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小米SU7 Ultra因“圈速考核解鎖馬力”新規再上熱搜。
小米官方回應稱,新增“排位模式”需車主在指定賽道達標後方可解鎖1548匹全馬力,旨在甄別駕駛能力、降低公共風險。部分使用者支援,認為“馬路非賽道,安全應優先”,亦有車主質疑“付費效能遭閹割”,直指車企未充分徵詢使用者意見。
仍然有競速功能
我認為,小米的錯誤在於這兩點。第一,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在公共道路上競速。第二,2秒內從0加速到100公里,在公共道路上,沒有任何合理使用的場景。具體解釋可以看這裡:電車0-100加速,該不該禁?
小米知道自己錯了,也知道是什麼地方錯了。但只改一點點,堅持錯誤大方向。
首先,新政策背後,小米還藏著小心思。
代考已經出現了
要達到小米的這個門檻,不是一下賽道就能達到的,要練車,有費用,還要花時間。不是所有城市都有賽道。不在這些城市的人,綜合成本就更高。看起來,這可以有效地降低獲得這個資格的人的數量。
但這個成本,還不夠高。拿鄭州舉例,中原國際賽車場,單次賽道日費用約2000元,解鎖馬力,額外花上萬。這個門檻還不夠高。
而且,這一定會催生破解、改車。到時候可能4S店就一條龍服務了,提車、改車。所謂達標形同虛設,但這個時候,小米就可以合理卸責。
這就是小米背後藏著的小心思。
更重要的是,這個政策,在公共倫理上,仍然是荒謬的。道理很簡單,賽道上合格,只代表技術好,風險是小一些,但是:
職業賽車手,因為技術好,就可以不遵守交通規則,把城市道路當賽道嗎?
院士,因為資歷深,就可以無視招生政策,把大學當臥室嗎?
攀爬運動員,因為技術好,就可以擾亂公共秩序,把城市高樓當山爬嗎?
沒這個道理,沒這個邏輯,沒有這個倫理。老百姓不是一些人賽車的工具,也不是董小姐練手的工具。

我們討論風險的時候,不僅是關注大小,還要關注倫理是否合理。有合理性的風險,比如坐飛機、喝酒、玩過山車,從風險中獲得便利、享受、刺激,那麼自擔風險,就是合理的。
但小米車主要玩車,路上無關、無辜的其他司機、行人,就要承擔風險。這是個什麼邏輯?這是個什麼倫理?
說白了,小米的思路是,以前是出得起80萬,就可以拿別人冒險。現在提高一下門檻,更有錢有閒去練車的人,才可以在公共道路上拿別人冒險。
這樣的倫理難道不荒謬嗎?
司機技術再好,院士資歷再深,攀爬運動員技術再好,都不是損害公眾利益,給公眾施加風險的理由。
交通規則,以及所有公共規則,不是有資格、有技術,就可以無視的。而是所有人都應該一視同仁地遵守的。不管你是買得起效能車,還是你是院士或職業賽車手。
小米的賽車模式,只有一個地方是合理的,那就是賽道。只有進行地域限制,才是合理的。賽道貴,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賽道,那就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設個必然會被越過的門檻,繼續把城市道路當賽道。
可以在城市遠郊搞一塊地,稍微平整一下,搞個瀝青路,或者城市遠郊找一條車很少的道路,臨時圈起來。小米要賣效能車,中國其他車企要賣效能車,可以進行公共遊說,推動政策。地方政府也應該配合,這對於提振消費,也是好事。

有人會說,簡易賽道安全性不夠好。對啊,也知道關心安全的嘛。且不說在簡易的賽道,風險都只會比城市道路小——總要放幾個廢輪胎在路邊吧,人和車總少一些吧。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風險,是造成風險的人自負,而不是在城市道路上,讓其他車主和行人負。這更符合公共倫理。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