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是一個極度不安全、極具危機感的國家,幾百萬猶太人宛如一葉扁舟,飄浮在數億穆斯林組成的汪洋大海中。
過去二十多年間,以內塔尼亞胡為代表的以色列鷹派一直試圖攛掇美國對伊朗開戰,至少也得打掉伊朗的核計劃。
站在他們的視角,以色列眼前有且只有兩條路:
1、達成停火協議,暫時結束衝突,但不知道下一次襲擊何時爆發,未來需長期忍受美國戰略撤退後帶來的不安全感。
2、長痛不如短痛,乾脆一路打下去,借美國之力徹底解決安全困境。
在內塔尼亞胡看來,這場由哈馬斯襲擊引發的中東危機是拉美國下水的寶貴機會,而且如今都打到這個份上了,世界輿論對於中東局勢多少已經“免疫”。
一則新聞是新聞,一百則新聞就不再是新聞,現在還有誰關心以色列又爆發了什麼襲擊、加沙又死了多少人嗎?
土耳其外長和敘利亞新掌權人朱拉尼(已改名“沙拉”)。在大馬士革陷落後的勝利演講中,沙拉譴責伊朗是宗派主義和腐敗的根源,並將這次勝利視為該地區歷史轉折點的新篇章。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副所長秦天認為,伊朗的國家安全戰略存在三根支柱:
第一根支柱是伊朗的彈道導彈能力。
伊朗擁有可觀數量的新型彈道導彈,最遠射程能達到2000公里;過去一年中,伊朗兩次使用導彈對以色列本土進行了打擊,效果只能說一般,這讓彈道導彈的威脅程度有所下降。
第二根支柱是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伊拉克民兵武裝、葉門胡塞武裝等組成的抵抗網路。
如果說哈馬斯2023年10月的襲擊給外界帶來巨大震撼,那麼抵抗組織其他成員的表現多少有些不及預期,特別是被德黑蘭寄予厚望的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拉克民兵武裝。
現如今黎巴嫩真主黨已遭到重創、被迫停火,甚至連其背靠的敘利亞也發生變天,這無疑讓抵抗組織的威懾力大打折扣。
第三根支柱即核威懾。
秦天認為,自巴以衝突以來,伊朗前兩根支柱遭受了嚴重削弱,因此不得不加速核研發程序,鞏固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威懾支柱——如此便觸動了“伊核危機”這根美國和以色列的敏感神經。

巴比倫行動是以色列在1981年6月7日發動的一場軍事行動,目標為摧毀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的奧斯拉剋核反應堆。

伊朗核設施分佈廣泛,以色列單獨行動失敗的可能性很高,必須以美國為主導進行大規模空中打擊。不過即使是最精準的打擊,也只能推遲而非徹底消除伊朗的核計劃。
在應對伊朗核計劃問題上,美國國內向來有兩種聲音。
華盛頓鷹派一直呼籲軍事打擊伊朗的核計劃,他們認為伊朗事實上幾乎擁有了製造核武器所需的一切,而且德黑蘭發展核武器的動機從未如此強烈,軍事行動只剩下一個很小的時間視窗。
不過鷹派觀點長期被“制裁派”(鴿派)壓制,後者認為伊朗的核能力還不成熟,完全可以透過施加制裁等方式迫使德黑蘭進行談判。
反對軍事行動的觀點認為,打擊伊朗將給中東帶來更多的混亂和不穩定,在華盛頓希望專注於其他地區的時候,它將消耗美國大量的資源。
一旦攻擊不成功,還可能會損害美國作為全球霸權的信譽和威望,因此解決伊核問題最好、最持久的方案仍然是外交協議。
鴿派認為,與幾年前相比今天的德黑蘭更加脆弱,考慮到軍事行動的風險,美國必須做出“真誠的嘗試”,就停止核計劃與伊朗進行談判。
一位呼籲美伊談判的美國專家這樣分析道:
“如果伊朗現在受到了來自美國的攻擊,德黑蘭將獲得新的激勵來發展自身核威懾力,而且這樣做將擁有更多的國際合法性。
此時為了永久地打擊伊朗核野心,美國可能不得不實施地面攻擊,進而陷入又一場戰爭泥潭。”

歐洲國家在伊核問題上向來屬於鴿派,反對軍事打擊。

前美國伊朗問題副特使Richard Nephew近日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題為“給伊朗最後一次機會”。Richard Nephew支援“先禮後兵”,先主動要求談判,如果不行再發起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
前文提到過一種觀點:
過去幾十年間,伊朗花費了太多精力、投入了太多資源在西部。
假如本輪中東衝突期間哈里斯、黎巴嫩真主黨等伊朗支援的抵抗軸心成員最終被打爛,伊朗或將某種程度上卸掉對舊帝國西邊緣板塊的歷史包袱,減少對中東事務的介入,徹底向東看。
德黑蘭完全可以把一部分精力和資源投入中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方向,在穩定東部邊境的同時對接“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這一“向東看”戰略跟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不得不轉向東方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站在地緣政治的視角,伊朗和俄羅斯一樣都屬於“跨板塊地緣政治力量”。
俄國的疆域從東歐一直延伸至遠東,橫跨整個亞歐大陸腹地,長期以“雙頭鷹”作為國徽。
伊朗的影響力則西起紅海(胡塞武裝)和地中海(黎巴嫩真主黨),跨越兩河流域,東至中亞和南亞次大陸,與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
這種地緣架構之下,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和2023年開始的以色列-哈馬斯/真主黨戰爭本質上是俄羅斯、伊朗與其“西線”競爭對手之間爆發的激烈軍事消耗。
儘管俄伊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如俄羅斯控制烏東四州大部、哈馬斯讓以色列被迫動員並陷入持久戰),但總的來看還是對手力量更為強大。
面對來自海洋霸權及其盟友的壓力,俄羅斯和伊朗只能做戰略收縮,採取集中資源的方式,同時捨棄一些盆盆罐罐,比如敘利亞和黑海。

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分佈圖構成了一道“戰略斷層線”(《中國的掩護策略》)。
戰爭是重塑地區力量格局最激烈、最迅速的方式,現階段無論東歐還是中東方向,都到了劃分勢力範圍的關鍵時刻。
在東歐方向,美國新政府已經定下了與俄羅斯和談的大基調,克里姆林宮正待價而沽。
中東方向,美國和以色列尚未做出是戰是和的決定——相較於北方,這裡更加暗流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