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去電影院的人越來越少了。
上週末我去看電影,在市中心的熱鬧商業區。影廳剛剛花了大價錢翻新過,換了更好的螢幕和音響,價格卻和之前差不多,完全是加量不加價。
結果買單的人並不多。
以前週末想在這裡看電影,都得提前一天買票,不然幾乎只能坐在犄角旮旯。
結果現在臨時買票,還有很多位置可選擇。
現場感覺更明顯,人流量少了,很多廳沒有坐滿,完全不復以前門庭若市的模樣。
我去查了下最近幾年內地的電影票房資料,也發現大趨勢是在逐漸走低的。
2016年:491億
2017年:559億
2018年:607億
2019年:641億
2020年:203億
2021年:470億
2022年:299億
2023年:549億
2024年至今:400億

十年前,大家看到中國電影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市場一片大好,電影院在增加,觀影人次在增加,票房記錄不段刷出新高。

可惜這樣的燦爛沒能一直持續。
前幾年,市場把票房低迷歸咎為疫情的影響,覺得疫情過後,行業會迎來報復性消費。
結果市場有反彈,但不多。
看目前走勢,除非黑馬橫空出世,否則今年內地總票房很難超過450億,勉強超越2015年。

這是什麼概念呢?
今年國內短劇的收入可能都比這個高——根據預測,2024年微短劇行業收入預計將達到504.4億元,有望首次超越內地電影收入。

你說那些短劇有什麼藝術價值呢?
其實沒有太多,但它們就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贏得了觀眾,佔領了市場。
反觀電影,正在失去它的擁躉。

如果要問電影行業為啥走進困境,十個人有九個會給出那些相似的理由。
——質量下降,爛片當道。
“這麼多正在熱映,竟然挑不出一部能看的。”
“哪來這麼多爛片?都不值得我花錢跑去電影院‘坐牢’兩小時、吐槽五分鐘。”

——消費降級,票價太高。
“以前二十來塊就能看場電影,現在動不動就四五十塊,我的錢不是大風颳來的。”
“公司降本增效,我也降本增效。與其花錢看爛片,不如花錢吃點好的。”
——審了又查,創作不友好。
“這也不能,那也不能,還指望有好電影?傻子才去看那些閹割版。”
“放開審查啥事都解決了,保管一飛沖天。”
。。。
聽起來各有道理,但細究起來都不夠嚴謹。
就拿審查來說。
很多人覺得國內創作者帶著鐐銬跳舞,發揮不出自己的才華,好電影才出不來。
那麼,放開審查,電影行業就有救了?
不如看看國外吧。
國外很多地方早就用分級制度替代審查制度,但他們的電影一騎絕塵、一飛沖天了嗎?
顯然並沒有。
外國票房也一樣在走下坡路啊!

中國內地和北美因為是大票倉,波動格外明顯,其它國家/地區的基數相對小,所以沒那麼醒目,但整體看來,都不甚樂觀。

可見稽核制度不能直接和好電影形成因果關係,反而成了不少從業者的遮羞布。
所以,真是被經濟影響了?
先看一組資料。2023年,國內大型營業性演出票房收入177.96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348.98%,也就是三倍有餘。

2024年上半年演出市場(包括演唱會、音樂節、音樂劇等等)票房收入190.16億元,同比增長13.24%,依舊是欣欣向榮。

經濟環境雖然低迷,但演出市場依舊火爆。
這也符合經濟學的規律。
根據“迪士尼效應”以及“口紅效應”,經濟越不景氣,失業人數越多,迪士尼客人越多,口紅等小額奢侈品的銷量也會上升。而在經濟回升時,人們忙於工作,沒有精力考慮這些。
換言之,經濟越是低迷,人們越願意為娛樂產業付費。所謂“經濟越差,裙子越短”。
人們或許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取悅和麻痺自己,從現實的苦悶中短暫逃離。
因此——
193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全美1.5萬家電影院創造了7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每個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場到250場電影。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美國本土票房不降反升,總收入達到93.3億美元。
現在情況也差不多。
消費消極固然存在,但看大家為演唱會、為音樂節、為短劇這些娛樂活動花的錢,倒是沒怎麼少,只不過電影沒沾到這份紅利。

於是回到開頭的問題,是電影不好看嗎?
先宣告,電影好不好看,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畢竟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感覺市場現狀是,類似《戰狼2》和《你好李煥英》這種狂攬票房的現象級大片似乎確實不多,但評價不錯的片子也不少。
就說最近這一年。跨年檔有《年會不能停》,為一生操勞的牛馬們貢獻了很多熱梗。

春節檔有韓寒的《飛馳人生2》,發揮穩定。

暑期檔,沈馬組合的《抓娃娃》。

還有真人真事改編的《出走的決心》。

最近上映的《好東西》,票房一般,但豆瓣開分很亮眼,網上討論也不少。

看吧,內地電影真的沒那麼一無是處。
如果覺得國內觀眾的評分不足以作為參考,那麼也可以看看經過國外電影市場考驗的“佳片”,在內地市場的表現如何。
《頭腦特工隊2》,全球票房收入16.98億美元,今年的票房榜首(截止現在),但在內地只賣了3.44億元,也就是一點零頭。


2023年的票房冠軍《芭比》,全球票房收入14.47億美元。在內地的票房只有2.5億元,不如《灌籃高手》大電影的一半。
還有《奧本海默》,經典大片配置,IMDb評分8.3,全球票房收入9.76億美元,內地票房剛剛4.5億元,排在年度30名開外。
以前引入國外電影是為了救內地電影的市,但看大家用錢投票的結果就知道,國外電影在內地不吃香了,排行榜前列都沒它們的名字。

肯定有人會怪電影被刪減過。
就像《奧本海默》,有幾分鐘裸露的鏡頭“被”穿上小黑裙,或被裁剪放大。

然後就被扣上了影響藝術表達,進而影響內容呈現、影響票房走勢的“重罪”。
但如果大家都是為了這幾分鐘鏡頭去看電影,那也只能說明電影本身並不值得。
更何況,一刀未剪的引進片也有:前陣子的《異形:奪命艦》和正在上演的《角鬥士2》。
結果呢?一樣票房不佳。


前者的7.86億,算是近期表現比較好的作品了,但遠比不上以前的大片水準。
這背後的原因往小了說是水土不服,往大了說也是文化差異的具象呈現。
畢竟一個沒出過國、聽不懂外語、也不認識外國明星的普通觀眾,肯定更願意看賈玲減肥,而不是看一堆臉都認不清的外國人嘰裡呱啦。
而這麼多清晰的對比也足以說明,好電影和好票房不能直接畫等號。
否則哪來“叫好不叫座”的說法呢。

但不能否認,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確實越來越少了。這種“值得”評價的不僅是電影本身的質量,更是電影院帶來的體驗感。
恐怕這才是電影票房日漸低迷的原因——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件事,不流行了。
現在流行的是什麼呢?
是狂灑狗血的逆襲復仇爽文,
是一集八個反轉的高燃短劇,
是三分鐘看完一部電影,五分鐘看完一部名著。

密密麻麻的資訊流像流彈,直接擊中觀眾的腦子,讓他們能夠脫離思考獲得快樂。
這種感覺讓人上頭。
造成的連鎖反應是,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看完長一些的內容了,無論是文章還是影片。
平時十分鐘以上的影片都要暫停好幾次,更被提線下兩小時打底的電影。
很多人只在乎開頭和結尾,至於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都可以忽略不計。最好是有人把內容梗概整理好,讓他們囫圇吞棗,一口嚥下。

有時他們在乎的,不是自己看了什麼,懂了什麼,而是獲得了怎樣的談資。
其實這也不能怪觀眾。
現在生活節奏太快了,快到大家跑著才能跟上。為了效率,人們無所不用其極。
新時代改造了我們的大腦,讓它適應多執行緒工作,適應一心多用。人人恨不得有三頭六臂,能同時處理八個專案,搞定十個甲方。
於是,專注一件事變得奢侈。
常常電視裡放著二倍速劇集,手機裡還要刷些短影片助興。好像不這樣做,就浪費了精力。

越來越多人抱怨,自己注意力特別難集中。
明明坐在電影院裡,卻靜不下心,時不時就要刷刷手機,看看有沒有新鮮的熱點。
有時稍微一走神,就錯過了關鍵內容,更覺得電影看著沒意思,還不如等流媒體上線。
與此同時,伴隨著家庭影音技術的發展,大家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家看電影的體驗,和在電影院看電影的體驗,越來越接近了。
我們有越來越大的螢幕,越來越好的音響,越來越還原的色彩效果。
這讓原本在電影大屏上才能呈現的畫面,同樣也能精準地呈現在家用電視螢幕上。
甚至,我們還能有更自由的觀影體驗。
可以躺在家裡的大沙發上,在手邊放上喜歡的飲料和零食;可以隨時暫停,隨時返回觀看細節,更可以隨時走神、聊天。
這比電影院更契合觀眾的習慣。

可以說,如今去電影院,除了讓我們更早看到電影,幾乎沒有別的優勢。
但很多人並不在乎這個。既然如此,去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似乎也是意料之中。

想起我讀書的時候,最流行的娛樂方式是去KTV唱歌。經常下課後,三四個人開個小包,就能體會一種簡單的快樂。
後來去KTV的人越來越少了,大家開始去約電影,再後來就是密室、桌遊、劇本殺。
總會有新的娛樂方式出現,去取代舊的。

所以電影票房越來越低,不一定是電影做錯了什麼,更可能是行業的自然衰退。

這不算什麼新鮮事。
二十年前,中國電影市場就陷入過低迷期。
從2005年到2009年,內地銀幕增長率只有13%,看似穩健,實則止步不前。
直到2010年初,《阿凡達》一經上映,立刻在全國範圍裡掀起了觀影熱潮。

它是一部驚豔的作品。
這種驚豔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3D與特效技術的運用,所帶來的夢幻體驗。
在它之前,國內高票房電影偏重寫實,多是《十月圍城》、《非誠勿擾》、《集結號》這類現實或歷史題材的作品,少有奇幻色彩。
好萊塢強大的特效技術,和別開生面的3D觀影體驗,給市場帶來了非常直白的衝擊。
行業因此迎來快速增長。2010年,影院數增加19%,銀幕數增長32.46%;2011年更是漲到了48.4%,其中一半來自3D電影銀幕。

後續好幾年,國內票房前三必有好萊塢特效大片的身影,國內電影市場也一同得到了滋養。
如今的一切,不過是歷史的重現。
因為行業發展又進入了瓶頸期。3D特效技術無法持續為觀眾帶來新鮮感,很多大片為了噱頭而強行3D、或針對國內市場搞3D特供,反正讓觀眾體驗更加糟糕,從而產生牴觸心理。

於是,3D大片逐漸退出舞臺,更注重劇情的2D電影重回大眾視野,再度成為主流。
然而新鮮感卻沒有回來。
失去新技術的衝擊,行業不可避免地迎來了新一輪的衰退,體現在票房上就是低迷。
以前看過一個童話,講有人發明了一種儀器,可以直接連線人的大腦,把自己的想象具化成一部電影,現場放映給觀眾看。
未來除非有這種超強力的技術升級,否則電影只會逐漸迴歸為小眾文化的範疇。
那我們能看到的好電影,恐怕就更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