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批判性思維的故事|我是誰?別人怎麼看待我?我該如何評價自己?

多年來,我們有幸聯結到那麼多的家長和孩子們,彼此陪伴、相互支援。
在8週年這個特別的時間點,C計劃也收到許多家長深情的“表白信”
在這些信裡,我們看到了好多關於相識的故事:有的人初見C計劃就被誠意滿滿的【書單】驚豔到;有的人兜兜轉轉,進行了長時間的自我探索才瞭解到C計劃,深感相見恨晚。

/Paula Cruz/
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大家相互促進、成長的故事:
孩子沉迷看短影片,班主任和家長一同想辦法,嘗試用更講理的方式,幫助孩子認識到長時間玩手機可能造成的後果,成功幫助孩子減少了玩手機的時長;
家長通過了解批判性思維,意識到自己跟孩子對於同一個詞的理解可能不一致,透過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減少了跟孩子的衝突,擁有了更和諧的親子關係;
家長在批判性思維的幫助下,透過與自我的一次次對話和一個個為什麼,建立了自我評價系統,加深了對自己和世界的瞭解。
正值9月開學季,就著這些故事,祝你和孩子在新學期從容不迫,內心充盈。
英子:與C計劃一起走過的時光,從相識、相知到相愛
我是英子,是兩位孩子的媽媽,來自江西撫州。今天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聊聊與C計劃一起走過的時光。
相識
從一土全村社群瞭解到了C 計劃,就非常認同C計劃的理念。於是,購買了成人思辨課程,在學習過程中,打破了我的思維認知,從思辨的角度去看待一些問題。有了這個認識,我決定給大寶購買兒童思辨課,大寶開啟了與C 計劃一起的成長之旅。
相知
現在,大寶與C 計劃一起走過了四個春夏秋冬,一期不落。過程中,大寶出現上課期間玩小遊戲的現象,當時我非常懊惱,對大寶進行了批評,可是大寶並未認識到錯誤。我與班班溝通,把大寶的上課情況反饋給老師,老師和我一起想辦法,找策略。
剛好也學習了《要是你給老鼠玩手機》,讓大寶從課本中知道老鼠玩手機帶來的不良後果,我也與大寶約定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慢慢地大寶上課不再玩小影片了。
作者:[英]戴維·米爾格里姆
C計劃L2秋季思辨課程用書
相愛
每次上課,大寶都第一位進教室,期待和明欣老師一起探討,課後及時完成作業。學齡前的小寶看見姐姐上C計劃也說要上,等到小學一年級時,小寶如願地進入C計劃的課堂,每次看見小寶很享受發言的狀態,咩咩老師給正反饋時的快樂。
與C 計劃一起的時光,孩子們真的很開心,很快樂,很享受。期待這樣的美好時光陪伴孩子走過每一個春夏秋冬。
葉紫:我與批判性思維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葉紫。
先介紹一下我的背景。兆凡老師是我學習批判性思維的啟蒙老師,而我學習批判性思維主要途徑是看孩子課程回放和成人邏輯思維課,下面透過兩個比較日常的例子講講學習了批判性思維以後的小改變:
我被貼了兩個矛盾的標籤,有人說我心態好,也有人說我心態不好!面對這麼分裂的評價標籤,以前並沒有意識到這只是別人的看法,更沒有透過問詢方式去了解別人為何給我貼這個標籤,沒有了解他們的理由,更沒有分析這些理由和結論之間是否存在關係。但這個標籤事件,現在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事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以前經常和我兒子說:做作業認真點,學習努力點。他以前給我的反饋是:我已經很認真了,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我不認可,有時候會懟他你的作業質量就告訴我你不認真不努力好嗎?當時的親子關係比較糟糕。以前真的沒有好好思考“認真”和“努力”,在我和他之間會存在不一樣的理解,確切地說是並沒有意識到認真、努力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在閱讀《學會提問》這本書過程中才意識到,認真和努力,對他來說比較抽象,致使我們之間存在巨大的溝通鴻溝,甚至發生衝突了,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所在。得益於批判性思維,我才思考自己的溝通用詞是否能讓他理解,而且他所理解的內容與我想表達的內容是否一致。我們理解一致了,溝通目的達到了,衝突也減少了。
/C計劃主創郭兆凡在《學會提問》中的寄語/
如今日常會有意識提醒自己減少使用抽象類的詞語,我希望他認真審題,就說做題前先把題目讀三遍。我希望他做完以後檢查,就說做完以後,再看一遍整個題目和過程。小小的改變,帶來的是我們的衝突減少了,關係出和諧了。
時間關係,我就分享這麼多。感恩遇到C計劃和批判性思維,讓我從中可以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繼而實現自我覺察。
最後祝賀C計劃8週年,也期待C計劃的18週年,28週年,38週年。我給我要求是C計劃課程和游泳必須一直堅持。

湯GraceC計劃帶給孩子和家裡的影響和改變

我應該是網上刷資料的時候,刷到的「C計劃」,很特別的名字,很難想象,這個名字跟批判性思難,和讀書分享的課程有關聯。
所以很好奇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首先是被C計劃嚴選的那一串的書單,驚豔到了,就覺得想要迫不急待地把這些書都看一遍。
我們按照年齡是從L5開始上的,第一本書,印象特別深:《巴顏喀拉山的孩子》很有趣的一本書,講述了位於黃河源頭的巴顏喀拉山草原由於氣候變暖和, 牛馬過度採食,致使草原面臨退化,藏民為了生存不得不離開草原走向城市 ,最後因為對故土的眷念,對信仰的堅持,又重返草原,改變家園生態的故事。
作者:楊志軍
C計劃L5秋季思辨課程用書
老師在課程中非常用心地找了很多關於藏民生活的一些記錄片,讓我們還原了書裡的很多場景,非常用心。
我們上C計劃帶給孩子的改變就是:
第一,孩子首先能比較好的養成閱讀的習慣,兩週左右讀一本書;
第二,再透過上課的過程中,老師和同學的討論表達,能讓孩子看見不同的人閱讀的視角不同,每個人的收穫,觀點,及對書裡的觀點也不一樣,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第三,老師也能夠深入淺出地將書裡一些好的價值觀的點,傳遞給孩子,或者能更好引導孩子思考,作者寫這本書想要表達什麼思想和內容;
最後,能夠讓孩子養成積極主動地總結和表達自己觀點的習慣。
目前的改變,也沒有特別顯性的,改變一定是積於一定的量,所以,我們還在積累的過程當中,相信慢慢地會對對孩子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有一個提升。
我們在上C計劃的過程中,也有兩個遺憾的點,第一個就是每本書講的時間比較短, 第二個就是班裡孩子太多,每個人表達一兩分種,老師還要做很多的輸出,孩子其實思考和輸出的時間比較有限,建議可以由小朋友們自己組織線上的討論會,再做細一些,可能會更好。
Moka:批判性思維對自我認知探索的助力
大家好,我是Moka,來自廣東潮汕。
15歲那年,家人為我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出花園儀式,我吃下寓意“換腸肚”的成人餐,當晚卻突發急性腸胃炎,去診所輸了幾瓶抗生素,從此落下腸道易激綜合徵的病根。
2015年,我第一次創業,趕上行業風口,賺到了第一桶金,站在人生巔峰上,卻忍受著腸道易激綜合徵的狂風暴雨,身心俱疲。
然後我倉促決定,結束創業,生娃帶娃,誤打誤撞開啟了向內探索的征途。
從創業者到全職媽媽這段經歷,我接受了一輪社會標籤的洗禮,也曾在他人評價和自我認知間反覆橫跳,伴隨著腸道易激綜合徵的反覆發作。
我是誰?別人怎麼看待我?而我又該如何評價自己?
後來在一次次跟自己的對話中,我學會了不斷追問“為什麼”:我為什麼可以把事情做好/不好?我為什麼會做/不做這個選擇?我為什麼感到焦慮/平和?我為什麼覺得舒服/難受?經歷過一次次內心的動盪掙扎,更加明晰了對自我的認知;
在一次次跟他人的溝通中,我學會了區分事實和觀點:這個說法是可以被驗證的客觀事實嗎?有唯一答案嗎?對方的感受是怎樣的呢?從而形成了一套稍高於外界評價的自我評價系統,可以更從容地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在一次次跟問題的交鋒中,我習得了批判性思維,也治癒了一直以來困擾著我的腸道易激綜合症,這個探索的過程不僅加深了我對世界的瞭解,也讓我可以更加堅韌勇敢地面對未來。
今年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郭兆凡老師的《實用邏輯課》,感覺真是相逢恨晚,原來我跌跌撞撞的探索之路早已有人在前面指引!如果說人生有什麼遺憾,那就是如果我可以早點接受批判性思維訓練就好了!

歡迎預約C計劃開學季系列直播
👇🏻
關注C計劃
與你分享理性的的聲音
👇🏻

C計劃最新課程
C計劃最新思辨課正式上線線上直播課,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培養孩子深度閱讀、獨立思考、高階表達、人文素養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相關文章