做的事的抗拒之心。
網暴時,很多人呼籲過,娃哈哈應該格局大一點,拉農夫山泉一把,比如,李國慶就喊話宗馥莉格局要大點,我也寫過文章。
但娃哈哈說了什麼?感謝大家信任,正在加班加點,請大家理性消費。隻字不提農夫山泉,對深陷泥潭的農夫山泉沒有半點援手之心。
宗馥莉,這位曾掌舵娃哈哈公關的大小姐,在此事上不可能毫無影響力。然而,她展現了令人驚歎的短視。她把飲用水這個行業的道德水平,提到了很高的一個位置,但自己背後卻藏著一個不可公開的“公開的秘密”。

從一場錯誤的、惡意的網暴不援手,反獲益,是為無德;但揹負著家族不可見人的秘辛,卻不為了秘密留一條後路,就是為不智了。
如今,一年過去,塵封的“秘密”轟然炸響。當時多高興,如今就多尷尬。
至於網上流傳的“嫡庶有別”論調,實屬兩邊不沾。現代法理,子女權利平等,無分嫡庶;傳統觀念,雖重嫡出,但也講究手足情深、血脈相連。更何況,若真要論傳統,嫡女與庶子,恐怕庶子還高那麼一籌。
民意如潮,卻也結構複雜。那些短影片平臺評論區的留言,雖然聲勢浩大,卻未必是最重要的。
豪門恩怨,是非曲直難斷。但對父親身前事的擔當,對血脈親情的寬厚,終究是跨越古今、兼顧傳統和現代的正向價值。簡而言之,向鍾晱晱學習,講究信義二字。
這不僅僅是道德,更是一種智慧。
娃哈哈是一個快消品牌,離社會輿論、人心認同很近。娃哈哈的未來,會面對各種微妙而危險的博弈。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青山之中,民眾情感,沒那麼重要,但也沒那麼不重要。


央視網、第一財經、光明日報、騰訊大家、南方週末、新京報、南方都市報、FT中文網、澎湃等特約作家,多家智庫研究員。
關注時政、財經、科技話題,以深度、專業、理性的態度,去掘現象背後的事實。
騰訊大家年度作家獎;
新浪最有價值專欄作家獎;
紅辣椒評論年度佳作獎;
第28屆北京新聞獎一等獎;
第34屆中國經濟新聞獎,評論一等獎
推薦閱讀: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您的關注是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